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66(糖尿病66岁老人控制在多少算正常)
66岁老年人血糖多少正常?各种情况,医生分别为你说清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到了多少岁,血压多少算正常,到了多少岁,血糖多少才正常,好像到了一定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判定标准,就会有所变化一样,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按照医学诊断标准来说,即使到了66岁,血糖的正常值仍然是空腹血糖不低于3.9mmol/L(以下单位同),不高于6.1,餐后2小时血糖不低于4.4,不高于7.8,如果您的血糖水平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水平,都是不正常的血糖情况。
不用等到66岁,对于条件允许的朋友,最好在年龄45岁以上时,就应该每年检查一次血糖水平,了解自身的血糖变化情况,对于有家族性早发糖尿病病史,或者体重腰围严重超标的朋友,这个检查的年龄还要提前,可以从30岁或者更早就注意血糖情况的筛查和控制了。
如果您已经66岁了,血糖水平仍然能够达到空腹血糖介于3.9~6.1之间,餐后血糖也能够达到4.4~7.8之间的情况,说明我们的血糖水平完全正常,定期进行血糖检查,确认血糖水平的健康正常就好。
如果您的空腹血糖超出了6.1,还没有超过7.0,这种情况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问题,我们将这样的一个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范围之间的一种情况,称之为空腹血糖受损,而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还未超过11.1的情况,则称为糖耐量异常,通常这两种情况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不论何种情况,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示,我们身体的血糖代谢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因为年龄已经66岁,已经步入老年阶段,就忽视血糖的控制,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妨自己问一下自己,为了让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我能够做点什么?饮食上高脂高糖吃的多不多,不妨控制下,尽量的清淡饮食;身材保持的怎么样,有没有大肚子,有没有脂肪肝,不妨多多的减重减脂;平常生活中活动量怎么样?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不妨加强下运动锻炼或活动量,这些方面,都是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谢的重要方面,想要控制好血糖,一方面要控制好摄入,另一方面要加强能量消耗,这种摄入和消耗的平衡保持好,血糖水平自然也就下来了。
千万不要因为还没有确诊为糖尿病就不管不顾,不去进行血糖的控制和干预,对糖尿病前期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尽早的启动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是减缓糖尿病病程发展的重要干预手段,我国进行的一项大型关于糖尿病前期生活干预的临床研究,经过后续30年的追踪发现,尽早的启动生活干预并长期保持,能够有效的减缓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即使最终发展成糖尿病问题,其后续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几率,也都有显著的降低。
如果您66岁,空腹血糖超出了7.1,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就可以明确的确诊为糖尿病问题了,对于这样的情况,积极的调控血糖,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一般对于血糖轻度升高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考虑先不服用药物,通过饮食、运动调理的方式来控制好血糖水平,但如果通过生活干预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就还是要启动药物治疗来加强血糖控制了。
不管是新发糖尿病患者,还是已经患糖尿病一段时间的朋友,年龄到了66岁,在身体状况还不错,低血糖出现风险不大的情况下,对于血糖的控制目标,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放松,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以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来评估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情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达到小于7.0%的水平,这个水平对应的空腹血糖水平不应该高于7.0,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不应该超过10.0,能够控制到8~9的范围则更佳。
还有一些糖尿病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66岁的老年人,多次出现低血糖风险,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或反复发生感染等情况下,可以结合身体对于血糖调节的耐受性,适当的放宽血糖的控制水平,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控制在7.0%~8.0%之间,对应的空腹血糖水平是不超过7.5,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1.1。
对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水平,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分层控制,要个性化定制控糖目标,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加强血糖控制,尽可能的减少高血糖带来的健康危害和并发症发生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清风计划#
武大研究: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更高
当地时间3月20日,预印平台SSRN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合并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结果。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非糖尿病患者,同时更容易出现多器官障碍、继发性感染,预后较差。
该论文题目为“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VID-19,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 Two-Centre, Ret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论文团队成员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
这项双中心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研究选取的是1月1日至2月25日的79名糖尿病COVID-19患者。研究者为每位糖尿病患者随机选择一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糖尿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结局、临床过程和治疗等。
论文数据显示,在823名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79名(9.6%)是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IQR,56.0-73.3)。糖尿病患者和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5.4%和20.3%。
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患有潜在的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包括ARDS(急性呼吸窘迫)(39.2 vs 20.3%),急性心脏损伤(46.8%vs 22.8%),AKI(急性肾损伤)(17.7% vs 6.3%),继发感染(43.0% vs 21.5%)和休克(35.4 % vs 20.3%)。
研究显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非幸存者年龄更大(74.5 vs 63岁),并且更有可能患有基础疾病。非幸存者报告住院期间随机平均血糖较高(13.5 vs 7.3 mmol / L)。
与糖尿病幸存者相比,包括ARDS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00.0% vs 5.9%),急性心脏损伤(96.4%vs 19.6%),AKI(50.0%vs 0),继发感染(75.0%vs 25.5%)和休克(96.4%vs 2.0%)在非幸存者中发现。
研究者分析认为,糖尿病患者的COVID-19病死率为35.4%,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和预后较差。糖尿病本身与老年,其他潜在合并症以及住院期间血糖控制不佳共同导致糖尿病患者COVID-19的不良预后。
疫情下的健身达人③ | 66岁糖尿病人,宅家运动成功降血糖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小娟
写在前面:在这个特殊的春天,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大家都被“禁足”在家,过起了宅生活。
不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平时就是运动爱好者,到了如今的“闭关”时期,依然停不下来。
家里的一方空地,迈开双腿,就构成了疫情期间的特殊“健身房”。
虽然比不上户外运动那么畅快,但也足以缓解运动之渴,稍稍抚平一下闲不住的心。
王女士在家中走路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66岁的糖尿病人王女士,她宅家50天,居然凭借自己的一走之力,成功的把餐后血糖值从14.5降至7.5,已在正常范围之内了。
我不是得了糖尿病才开始运动的,我从小就是一位运动健将。
我出生在1954年,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哥哥姐姐们踢毽子、跳绳、爬树。
上小学后,跳高、跳远、打乒乓球,都很擅长。
十几岁的时候上中学,开始接触篮球,当时特别喜欢这项运动,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是年级的篮球队长。
可惜的是,有一次打篮球时摔伤了腰,医生叮嘱以后不能打篮球了,只能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再往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都是一如既往的热爱运动。
孩子在客厅上网课,只能在卧室走路
女儿上中学后,我的工作也忙了起来,没有大块时间去运动,就想了个好办法,每次孩子骑车去上学,我就跟在她后面跑,一方面可以送送她,再有就是可以锻炼,跑到半路再跑回来,得有6公里。
我的血糖升高是在40多岁,那几年是孩子考大学前,越来越忙,运动也顾不上了。
后来女儿上大学了,我又恢复了运动,可是血糖却忽高忽低,始终没有恢复正常。
我后来想了想,或许还是没有运动到位。
没想到这次在疫情的闭门不出中,我的血糖居然成功降了!
以前,我三餐后都要出门走半小时,现在天天不出门,我就在家里走。
在家里走是很有讲究的,比在户外走路费劲的多!
早饭后,小孩子要在客厅的电视机前上网课,为了不影响她,我就只在三个卧室走,转着圈走,或者在一间屋子里沿对角线走;
午饭后,大家要在卧室里午休,我就在客厅、餐厅和阳台走,脚步还要放轻;
晚饭后,小孩子一会儿写作业,一会儿玩玩具,我就得“有眼色”的走,哪屋没人去哪屋。
哪屋没人去哪屋走
有时候,小孩子非要跟我玩不可,我就得暂停走路,等他们不找我了,我继续走。
总之,不管多难,一天三顿饭后必须走够半小时,加起来必须要过一万步,这样才可以。
我本来还担心因为不能出门运动,自己的血糖会再度升高,没想到居然还降了下来!
虽然说运动空间小了,运动的难度增加了,但总会还是那一句话——迈开腿,走就是了,其他别去想。
最后,我想跟同龄的老姊妹们说几句话,咱现在加强锻炼,就是不给孩子找麻烦,不给国家添乱,不要去管外界的环境、场地、条件,为了家人幸福和自己长寿,不管你有什么基础病,只管动起来,那就比看电视和玩手机强。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杜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