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患儿糖尿病(患儿糖尿病护理措施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儿日常如何护理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叶雪主治医师表示,儿童糖尿病治疗需综合进行,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五个方面在患儿日常护理中缺一不可。

首先,饮食上注意营养,控制总热量,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其次,运动上,可以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运动要遵循适量、经常性、个体化原则,防止运动后低血糖。比较合适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须注意的是,当胰岛素不足而血糖升高时,锻炼可能进一步升高血糖,诱发酮症酸中毒发生,因此,尿酮体阳性时不能活动,低血糖时也不能进行运动。

第三,药物治疗上应严格遵医嘱进行。一般在临床上,1型糖尿病的治疗用药就是胰岛素,可以选择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或者选择胰岛素泵,胰岛素的适应症包括1型糖尿病,需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以及不能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或肝肾功能损害的非1型糖尿病患儿。对1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稳、肝酶正常时可以选择二甲双胍治疗。

第四,日常监测方面,血糖平稳时每日测3-4次(包括早餐前),周末时每日8次,以调整胰岛素用量。此外,以下情况也需要加测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剧烈运动前后,尝试新的饮食或不能规律进餐时,突然的情绪激动,患其他急性疾病时,如感染、呕吐、腹泻等。糖尿病的监测还包括每3个月1次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胰岛素C肽,每年1次远期并发症监测,主要包括眼底、肾脏损伤指标、诱发电位等。

第五,在糖尿病教育上,家长和孩子需要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处理方法。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得越多,孩子血糖控制会越平稳。

来源 | 摘自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 | 庞建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

宝宝得了糖尿病怎么办?专家:早诊早治是关键

新生儿糖尿病 早诊早治是关键

出生20天的华华因为新生儿肺炎来到重医儿童医院住院,血、尿常规检查后意外发现华华的静脉血糖值竟达到40mmol/L,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跟华华一样,绝大多数确诊为新生儿糖尿病的患儿都是因为患有其他疾病到医院治疗时,在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

近年来,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儿童糖尿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学龄期(5岁~7岁)和青春发育期(10岁~13岁)多见,但小年龄段儿童,甚至包括新生儿也有散发病例。

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且治疗棘手,欧美国家发病率为1/400000~450000(活婴)。新生儿糖尿病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的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和基因突变有关,发病可出现代谢紊乱及其他并发症,分为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和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在出生后18个月内缓解,但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复发的概率高达50%。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但新生儿糖尿病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家长往往很难发现孩子的异常。即便如此,家长还是能够找到宝宝身体异常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宝宝出现精神萎靡、脱水、饮食睡眠不正常、体重不增长等,排除感染性疾病后,新手爸妈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要密切监测患儿血糖

由于影响新生儿糖尿病患儿血糖的因素较多,如饮食为按需哺乳,无法控制,导致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控制相对困难。因此相比于儿童糖尿病患儿,家长要放下焦虑,对孩子的护理需要更加细心,血糖监测更加频繁,做好“糖尿病日记”,将孩子的饮食、用药、血糖值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波动明显,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复诊,注意把“糖尿病日记”带上。

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一个是注射胰岛素,一个是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也有医生尝试给患新生儿糖尿病的孩子使用模拟胰腺生理功能的胰岛素泵,结合无创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控糖的作用。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家长需要树立信心,积极和孩子一起面对疾病

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罗雁红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走近糖尿病儿童:患儿父母不可不知的10件事

【环球网综合报道】儿童糖尿病令万千父母烦恼不已。然而,如果对糖尿病有足够的认识,这一疾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据法国媒体《TOPSANTE》报道,法国营养学教授丹尼尔•里戈将为我们揭开儿童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1、基因问题可能导致糖尿病

绝大多数的糖尿病都是由基因问题导致。尤其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1型糖尿病。但如果表现出明显的后天基因致病因素,那么就很可能不是遗传,只有10%的情况是家族遗传糖尿病。

2、糖尿病可增加谷蛋白过敏风险

1型糖尿病患儿感染腹腔疾病的概率是其他儿童的10倍。同时他们也更易患甲状腺疾病和白癜风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统在过度运作的情况下攻击人体自身组织。

3、男孩与女孩的患病几率相等

总体来说,男孩和女孩患1型糖尿病的概率几乎相等(2型糖尿病也一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会逐渐上升:2-5岁为29‰,5-10岁为135‰,10-15岁为269‰,15-20岁间为322‰。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是幼儿的11倍。

4、1型糖尿病不可预防

此类和免疫系统有关的糖尿病不能预防,即使节制饮食也不能延缓发病。因此,经常食用低糖的蔬果自然也起不到预防的效果。

5、1型糖尿病可以检测

有针对性的检测可以让患儿尽早接受治疗。一般来说,如果一名儿童有2名以上的直系亲属(兄弟姐妹)有过1型糖尿病史,那么他的患病几率是正常人的20倍。如果他的母亲得过孕期糖尿病,或者孩子有谷蛋白过敏、甲状腺疾病或白癜风,那么他就有可能患1型糖尿病。

6、糖尿病不是重病

虽然1型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避免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并发症。目前已研发出针对各类病况的胰岛素和完善的血糖控制系统,其检测的血糖精度高达百分之一克。里戈教授指出,如果不接受治疗,1型糖尿病会变得非常严重。

7、1型糖尿病长期受到忽视

当早期症状爆发时(在饮食正常的情况下,孩子体重持续下降,且经常感到口渴,小便频繁而且量多),抗体已经破坏了80%-90%的胰岛β细胞,这是糖尿病临床诊断的界点。糖尿病的潜伏期是4-8年,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就当及早治疗。糖尿病诊断简单且无痛:以检测血糖含量为基础。

8、肥胖婴儿未必患有糖尿病

出生时较重的婴儿未必就会得糖尿病:1型糖尿病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无关。同样地,母亲在怀孕期间变胖或血糖突然升高,也不代表她的孩子就会患糖尿病。

9、患儿应准点用餐

糖尿病患儿不能摄食过量或不足。理想的状态是在用餐前先估计将会摄入的糖类含量。概括地说,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准点吃饭并保证每餐淀粉、肉类及面包的摄取量相同。这样人体组织(大脑和肝脏根据平常用餐时间循环作用)就会了解并适应机体的需要,而且也能让孩子学会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儿(除个别案例之外)尤其不能不吃正餐,特别是在之前注射过胰岛素的情况下。因为这会引发低血糖。

10、没有饮食禁忌

不需要杜绝孩子食用薯片、糖类、蛋糕和汽水,但是要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量,且最好在餐后一小时食用。甚至可以来一个冰激凌球,但不能超过一个,且也要在餐后食用。饭间可以喝半杯汽水,但要慢慢喝以防止血糖骤升。(实习编译:彭悠扬 审稿:王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