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糖尿病(301李炎唐医生)
糖友们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你查这个指标了吗?
糖尿病肾病早期信号是什么?这个指标一查便知~
这天肾脏内科门诊室里来了位特殊的患者:李阿姨,55岁,8年来一直坚持服用糖尿病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4.5~6.0mmol/L,自我认为血糖控制很好。但近一个月发现双下肢水肿,加重5天后来医院就诊。糖尿病门诊医师建议她查个尿常规,发现尿蛋白 ,怀疑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让她到肾病科室进一步检查。李阿姨焦虑地说,“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呀,为什么还会出现糖尿病肾病呢?” “我是不是要进行透析了,我不想透析!”看了上面李阿姨的经历,是不是特别想帮助她早点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呢?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 m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高于30 mg/g持续超过3个月。
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现逐步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肾功能损伤后,特别是终末期肾脏病,无论是透析还是换肾,其病情进展速度远高于其他肾脏疾病,且预后也比其他肾脏疾病差。因此,糖尿病肾病一定要注重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早受益!
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肾病症状并不明显,当出现尿蛋白、水肿、疲倦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已经进入糖尿病肾损害期,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及时筛查关键指标,积极进行干预,避免加重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指标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指出:①推荐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尿白蛋白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检测,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尤其是在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阶段,经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的蛋白尿可以恢复正常,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治疗时期,病情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阶段,很难完全逆转。因此,有条件的可以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不然后悔莫及啊。
尿白蛋白/肌酐比(ACR)是指尿微量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可用来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浓度,是一项简单、快捷、准确反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指标。正常值为0~30mg/L。
为什么肾脏受损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呢?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身体内所有的血液通过肾脏的小血管进入肾小球。肾小球由微血管组成,是血液的过滤器,像筛子一样,把血液中的(肌酐、尿素和尿酸等)代谢废物过滤出去,形成初步的尿液;肾小管重吸收主要是将水分、电解质和小分子蛋白质等重吸收入血液。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微血管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就从滤过膜中漏出,超过肾小管的吸收能力,到尿液中形成尿蛋白。
怎么进行检查呢?
检查方法:可以留取随机尿检查,以清晨首次尿为最佳。因为微量白蛋白在白天的尿中变动较大,如运动量增加可以产生白蛋白尿,夜间尿中变动较小。
结果判定:正常值为0~30mg/L。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以后每年检查一次就可以。如果结果异常,则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如果重复检查3次中有2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30~300mg/L,排除感染、剧烈运动等其他因素,可以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
看到这儿,有些糖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化验尿液,我能用尿常规检查代替微量白蛋白尿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尿蛋白含量非常少,此时的尿常规结果可能是阴性,检查不出来。因此,尿常规检查不能代替微量白蛋白尿检查。
糖友们,这个关键指标你掌握了吗?在确诊为糖尿病时,别忘了问一句:我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达标了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762-784.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9):757-784.
[3] 张俊清,苏白海,张捷,等.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6):522-532.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徐飒 李炎 田瑞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封面图沙坪坝区中医院提供,图文无关。
肺热久嗽伤阴者,试试秋梨膏
秋梨膏具有生津、降火、养阴、润肺、止咳等功能,非常适合秋燥时节作为养生保健药膳食用。
秋气与肺紧密相关,要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就要调理养肺,适应秋天干燥的气候。
据典籍《太医院秘藏弹丸散方剂》记载:秋梨膏能清金降火,止嗽化痰,解渴除烦,添津润燥,或阴虚火旺,口燥咽干,咳久嗽血,吐血咯血,痰中带血,肺经虚损,悉能治之。
秋梨膏的制作
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以精选的秋梨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的需求,搭配具有止咳、祛痰、生津、润肺的中药,如红枣、生地、葛根、萝卜、麦冬、藕节、老姜、贝母、蜂蜜等药食同源之原材料,精心熬制而成的传统药膳饮品。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款美容暖身、滋阴润肺、通便清火秋梨膏的制作方法。
材料:
雪梨8个、川贝15克、百合50克、罗汉果1个、生姜100克、大枣10枚、蜂蜜150克、冰糖200克。
制作步骤:
1.准备材料。梨洗净切片,姜去皮切片,罗汉果砸碎,红枣剪开去核,砂锅中加入2500克水浸泡2-8小时(夏天2小时,冬天最长浸泡8小时)。
2.大火烧开,改文火煎煮1.5小时,滤出药汁备用;锅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二遍,大火烧开改文火煎1小时,滤出药汁备用;锅中加2000克水煎煮第三遍,大火烧开改文火煎40分钟,滤出药汁备用。
3.合并三次煎煮所得的药汁,在敞口锅中大火煎煮,约需1.5-2小时,得到浓缩清膏一大碗。
4. 趁浓缩药汁的时间,把川贝捣碎后,用75克蜂蜜和160克水浸泡2小时,然后中小火加热,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备用。
5.将清膏转入稍小的砂锅中,加入冰糖继续浓缩,这时要不断搅拌防止糊锅,一直到锅中出现细密的气泡。
6.将之前炼制过的川贝蜂蜜液加入砂锅中,搅拌均匀。
7.凉透后兑入75克蜂蜜,搅拌均匀,装入干燥的容器中即可。
功效:
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乃一道秋季滋补良品,最适合秋天的阴虚、燥咳。尤其适用于喜爱抽烟喝酒却又不爱喝水的人,清心润肺、生津和胃。此膏兼有美容暖身,滋阴润肺,通便清火之功效,为秋季饮用佳品。
注意事项:
熬制秋梨膏的所用蜂蜜宜选用凉性蜂蜜,如枇杷蜜、紫云英蜜、槐花蜜,而桂圆蜜、荔枝蜜等则是温性的,不宜用于熬制秋梨膏。
秋梨膏“性寒”别乱用
秋梨膏是秋季的养生佳品,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一瓶,咳嗽的时候喝一点,用以滋阴润燥。但事实上,秋梨膏并不能当成饮料随便喝,而应当辨证来服用。
中医讲“燥邪伤肺”,燥为阳邪,从口鼻侵于肺,最易耗伤肺阴。
秋梨膏所含成分多是润燥护阴之品,比如秋梨、麦冬、贝母等,因此对于阴虚肺热之燥咳,特别有效。
但对于风寒咳、痰饮咳、肝火咳等效果不佳,且会雪上加霜。
因此,当我们出现喉咙红肿痛、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咳症状时,可适当饮用秋梨膏。
但若出现痰少、质稀、痰白、难咳的风寒咳嗽时,一定不要乱用。
此外,中医认为秋梨膏性凉,故脾胃虚寒、手脚发凉、大便溏泻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以免虚寒症状加重,更容易腹泻。
还应注意一点,因秋梨膏含糖量较高,因而糖尿病人也不适宜食用。
秋梨膏怎么服用效果好?
秋梨膏宜空腹服,可用温开水和匀冲服,也可以含化。如空腹服不适,可在饭后服用。
服用剂量要根据病情或身体情况及药物性质而决定,特别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
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如每日先服一汤匙,如果消化功能正常,或病情需要,再改为早晚各服一汤匙。
秋梨膏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具有解药性的食物。
服用秋梨膏的注意事项
一是秋梨膏里还含有较多铁,喝多了可能导致牙齿变色、发黑。喝过之后最好立即漱口。
二是1岁以下的宝宝不能喝秋梨膏。秋梨膏里含有蜂蜜成分,1岁以下的小宝宝的胃肠屏障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蜂蜜里可能含有的肉毒杆菌有可能导致宝宝中毒。
三是感冒、突发急性疾病时,或服用“秋梨膏”后舌苔厚腻者,应暂停服用。
四是服用秋梨膏后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瘙痒,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传说故事
据传,有一年的秋天,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咳嗽不止。太医们不敢慢怠,急忙会诊,一番“望、闻、问、切”后,均认定是“秋燥”作祟。
原来是那年秋天气候异常干燥、湿度较低,故秋燥太过,成为“燥邪”。此燥邪最易伤及肺气,若伤及肺气,肺气不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咳嗽不止的症状。
明确病因病机后,太医们急忙拟方,无非是一些桑叶、菊花、川贝、陈皮、沙参、麦冬等养肺阴、止咳之类的中药,派人熬药送来给皇上喝。皇上一喝,哎呀!中药那个苦啊,皇上哪里受得了?于是,皇上拒绝服用。
太医们犯难了:再好的药,皇上不吃,也没法治好他的病啊!
这时,从四川青城山来了一个道士。他认为人应该顺着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才健康长寿。
秋天在五脏中对应为肺,最忌干燥,喜滋润,如秋燥太过,则易患咳嗽。于是,道士用当季水果----秋梨,加补中润燥的蜂蜜,润肺止咳的川贝,再加少许姜片、干草,用大锅像炼丹一样熬,经一天一夜的熬制,终于熬成一罐膏状膏药,呈给皇上。
皇上李炎一闻,清香无比,沁人肺脾。一尝,入口即化,苦中带甜,甜中有苦,味道很好。李炎不禁龙颜大悦,每天都按时服用,不知不觉,口干舌燥、咳嗽都好了。
据说,这就是膏方秋梨膏的原型,从唐朝开始在宫中、达官贵人中流行,每到秋天,贵权们为了养生保健,防治秋燥均服用。到了明清,是秋梨膏的鼎盛时期,并逐步传入民间。
转自:广东中医药
来源: 经视健康家
可穿戴设备“智慧相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海南省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国际门诊部,医护人员通过智能移动远程医疗管理平台上的可穿戴设备远程听诊。 苏弼坤摄(人民图片)
手腕上戴着智能手表、鼻梁上架着智能眼镜、耳边挂着无线耳机……近年来,智能穿戴产业发展迅猛,智能手表、耳机等可穿戴设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专家表示,随着5G、AI、云计算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智能穿戴新风尚
在以前的电影中,智能手表、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时常作为一种科幻的象征,将观众带入“未来世界”。不过,随着科技进步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监测人体数据的手表、可以播放音乐的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如今已成为平常的消费品,曾经的“科幻之光”已照进了现实,穿戴智能设备成为一种科技新风尚。
所谓智能穿戴设备,就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的可以穿戴设备的总称。相关设备能够采集多种人体数据,提供视觉、触觉、听觉、健康监测等多方面的交互体验,还可作为手机使用习惯的延伸,提供消息通知、听音乐、打电话等功能。同时,智能穿戴设备还拥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实用性强等特点,令其在消费市场愈发走俏。
有专家表示,在可穿戴设备不断更新迭代、新功能下放的大趋势下,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正保持快速发展,出货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从2016年的3876万台增至2020年的1.07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30%。2021年上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达6343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43.51%。
运动健康好伙伴
作为众多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元老级”产品,智能手表在普及程度、应用适配和功能完善等方面都已较为成熟,其在运动与健康监测方面的实用性得到消费者青睐。
“对于智能手表而言,把运动与健康的相关功能做好,就像传统手表时间走得准一样,是硬性标准。”李炎是一名拥有10多块智能手表的科技“发烧友”,从单纯的数码爱好者到软件开发者,他和智能穿戴设备已经打了近7年交道。
李炎告诉记者,从仅仅监测步行、跑步,到适用于游泳、骑行、划船等运动,经过几代产品更迭,智能手表在运动监测、提醒等方面的功能已较为完善。“用户只需要设定好运动项目和目标,手表就会自动计算运动时间,以及对应消耗的热量,使用次数越多、佩戴时间越长,相关数据就越准确。”
此外,一些智能手表还设有运动激励机制,如目标达成可获得相应勋章或限量版主题奖励。部分主打运动卖点的商家还会在用户更换手表时,根据运动目标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以鼓励用户科学运动。
在健康监测方面,大部分智能手表目前已实现较为准确的全天候数据监测及记录。通过多个集成传感器,智能手表可采集心率、血氧、步频等信息,并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及趋势走向,分析并及时提醒用户可能存在的心脏疾病、运动缺陷等健康问题。
“我们正在测试一款应用于智能手表的睡眠监测软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并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李炎说,随着软件应用不断丰富,智能手表能够成为更多人的运动健康好伙伴。
突破创新促发展
清晨起床,窗帘缓缓拉开,厨房的咖啡机自动开始冲泡;走到车库,手机地图软件已规划好出行路线,并投射到汽车的车机屏幕中……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万物互联的概念深入人心,智能穿戴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宽,成为人们融入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和应用终端。
“过去,一套自动化流程的起点需要用户主动触发,而在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就可通过‘意念’来完成。”李炎介绍,通过对用户睡眠情况、动作感应、位置以及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智能手表、手环等就能准确判断用户是否已经起床,进而依托物联网对家中一系列设备发出指令,实现无感操作。
除了在使用体验和功能上的优化创新,智能穿戴设备在产品类型上也不断开拓新领地。不久前,植入运动传感器和芯片的智能跑鞋正式发售。在长距离跑步中,智能跑鞋可以进行更准确的距离、速度监测。据悉,长期配合智能手表或手环使用,可为用户提供步频分析、跑步姿态以及运动潜能等更加专业的数据及分析报告,在自我健康管理、运动员训练和选拔等场景中拥有较大应用发展空间。
受限于技术、价格、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在所有可穿戴产品中,智能手表、手环和耳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类型产品的市场规模较小。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关企业应在持续挖掘现有智能穿戴设备丰富功能的同时,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不断突破创新、拓宽“赛道”,推动智能服饰、辅助医疗器具等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为智能穿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