糖尿病CDC(糖尿病CDS2024)
医学研究调查20年,惊奇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有5大共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凌晨两点,急诊室的灯依旧明亮。35岁的张先生被推入诊室,昏迷不醒。家属慌乱地告诉我:“他平时挺健康的,就是有点胖,爱喝饮料,最近总说口渴,没想到突然晕倒了!”血糖检测的结果让人震惊:36.5 mmol/L,是正常值的近十倍。这是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再晚一步,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
其实,张先生的情况并不罕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每年还有数百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量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直到疾病敲响警钟。今天,我们将揭开一个问题:易患糖尿病的人,有哪些共同点?20年的医学研究,给出了5个令人深思的答案。
张先生的故事或许让人心有余悸,但他的体型早已悄悄预示了风险。研究表明,腹部脂肪堆积(即“苹果型身材”)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信号。为什么?你可以把腹部脂肪想象成一个“毒工厂”,它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更直观地说,胰岛素就像身体的“钥匙”,负责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血糖进入并被利用。而腹部脂肪会让“钥匙”变钝,门打不开,血糖就会在血液中越积越多。
如何判断自己的腹部脂肪超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量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就该提高警惕了。别小看这几厘米的差距,它可能是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线。
假设你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坐着开会、坐着办公、坐着刷手机……不知不觉中,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沙发模式”。久坐不仅让腰围增加,更会让你的肌肉变得“懒惰”。当肌肉活动减少时,血糖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幅下降。
举个例子:肌肉就像一台血糖“吸尘器”,运动时,它会主动“吸走”多余的血糖,维持平衡。而久坐会让这台“吸尘器”闲置,血糖只能在血液中游荡,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
一个简单的改变是:**每坐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别小看这五分钟,它可能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一步。
张先生的病史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饮料不离手。你知道吗?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可能含有50克糖,相当于十几块方糖。而长期摄入高糖饮食,会让胰岛“过劳”。就像每天让你搬砖10个小时,总有一天你会受不了。
但更隐蔽的危险来自“隐形糖”。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吃甜食就安全了,但事实上,很多加工食品都藏着糖分,比如零食、酱料甚至腌制食品。长期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温床”。
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健康?一个简单的规则是: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如果糖含量过高,就尽量少吃。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因素是“外因”,那么家族史就是“内因”。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你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3倍。
当然,基因并非命运的判决书。它更像是一把火柴,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火柴是否会点燃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即使你有家族史,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最近工作压力太大,吃饭不规律,睡眠也不好。”但你知道吗?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可能是糖尿病的“潜伏帮凶”。
压力会让身体分泌大量的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它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而睡眠不足则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效率。
举个例子: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8%。所以,管理情绪和保证充足睡眠,不仅能让你精神焕发,还能保护你的胰岛功能。
张先生最终苏醒过来,但医生的叮嘱让他久久难忘:“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忽视了它的预警信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降低糖尿病风险: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腰围。
多运动:培养每天30分钟的运动习惯。
健康饮食:远离含糖饮料,增加蔬菜和全谷物摄入。
定期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监测血糖。
管理压力:学会放松和规律作息。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突然降临”的疾病,而是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中了上述“5大共性”,不要恐慌,改变永远不晚。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abe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柳叶刀》:《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睡眠与糖尿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爸妈有糖尿病,我也会得吗?
文图 | 大糖
糖尿病前期是指你的血糖已经比正常值高了,但还没有高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是指一种以高血糖作为主要症状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状态会更加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眼部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截肢。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4亿人。中国约有1.1亿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WHO同时指出,如果不改善生活习惯,到204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1.5亿。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或推后。
可能您的血糖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结果不太正常,可能您身边的家人已经患有糖尿病,那么你得糖尿病的风险大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根据既往的研究给大家总结了和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子。你的危险因子越多,45岁之后得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
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子包括
超重和肥胖(在轻糖生活订阅号回复“体重”了解自己到底胖不胖)
年龄超过45岁
久坐不爱运动
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
非洲、阿拉斯加、印度、西班牙或亚洲后裔
自己的宝宝出生体重超过4公斤
曾经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
高密度脂蛋白低于35mg/dL(0.9mmol/L)或甘油三酯超过250mg/dL(2.8mmol/L)
既往血糖检查提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或者糖耐量降低(IGT)。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既往有冠心病史
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比如黑棘皮症。
上面列出的13项,符合你的条目越多,你的糖尿病风险就越大。数数看,你符合几项?如果一个危险因子都没有,那么恭喜您,糖尿病风险非常低。如果有一项甚至更多危险因子,可以继续算一下评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为我们提供了针对中国人的糖尿病风险评分表。(点击图片可以放大看哦)
按照自己的情况把图中六项内容对应的分值相加,就可以得到一个总分。总分越高,糖尿病风险就越高。切点为25分。总分大于或等于25分的朋友应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来筛查糖尿病。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疾控中心(CDC)推动的国家糖尿病预防项目(DPP)指南中提示:如果筛查结果是正常的,至少每3年应该重复筛查一次。如果风险状态发生变化,筛查频率可以再做调整。
怎样做能降低风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述的风险评分表里,有三个危险因子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因素: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另外有三个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体质指数、腰围和血压。NIH和CDC的数据告诉我们:生活习惯改善可以使总体糖尿病风险降低58%,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能降低71%。(原文见下图)
如果您的风险评分不低,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就是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第二个可以做的就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大糖在之后的文章里会为大家介绍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降低慢病风险的具体方法。请多多关注。
微信订阅号:qingtangshenghuo 欢迎关注
糖尿病管理拐点10年后将至?MMC开创中国诊疗新模式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几乎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量。因为糖尿病以及并发症将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死亡,而这一切可能会因糖尿病的诊疗模式被颠覆有所改变。
“中国糖尿病已经呈现一个井喷式的发病率,在流动人口中,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是明显的增加,如果我们大家不用一种新的方式解决中国糖尿病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50万的糖尿病的医生,才能处理我们的糖尿病病人,所以说一种新的模式,就必须要出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宁光说,目前所建立的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国MMC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代谢综合达标率18.9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由宁光及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发起,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并推广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代谢中心)项目应运而生。MMC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高度契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文件的建议,助力主要行动指标的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标志性外观、基础设备、网络设施、诊疗流程和管理制度,将创新的诊疗技术与物联网管理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疗服务;并通过建立移动互联平台,检测数据多中心共享,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重获益的诊疗模式;再进一步通过国家协同诊治网络的形成,真正开创患者-医生-医院-社会共赢的糖尿病治疗新模式,
这个模式的出现,将改变糖尿病诊疗存在的问题。
以往,糖尿病管理存在两大主要难点:一是患者只关注餐前或餐后血糖,忽略对糖化血红蛋白这一“金标准”的定期监测,导致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低,血糖控制不理想;二是患者只关注血糖本身的监测和管理,忽略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疾病的综合管理,代谢综合达标率普遍较低,心血管疾病和事件的风险较高。
根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近1.14亿人患有糖尿病,但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49.2%的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很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MMC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41.3%患有高血压、33.7%患有高血脂、9.4%患有冠心病。
“针对这两大难点,MMC一是强调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二是强调代谢综合达标率,即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综合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不同于餐前和餐后检测单个时间点的血糖,它能够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此外,MMC还研发和发布了‘瑞宁预糖’代谢指数评估工具,患者只需要输入性别、年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6项数据,便可评估3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从而提升患者对代谢综合达标率的重视程度和管理依从性。”宁光表示。
传统的就医模式,患者就诊时需要多次挂号,不断往返于不同科室,浪费时间,也造成了患者主动就诊率低下的局面。同时,医院、社区、居家管理三者脱节,缺乏联通院内外的糖尿病管理工具,患者难以及时获得完整的数据,患者科学生活和健康管理的依从性差,院外的病情得不到及时管控,均造成了糖尿病综合管理困难的局面。
“控制了糖尿病,就控制了61.4%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死亡。”宁光表示。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CDC)周脉耕等发表在国际期刊《糖尿病与新陈代谢》杂志的论文《中国至2016年糖尿病,高血糖的负担:1990年至2016年的发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6年,有14万人死于糖尿病,其中51%是男性。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了63.5%和33.3%。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0家医院成功加入MMC的行列,其中343家正式收治患者,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管理患者总数22万人。对于MMC的未来,宁光提出了两个“1000”的目标,即:未来建立1000家MMC中心,管理1000万糖尿病患者,力争在十年后迎来我国糖尿病管理拐点,即降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1%,降低各种并发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