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支教(糖尿病教师)

长江网 0
文章目录:

12岁留守女孩糖尿病病危 支教大学生发起爱心救援

今年暑假期间,武汉科技大学支教团队前往宜昌支教,为当地12岁小学生梅燕菲送去学习用品

“老师您好!我是梅燕菲的妈妈,请您帮帮我苦命的孩子,她刚出ICU,还没过危险期。可高额医疗费压得我喘不过气,她还有气,不救她我又做不到。”10日晚,武汉科技大学“爱之星”支教团队收到如上短信,发信人是宜昌秭归县梅家河乡女孩梅燕菲的母亲。

今年7月,“爱之星”支教团队前往梅家河乡支教。在那里,他们认识了12岁的小学生梅燕菲。梅燕菲8岁时被诊出患有儿童糖尿病,她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又给她生了个小妹妹。由于母亲在武汉白沙洲某菜市场卖菜,梅燕菲就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是一名留守儿童。

为稳定病情,梅燕菲每天必须注射两次胰岛素,前往医院注射不仅麻烦,而且价格昂贵,爷爷奶奶眼神又不好,所以梅燕菲就请医生教她给自己打针。三年来,她每天都随身携带一只注射器,早晚悄悄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9月4日夜里,梅燕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被外公外婆送到医院,第二天就出现昏迷现象,接着从镇医院转到秭归县人民医院的ICU病房抢救,10日上午才醒来。目前仍没有脱离危险。

“孩子虽然醒了,但她的内脏受到影响,接下来还有大量治疗,这几天已经欠了几万元外债,我实在没办法才向支教老师们求助。”昨日,梅燕菲的母亲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梅家河乡小学教师陈华介绍:“前两日我们去医院看过孩子,当时她还在昏迷。这孩子平时学习很好,上学期考了班上第8名。”

“7月我们去梅燕菲家里家访,她家环境不好,但她很坚强。”支教团队队长邹程程同学说,掀开她的衣服,肚子上满满都是小针孔。重复的注射,已经让她娇嫩的皮肤变成了乌黑色。“我们问她给自己打针疼不疼,她说疼,但必须要自己打,她一次也没哭过。平时她挺安静,聊开了很爱笑,还很疼妹妹。”

支教团得知此事,立即开始行动,帮助孩子筹集医药费。为了获得广大爱心人士的支持,他们在腾讯公益上注册了信息,又发动学院的广大师生转载宣传,力求挽救这名小女孩。

责编:宋菁

四川\u0026#34;超牛\u0026#34;女学霸:解决糖尿病患者康复痛点,入选共青团中央表彰候选人!

由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活动自2月14日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林培雅同学入围,经过团中央集中审核和筛选,最终确定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之一。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优秀的川大学子吧!

林培雅,四川大学2015级口腔医学五年制的本科生,"感动川大"十大新闻人物、四川大学学生综合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四川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四川大学青年标兵、四川大学优秀志愿者。

始于初心

因为家人患有糖尿病,林培雅深知糖尿病给病人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成为医学生的她决心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种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肾衰竭的方法,造福糖尿病患者和家庭。

有了想法的林培雅迅速实践组建起团队,开始展开创新医疗检测器械——后被称为"马医生"智能尿液分析箱的研究。通过努力,她和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解决了糖尿病患者康复及健康监测的痛点,获得了专利证书,也获得2016年全国"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金奖。

同时,团队积极将此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商业产品,可以投入市场,造福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也为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之后,她多次参加创新创业活动,2018年5月,林培雅在日本京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还曾获全国MBA创业大赛三等奖、四川大学创业新锐称号等奖项。

从川大校园走到全国竞赛乃至国际舞台,林培雅展现了川大学子的能力与情怀,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智慧与风采。获得众多荣誉的林培雅并没有目空一切,而是继续担任多项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的负责人,同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的经验分享活动,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双创活动。

成于坚守

科研成果和志愿服务经历让林培雅萌生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进行健康公益创业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在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担任科普讲解员的经历,同时根据儿童兴趣点,借鉴国外优秀NGO组织经验,林培雅组建了"保贝联盟"学生团队,尝试开展与儿童健康教育相关的公益创业活动。

"保贝联盟"团队积极研究儿童健康教育器械及宣传方式,在林培雅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团队的公益科普教案已被上海国峯慈善基金会等组织采纳应用,覆盖上百个大学生志愿团队,服务1万余人次,荣获中国大学生口腔科普竞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一带一路"暑期社会专项行动优秀团队。2019年"保贝联盟"公益创业入选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若是时间允许,我想在支教、志愿服务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林培雅曾经这样说。

热衷公益

热心公益、志愿奉献的林培雅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向上、向善的她将健康志愿服务带到了世界多个地方,贡献着川大学子的青春力量。每年假期她都前往不同的国家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和研学,在多个国家留下了足迹。

2017年1月,她赴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参与医疗志愿服务,获得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医疗志愿服务的"最佳志愿者"称号,登上了当地的报纸。

2017年7月,她作为波兰卢布林市国际义工中唯一的中国人,参与支教志愿服务,为孤儿院、社会福利组织中的儿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她还是印度科钦的国际义工活动及暑期"一带一路"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参加国际志愿服务时,她通过开展制作剪纸、折扇、国旗、绘制脸谱、熊猫、试穿汉服等一系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向多个国家介绍了多彩的中国文化。

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公益创业、志愿服务……林培雅将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继续前行,以向上、向善的品质影响身边的同学,也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努力成为新时代充满智慧与力量、情怀与大爱的青春榜样!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微

身边的宝藏教师|望城赴绥宁支教老师姚文娟:48朵木芙蓉盛开在我心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良 通讯员 肖奥)短短一年支教期间,她先后获评支教地绥宁县“教研先进个人”“优秀支教老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望城区高塘岭实验第一小学姚文娟老师把支教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班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爱无私奉献给支教学校和学生。近日,姚文娟获评2024年度望城区“红烛型”教师。

鼓励同学们像木芙蓉一样坚韧不拔

2023年9月,姚文娟来到绥宁县芙蓉学校支教。第一节语文课上,五(1)班48双陌生又明亮的眼睛满含期待地注视着她。

“咱们学校叫芙蓉学校。你们知道学校里种得最多的是什么?”姚文娟问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木芙蓉。”姚文娟又问:“咱们学校种了多少棵木芙蓉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姚文娟笑着说:“其实老师也没有数过,但我现在有一个确切的数字,那就是我的眼前就有48棵。”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接着,姚文娟给孩子们讲述了木芙蓉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的故事。“孩子们,你们要像芙蓉花一样,在风雨中坚韧不拔、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她激励同学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木芙蓉一样,勇敢地面对,绽放自己的光彩。

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快乐成长

当天下课后,姚文娟回到办公室,一个五官清秀的小女孩跟在她身边,小声说:“姚老师,谢谢您跟我们讲木芙蓉的故事,您讲得真好……”姚文娟微笑着摸摸她的头,说:“姚老师也谢谢你的表扬哦,我可爱的小芙蓉。”孩子开心地笑了。从此,姚文娟的办公室里多了一个“常客”,她就是雨涵(化名)。

雨涵的学习基础不太好,接受能力也不算强,但她愿意问,姚文娟更乐意教。慢慢地,雨涵适应了老师的讲解速度,学习成绩稳中有进,两人的师生情谊也越发深厚。了解到林雨涵妈妈得了糖尿病,姚文娟在一天下午放学后,开车带着雨涵来到离学校59公里远的家,送上500元慰问金和一套学习资料。

姚文娟发现,教室里的书柜精致漂亮,但里面却是空空如也,没有一本书。于是,她便从自己家里、朋友那里筹集了100多本书籍,让孩子们课余阅读。今年3月,姚文娟搜集了五(1)班48个孩子的微心愿,想方设法帮他们一一实现。

发动家长、学生收集当地民间故事

在绥宁县芙蓉学校,姚文娟主持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课题——《将本地民间故事引入小学校园的实践活动研究》。每到周末,她就带领课题组老师去当地收集民间故事。她专门设计了民间故事收集卡,让学生利用放月假的时间去收集当地民间故事,并发动家长利用闲暇时间收集民间故事。

对于收集到的当地民间故事,姚文娟会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孩子们了解到当地人的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

“虽然一年的支教期已经结束,我已经回到了高塘岭实验第一小学。但我跟芙蓉学校孩子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五(1)班48朵‘木芙蓉’盛开在我心里。我和这群孩子的故事,将像学校的木芙蓉一样继续生长、绽放。”姚文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