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不算糖尿病(血糖7.2算不算糖尿病)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第二件事:健康饮食,每顿都有肉,但是有讲究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第三件事:适度锻炼,每天都有专门的运动时间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第四件事:按时吃药,运动和饮食只是辅助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辟谣:生活调理血糖恢复正常,还算糖尿病吗?医生为你指出重点

一个糖尿病患者如果通过减肥、运动等方式控制血糖,糖耐量测试已经合格,还算是糖尿病人吗?其实完全不必纠结这个“糖尿病人”的称呼,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才是最关键的。

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根据血糖检测值,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已经确诊为糖尿病,但由于血糖升高的情况并不严重,胰岛细胞分泌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也都还不错,不用吃药,通过针对性的进行生活上的干预调理,比如说有肥胖问题的朋友,通过合理的减重,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加强运动锻炼等方式,能够使得血糖降到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水平达到了6.1以下,糖耐量测试2小时血糖也降到了7.8以下,确实完全可以说,你的血糖水平已经恢复了正常。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情况,也是糖尿病尽早干预,身体能够恢复血糖代谢能力的一种表现。

血糖降到了合格范围内,如果能够继续坚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重等方面的生活调理干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血糖都会保持在健康范围内,不会进一步升高吗,这样的一种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研究发现,我们身体的血糖代谢有一定的“记忆效应”,如果血糖代谢恢复正常,并且长时间的保持,这种细胞的记忆效应也会持续,让我们的血糖代谢维持正常的时间继续延长。

对于这种长时间保持血糖正常的情况,还能被称为糖尿病吗?血糖代谢的异常,往往是缓慢发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早的对血糖进行干预控制,是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方面,虽然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把血糖控制到正常健康水平,通常并不能算作是糖尿病的“彻底治愈”,但如果能够长期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又与健康人有何差异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原来控制血糖的良好习惯没有保持,原本出现超标但已经被降下来的血糖,还有可能再度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必在意是否还算糖尿病这个说法,而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化,如果你的血糖通过运动、饮食调理降下来了,完全达标了,那么继续坚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好,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血糖水平一直达标,可以加大血糖检测的间隔,比如间隔6个月到一年一次检查血糖水平也是可以的。

如果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的过程中,发现血糖再度升高了,如果通过继续严格加强生活调理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达标,就应该选择合理使用药物来加强血糖的控制了,通过生活调理,使原本升高的血糖保持多年正常,使糖尿病的发病时间大大延后,这本身也是一种成功,一种身体健康获益巨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还是那句话:不必纠结是不是糖尿病的说法,合理控制血糖才是关键。

四问糖尿病:血糖高于正常都算是糖尿病吗?

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姬秋和主任

众所周之,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但在糖尿病患者前期确诊,以及后期的长期治疗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疑问,也免不了会在糖尿病的认识上出现一些偏差。

近日,在西京医院举行的“2015糖尿病公益大讲堂”现场,记者采访了该院内分泌代谢科姬秋和主任,和大家一起正确认识糖尿病。

一问:尿里没糖 到底是不是糖尿病?

血糖高,尿里不含糖,就可以排除糖尿病吗?姬秋和介绍,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还停留在尿液里含有糖分,或者尿液会招来很多蚂蚁才是糖尿病的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确实有糖,但这已经是糖尿病后期。“目前已经有科技手段,在尿液里还没出现糖分的时候就可以检测出糖尿病,甚至在一般情况下,血糖没有增高,通过一些刺激的手段,比如口服75g葡萄糖再进行测定,就可以检测出是否患有糖尿病。”

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糖尿病,甚至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查体就能发现糖尿病。“所以,千万不能认为尿液里没有糖就不是糖尿病,只不过是那个时候认识糖尿病的过程中对糖尿病的概念不一样。”

二问:血糖高于正常 都是糖尿病吗?

毋庸置疑,糖尿病之所以称之为糖尿病,是因为其以血糖增高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和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正常人的血糖空腹测定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测定葡萄糖<7.8mmol/L。

姬秋和主任介绍,空腹血糖测定葡萄糖≥7.0mmol/L;餐后(随机)血糖测定葡萄糖≥ 11.1mmol/L;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测定葡萄糖≥11.1mmol/L。三个测定结果有任意一项符合条件的,可确诊为糖尿病。

那么,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空腹血糖测定葡萄糖处于6.1mmol/L和7.0mmol/L之间,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低于糖尿病确诊标准,这种情况,算不算是糖尿病呢?

“可以肯定的说,这一类人群不是糖尿病,糖尿病的确诊必须达到诊断标准。”姬秋和解释说,这类人群在糖尿病研究范畴属于特殊人群,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糖尿病前期”或者“糖代量异常”。“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高达50.1%,这类人稍不注意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姬秋和建议,这类人群一定要加强糖尿病教育,适当运动、 降低体重,必要时借助药物的力量。

三问:糖尿病不能根治 治不治都一样吗?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水平还不能彻底的治愈,只有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长期的用药来控制。而有些患者则错误的认为:“反正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治不治都一样。”

“这完全是错误的观念。”姬秋和说,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保持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心理地位。“控制血糖,可以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及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能承受较强的体力活动。糖尿病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对糖尿病患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一定要坚持治疗。”

四问: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什么人较高危?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糖尿病分成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最常见的类型是2型糖尿病,它占到了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95%。”姬秋和介绍,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发生,但多见于成年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病人早期因无典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发现糖尿病,但却有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形成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糖不能及时运送到四肢、皮肤等外周部位。遗传,吃得多、运动少,心理紧张、忧郁,长期重体力劳动是糖不能及时运送到四肢、皮肤的诱因。“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者、肥胖或有肥胖史者、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者、有不良的饮食、作息习惯者、久坐工作者、患过妊娠糖尿病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血糖升高者等都是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姬秋和介绍,有的病人是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更多的病人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姬秋和建议,这类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这有助于监测身体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华商报记者 袁毛毛

编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