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悲伤(糖尿病的痛苦心情)
健康|糖尿病最致命的危害是“伤心”,如何防治?
经常听人说:
别吃那么多甜食了
小心得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和吃糖多少并没有关系
那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
它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呢?
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
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0.4%,男性11.1%,女性9.6%。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熊莉华主任医师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一般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人;吃得多而不愿意运动的人;年龄大于45岁;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有异常妊娠的妇女,如曾分娩过巨大胎儿。这些人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这些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有很多不典型的症状
得了糖尿病都有哪些表现呢?常见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就是频繁地去厕所小便,多饮就是老是感觉口渴,不停地喝水,多食就是感觉特别饿,吃很多饭,但体重不增,反而下降。
熊莉华主任医师还指出,在临床上,很多病友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视物不清、浑身没劲、容易疲倦。
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皮肤反复长疖子或痈,很小的伤口却越来越大或不愈合,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下肢麻木感和尿中有蛋白,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查一下血糖。
8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致盲的第一杀手;还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其中最致命的要属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因为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据调查,我国糖友餐后血糖升高发生率高达82%,达标率仅为53%。
血糖控制目标值 图/张华
52岁的李先生,肥胖,体中指数BMI > 24,腰围>90cm,吸烟超过20年的历史。前两年李先生患上了糖尿病,最近才使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来血糖控制不佳。在门诊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 7%;空腹血糖7.5 mmol/L;2小时餐后血糖高达11 mmol/L。一查血压也很高,145/95 mmHg 、蛋白尿( )、血脂异常。
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患病才两年,已经出现了蛋白尿,说明肾功能受损,同时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 图/张华
正因为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红蛋白升高,血糖波动增加,最终并发症风险加剧。所以,熊莉华主任医师强调,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胰岛素治疗都应关注餐后血糖是否达标,而且目前治疗方案需从“以血糖为中心”转变为“兼顾降糖和心肾双护”。
Tips:做自己控糖小帮手,远离心肾并发症
控糖远病三检测:每日检测血糖;定期检测血压;月度检测尿蛋白。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控糖远离并发症,要做好三检测。图/张华
另外,专家还提醒,这样吃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升高。
1、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占1/3。不能全吃白米白面,应多吃粗粮、豆类、薯类、全麦食物。
2、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每天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1/2以上,两餐之间吃水果200g左右。
3、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限制肥肉,限制腌制、烟熏等处理过的肉类。
4、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每日液态奶300g,零食可选坚果。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每日用盐不能超过6g,食用油应控制在25g以内。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吴远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成糖尿病人会“伤心”,控糖别忘心肾双护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很多人的印象中,糖尿病人控好血糖就行了,其实不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提醒,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护心”,每三个糖尿病人就有一人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而有一半的糖尿病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很可怕李延兵教授介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大概10.9%,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并不可怕,其并发症才是使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心血管疾病。
有人把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称作“难兄难弟”。这是因为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是极为严重的。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糖尿病患者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低度系统性炎症等。
有统计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达32.2%,并严重影响2型糖尿病的预后,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约50%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筛查心血管疾病由于多数并发症在早期并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因此李延兵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平时除了要监控好血糖外,也要做好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并发症的监控、筛查。
以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为例,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以及颈动脉彩超,看有没有动脉硬化,有没有斑块,血管有没有狭窄,或者是做下肢血管的检测。如果筛查出异常,就要尽早治疗。对于有风险因素的,也要尽早控制各种心血管不良因素。
用药控糖考虑同时护好心肾李延兵教授介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很多。如果糖尿病人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险人群(如血压高、血脂高、肥胖等),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既能够控糖又能够改善心血管预后的药物。
这类药物既能够控糖,又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以及死亡,还能够减少肾脏病的总体不良结局。此外,这类药物对于体重管理也有帮助,可以使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传统降糖药物的缺点是能够控好血糖,但是对体重的管理就没有什么帮助。
此外,这类药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安全性比较高,较少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拦路虎”,不少患者会在降糖过程中因容易出现低血糖,而影响到血糖管理的达标。总的来说,新一代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远期并发症的改善非常有利。
据介绍,在去年的国家医保谈判以后,从今年1月1日起这些新型降糖药大幅降价,让广大病友能够负担起,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控糖方面更有办法达到总体目标了。
得了糖尿病,“伤心”又“伤肾”!
“我们医院有个教授,患有糖尿病大概四五年,因为本身是医生,血糖监测值也不是很高,一直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没想到春节过后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吃不下等症状,一查肌酐高达1000多,需要做透析了……”
我国有1.1亿多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糖尿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副院长严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大众目前对于糖尿病的知晓率仍相当之低,即便是医生也可能对餐后血糖不够重视,导致肾脏并发症。
“糖友”为何更容易心肾受伤?
“在数十种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凶险的合并症。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此外,糖尿病病人的肾脏也更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血管、肾脏受损,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保护。”
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呢?严励教授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而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这还要从肾脏的功能说起。严励教授继续解释到,微血管丰富的肾脏是糖尿病微血管受损的窗口,同时很多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的。随着病情进展,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递减,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几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成了家常便饭,加重了肾脏的负担,这些都会让患者的肾功能走“下坡路”。
糖尿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若早期不加以预防与控制,任由肾功能不可逆地减退,到了中晚期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难度也大大提高。
预防并发症一定要定期检查
“治疗糖尿病的真正目的是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严励教授强调,糖尿病的控制不仅仅是吃降糖药就可以了,一方面要多了解疾病知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让肌肉更发达一些,另一方面要定期检查身体。“有的患者一年都不来医院检测一次,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结果检测后才发现血糖值很高。”
糖尿病本身会“伤肾”,但服用控制血糖药物不是又会给肾脏带来负担吗?不少糖尿病患者对于服用药物有担心。
对此,严励教授指出,DPP-4抑制剂作为近年来医生关注的新型降糖药物,广泛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以利格列汀为例,临床多项证据证实其可实现安全控糖,而且主要经胆汁和肠道排泄,仅约5%经过肾脏排泄,不增加肾脏负担,即便对那些已经出现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在任何阶段无需调整剂量使用,降低了糖尿病患者肾损伤之虑。最近公布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其在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人群中,具有与安慰剂相似的长期心血管安全性及肾脏安全性。
“我们要求糖尿病患者即使今年检查没有任何并发症,也要求每年体检一次,如果已经有蛋白尿,则要三个月或半年复查一次。”严励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若出现泡沫尿、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出现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