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启示(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及其并发症的危害)

中国青年网 0
文章目录:

重磅!近万名新冠肺炎患者病例调查显示:血糖控制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报道,纽约州最大的医疗保健系统内,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普遍患有1个或多个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柳叶刀》也在4月24日发文称,虽然全球区域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中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糖尿病的致命后果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出50%。

如何干预治疗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有没有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

5月1日,《细胞·代谢》杂志发表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团队通过对湖北省19家医院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纵向多中心研究,首次明确回答了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维持血糖变化范围在3.9-10.0 mmol/L以内,将大大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相关论文甫一刊出,就被FOX、ScienceDaily等多家国外新闻网站报道,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经验的“数据化”总结

“我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为10%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30%。”论文通讯作者李红良对科技日报表示,将我国患者的诊疗经验,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式提炼出来,形成诊疗规范和指南,将回答很多国际上同行的疑虑,为他们抗击疫情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基于有效的数据挖掘,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总结中国经验,也为人类对战新冠病毒地经验给出明确、可执行的方案和答案。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的数据整理,面临着繁琐的分组、数据清洗等工作。”李红良说,很多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整和清晰,例如在此次纳入调查的病例中,有872名患者没有完整的电子病例档案,有病例档案的142名患者的血糖指数又是不可用的,这都需要在数据统计时有所标识。

抢时间也是进行“数据化”总结的一大挑战。“新冠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它对人体机能的‘侵略’是多样性的,此外人体是复杂的,如何建立不同要素、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大数据处理方面需要有所考量的。”李红良说。

例如,在血糖指标方面,由于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血糖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异,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曾表示,血红蛋白降低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统一标准在筛查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细化指标。

因此,在此次纳入调查的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1013名患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5周岁以上,在数据统计时做了单独分组。

划出新冠肺炎患者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对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规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更“猛烈”的治疗,以控制新冠肺炎症状。例如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是非糖尿病的两倍,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高4%左右,抗高血压用药需用量高一倍……

吸入氧气量(76.9%对61.2%)、无创通气(10.2%对3.9%)和有创通气(3.6%对0.7%)对糖尿病二型患者的应用频率也明显高。

“高血糖不利于控制病毒血症和炎症,会加重患者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这也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李红良介绍。

那么究竟有没有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团队对所有患有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做了梳理,并计算了血糖控制与死亡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在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变异性在3.9-10.0 mmol/L范围内)与血糖控制不良(血糖变异性上限超过10.0 mmol/L)的个体相比,死亡率显著降低。”李红良说,控制良好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1%,而控制不良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1%。

不仅如此,血糖指标控制良好,将使得治愈患者在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之后,有更好的康复“状态”,机体的多器官损伤更小。“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控制良好的血糖组中,患者的预后更加良好。”李红良说,这意味着,控制好血糖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来自国际医学专家小组的研究显示,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可能。

这种可能使得李红良团队的研究有更多的启示意义,不光对于患者,对普通糖尿病患者和所有普通大众的警示,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坚持锻炼,将血糖含量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将不给新冠病毒“钻空子”的机会。

治愈照进现实!一名厨师亲述“治愈”2型糖尿病历程,启示有4点

生活中得糖尿病的人并不少见,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特别是肥胖的中老年人得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

40岁的李先生是一名酒店的厨师和糕点师,由于不规律的饮食加上工作较为劳累,体检查出了2型糖尿病。血糖值达到了394mg/dl。对于健康人来说,餐前血糖水平约为70-80mg/dl。

不久,就出现了视物模糊等并发症,医生为了开了一些降糖药。李先生想着自己如此年轻就要与药物为伴,很不甘心,决定反击。

李先生咨询了医生,并共同制定了饮食和运动计划。在饮食上,李先生戒掉了简单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白米饭、馒头、面条,改为做一些蔬菜汤,食材都是新鲜的当季蔬菜。早餐也不再吃能量较高的甜品、汉堡、可乐,改成了燕麦片和低脂酸奶。

其次,增加体育运动,每天早上,李先生都会去健身房锻炼,从刚开始只能做7分钟的有氧运动,慢慢地,能够在健身器材上坚持15分钟,再后来是45分钟。每周都坚持锻炼7天,体重也从原来的200斤减至150斤。再次去医院复查,医生慢慢减少了他的药物。

半年后,医生发现李先生的血压、血脂、血糖都在正常水平,达到了“治愈”的状态,并告诫他继续保持。

李先生的战胜糖尿病的历程给我们4点启示。

1、早发现早干预

据统计,20岁以上人群中有7900万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这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受损。一旦发展为2型糖尿病,就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尿频、视力模糊或极度疲劳等。

若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就能识别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并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进行健康管理

发现糖尿病之后,要进行健康管理。

首先要合理膳食,诸如米饭、馒头等这类淀粉含量高的主食应该定量,做到粗细粮、豆类、谷物占比达到1/3;保证每一餐都有新鲜蔬菜,并且烹调方式可以选择蒸煮,避免油炸。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克左右,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血糖指数水果(如苹果、柚子等);肉类应以鱼禽为主,尽量不吃肥肉,也不要吃烟熏、烘烤、腌制的加工肉类制品;每天坚持吃1个水煮蛋、1杯纯牛奶,少量的吃坚果作为零食。

另外,要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慢跑、游泳等有氧活动,单次运动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切不可过量运动。

3、控制体重

超重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脂肪会粘附在肌肉和重要器官上面,导致出现严重并发症。任何程度的减重都是有益的。减重能够逆转糖尿病造成的身体变化。尤其是腹部脂肪较多的人群,如典型的苹果形身材的人,在40多岁和50多岁的人群中患心脑血管的风险更高。

4、药物治疗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会先服用二甲双胍,这是一种可帮助肝脏减少血糖生成的药物。如果单药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医生可能会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无论服用何种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服药。

除了药物、饮食和运动作为糖尿病的基础管理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进行以下护理,包括皮肤护理、眼部护理、足部护理,因为这些是高血糖容易侵蚀的部位。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学会舒缓压力,焦虑可以使血糖水平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会心理放松、充分休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保证充足睡眠。

糖尿病误区背后的社会观察与健康启示

在当今社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影响广泛的慢性疾病,其相关认知却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

糖尿病患病率攀升背后的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但与之相伴的是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更是高达35.2%,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为突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巨大变革。

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倾向于高糖、高脂、高盐的快餐食品和加工食品。这些食物往往口感好、方便快捷,但却富含大量的糖分和脂肪,长期摄入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例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奶茶店、炸鸡店,生意火爆,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一杯普通的奶茶可能就含有几十克甚至上百克的糖分,而一份炸鸡的热量更是超乎想象。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也使得身体活动量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久坐不动的工作,上下班以车代步,闲暇时间也更愿意窝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而不是进行体育锻炼。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使得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进一步加重了胰岛素抵抗,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误区一: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片面认知

在大众的认知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很多人认为只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就能高枕无忧地远离糖尿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糖尿病的发病根源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受阻,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处理血液中的葡萄糖。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那么个体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就像有些家庭中,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往往会更加担心自己的患病风险,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会更加注意。但即使没有家族病史,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等也会增加患病几率。比如,长期处于高压、高污染的环境中,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困境与误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扰。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甜食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要与各种美味的甜食绝缘。但实际上,在合理控制总能量和保持均衡营养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量享受甜食的。

如今,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如柚子、草莓、蓝莓等,这些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此外,甜味剂的应用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以木糖醇、阿斯巴甜等为代表的甜味剂,在提供甜味的同时,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的食品,既能满足对甜味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血糖负担。

然而,一些无糖食品也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情况。虽然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未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其中可能含有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会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影响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购买和食用无糖食品时,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了解其成分和营养信息。

误区三:忽视油盐危害的饮食误区

除了糖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还常常忽略了油盐的危害。有一种常见的误区认为,糖尿病患者只需控糖,无须控油盐。但研究表明,高油高盐饮食对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欧洲糖尿病协会2017年的研究指出,成年人每天盐分摄入量超出正常范围后,每增加2.5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65%。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下降,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高油饮食则会引发高甘油三酯血症,加重胰岛素抵抗,使身体更难以有效地利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从而提高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误区四:血糖控制的过度与不足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水平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问题。很多患者认为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于是采取过度节食、断碳水等极端的饮食方式,或者自行增加药物剂量,导致血糖过低,甚至引发低血糖症。然而,对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将血糖控制在一个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合理范围,即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

血糖过高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长期损害,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但低血糖同样危险,长期低血糖会对神经系统、血管和内脏造成严重危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打破误区,科学应对糖尿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进行自我管理和调控。正确认识糖尿病与“糖”的关系,打破这些常见的误区,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让他们在患病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了解这些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也能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身体活动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糖尿病误区的存在反映了我们在健康知识普及方面还存在不足。作为社会观察类创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让更多的人能够科学地认识和应对糖尿病,共同迈向更加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