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编号(糖尿病型号代表什么意思)
ICD-10中糖尿病的编码探讨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 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是常见病、 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国际上通用 WHO 糖尿病专家委 员会提出的病因学分型标准(1999):Ⅰ型糖尿病 (T1DM)、Ⅱ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而在 ICD-10 中 则详细分为 5 大类:E10 胰岛素依赖型(Ⅰ型) 糖尿病;E11 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糖尿病;E12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E13 其他特指的糖尿病;E14 未特指糖尿病。糖尿病伴随的并发症很多, 如: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等。编码员在编码时易忽略了糖尿病类型及并发症情况, 导致编码错误。
一、资料与方法
对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出院主要疾病诊断为糖尿病 E14.-的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医院信息系统中,通过病案编目子系统的病案检索模块,以 E14.-检索出 180 份病案,对照原始病案资料,包括病案首页的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等信息,结合病案中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发展过程及结合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和β细胞功能检查结果,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分类要求及分类规则, 对每一份病案进行分析。
二、结果
医师诊断糖尿病,编码于 E14.-的 180 份病案 中,根据糖尿病的分型依据及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能确诊糖尿病类型的有 156 份 , 占全部病案 86.67%;24 份病案是无法确定糖尿病类型,占全部病案 13.33%。其中Ⅰ型糖尿病(伴或不伴并发 症)的有 13 份,占 8.33%,Ⅱ型糖尿病(伴或不 伴并发症)有 130 份,占 72.22%,其他类型糖尿病(伴或不伴并发症)有 12 份,占 7.69%,妊娠期糖尿病 1 份,占 0.64%。
病案首页主诊断太纠结?买它! (扫码即可购买)
三、讨论
1
常见糖尿病的分型与编码
Ⅰ型糖尿病 (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具有急性发病和缓慢发病 2 个亚型 ,编码为 E10.-。
Ⅱ型糖尿病(T2DM):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编码为 E11.-。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青年时期发病,胰岛素抵抗, 无酮症倾向,形体消瘦。其主要特点为儿童时期营养不良,胰腺纤维化、钙化,编码为 E12.- 。
上述三种类型糖尿病,编码员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糖尿病的编码规则不容易错编,出现错编往往是病案首页诊断信息中医师忽略了糖尿病的类型,而 编码员没有阅读病案,仅根据病案首页信息进行编码。回顾病案编目子系统以 E14.-检索出来的 180 份病案, 发现这 180 份病案首页诊断信息中,主要诊断为糖尿病(伴或不伴并发症),没有说明糖尿病的类型,但通过阅读病案能确诊糖尿病类型有 156 份,编码员分类编码时,没有仔细阅读分析病案,忽略了糖尿病的类型,按照病案首页诊断信息笼统的将糖尿病疾病分类于 E14.-,导致错编。如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编码于E14.3 H36.0*。
2
其他类型糖尿病与编码
包括胰腺外分泌疾病并发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并发糖尿病、药物或化 学制剂诱导所致糖尿病以及其他遗传病伴有的糖尿病等,这类型糖尿病编码员往往易错编,需根据病史、用药史、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及特异性的 检查进行诊断和编码。如:胰腺(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Ⅰ型糖尿病,卷三查:并发症-外科操作--高血糖(胰切除术后)E89.1。这是由于胰腺部分切 除,手术后血内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编码时阅读病案,根据胰腺手术史、糖尿病的表现、吸收不良综合症、血糖、胰岛素、C 肽测 定结果等可作出正确编码,而不能单纯根据Ⅰ型糖尿病就直接分类于 E10.-。
3
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情况的编码
在 ICD-10 中,糖尿病的亚目分类轴心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并发症的编码需指出糖尿病的类型才能准确分类。另外,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情况的编码, 不能不分情况一律分类于 E10—E14 亚目中的-.7,多个并发症的联合编码中,要遵循多种情况编码规则。
当患者以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入院治疗时,主要情况的选择突出来院治疗的目的。例如:Ⅱ型糖尿病肾病、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入院住肾脏内科。选择:Ⅱ型糖尿病肾病为主要编码,编码为 E11.2 N08.3*,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Ⅱ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为其他编 码,编码分别为 E11.2 H36.0*和 E11.2 I79.2*。另外,Ⅱ型糖尿病肾病、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Ⅱ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合并编码 E11.7(2 型糖尿病伴有多个并发症)也可作为附加编码。
当患者以糖尿病伴多个并发症入院治疗时,主要情况的选择不能突出重点则采用并发症的联合编码。例如:主要诊断是Ⅱ型糖尿病,其他诊断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足, 患者不是因某个并发症而入院治疗,且不能突出哪个是重点,这时采用 E11.7 作为主要编码,其他作为附加编码。
4
糖尿病疾病编码中易被编码员忽略的问题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包括分娩期和产褥期。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两者的编码是不同的,编码员在编码时需要仔细阅读病案查看既往史,区分糖尿病发生的时期。卷三查:妊娠-并发--在下列类目中的情况--- E10~E14 O24.-,核对卷一。若原有的Ⅰ型糖尿病合并妊娠则编码于 O24.0,原有的Ⅱ型糖尿病合并妊娠编码于 O24.1, 原有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合并妊娠编码于 O24.2,原有的未特指类型的糖尿病合并妊娠编 O24.3;如果不是患者原有的而是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但又不能确定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则被分类于 O24.4;如果不能确定是原有的还是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则分类于 O24.9。
新生儿糖尿病新生儿糖尿病(NDM)是指出生 6 个月内发生的糖尿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临时性(TNDM)和永久性(PNDM)两种类型。新生儿糖尿病分类于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这一章,卷三查:糖尿病-新生儿(短暂性),编码于 P70.2。
其他原因诱发的糖尿病 E10~E14 分类编码中,如果是药物诱发的,需要时,使用附加外因编码(第二十章)表明药物。如:恰当使用正确的类固醇激素而诱发糖尿病,卷三查:糖尿病-类固醇 性--恰当使用正确的物质,编码于 E13.-。此外, 还需另编附加外因编码 Y42.0 药物在治疗中使用的有害效应。
糖尿病是临床医生经常书写的诊断之一,造成其分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编码员仅根据临床医生书写的诊断进行编码而没有仔细阅读病案,其次是医师在填写病案首页诊断信息时常常按照自己的习惯不写出糖尿病的类型。另外,糖尿病伴随的并发症较多,编码员忽略的多个并发症情况的编码规则而导致编码错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编码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掌握编码基本知识和编码技能,认真阅读病案,分析各个诊断之间的关系,并与临床医师沟通,运用所掌握的临 床知识与编码知识确保病案编码的准确性,从而服务于医教研。
文章来源:中国病案,本文作者:李新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嘘嘘太甜思密达”是糖尿病?——病案编码,你了解吗?
去医院看病,大家都知道,医生会给自己写病历,里面的一笔一划都与患者息息相关,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诊疗结束后,病历被送到病案科,就是病案了!而每份病案到了病案科,就要进行归档、整理、编码、录入等一系列流程。
你知道吗?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科有一群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病案编码员。
病案为什么需要编码呢?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各成员国在卫生统计中共同采用对疾病、损伤和中毒进行编码的标准分类方法。标准化的分类方法是医院间、地区间乃至国际间交流、比较的桥梁,而统一的疾病命名是标准分类的基础。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同一地区或者不同地区的医疗数据统计才有意义,才能相互交流。比如:同样是糖尿病,在中国叫“糖尿病”,在美国叫“Diabetes”,在日本叫“にがたとうにょうびょう”,在韩国叫“嘘嘘太甜思密达”。这样是无法进行统计交流的。因此,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是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信息的加工过程,是病案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诸多的分类方案中,最有影响力且在世界上最为普及的当数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它是用编码的方法,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疾病分门别类,以实现对医院疾病统计分析、科研、检索、综合利用、医疗管理的目的。ICD是WHO制定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疾病分类方法。
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是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是重要的工具。如果说病案科室是一个医疗机构的信息宝库,那么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就是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
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译名《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
ICD-10共分三卷:
①第一卷ICD编码 类目表 A01-Z99
②第二卷 疾病分类指导手册
③第三卷 疾病和损伤字母顺序索引
手术与操作 ICD-9-CM-3
手术操作分类:对病人直接施行的诊断性及治疗性操作,包括传统意义的外科手术、内科非手术性诊断和治疗性操作、实验室检查及少量对标本诊断性操作的分类。
如果说病案编码是对病案信息资料的翻译过程,那么编码员就是“翻译官”,是将各种病案信息翻译成国际统一认可的代码。如今,病案编码已成为医院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在评估医疗质量与医疗效率、设计临床路径方案、重点学科评价、医院评审、疾病诊断分级、传染病报告、医疗付款、合理用药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可以说,病案编码是一项较为繁杂又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这也要求临床医师们从病案源头把关,做好病案首页及病历内涵的书写工作,只有临床医师病历写得好,病案编码员才能编得好,才能提高医院整体病案编码质量。
清华一附院病案管理科拥有一支严谨而高效的团队,默契协作,不断提高编码的准确性,为即将到来的DRG付费改革、为进一步促进医院医疗安全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作者:病案管理科 曹美静/何雯
DRG入组总不对,这些错误你犯了吗?
一、存在的问题
1. 编码人员对临床知识掌握不够全面
编码人员临床知识有待加强,编码人员绝大多数不是临床医生,对临床知识缺乏了解,容易错填手术编码。
如:医生填写脊柱骨折复位内固定术 棘突植骨融合术。棘突植骨融合术只是普通的植骨术,常见的植骨一般又分为自体骨移植和同种异体骨移植,编码也不相同,如果对手术不够了解,容易填写成脊柱融合术,导致病例分错DRG组。
2. 分组规则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弊端
DRG分组器的分组规则有待改进,特别是在主要诊断与操作智能匹配方面的改进,该规则的主要原理是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与操作的匹配。
如:阑尾炎匹配“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由于规则不完善,导致一些真实的对症治疗操作被分组器分在了与主要诊断与手术及操作无关组(QY组);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主要诊断的疾病填写“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操作,糖尿病患者,同时具有子宫内避孕装置,住院期间患者要求取出避孕装置,做了取出避孕装置的操作,填写了该操作,导致该病例不能入组,病例就将被分组器分到QY组,这将直接导致医疗单位的DRG组数下降,CMI值的真实可靠性也随之受影响。
在基本掌握了分组原则的情况下,为了让病例入组,医院会刻意规避填写实际已行操作。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不填操作,影响到病案首页完整性,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3. 使用的手术、操作字典库手术、操作不够全面
支持分组器分组规则的《手术字典库》缺少一些疾病的对症治疗操作,这些操作主要集中在内科组的部分常见操作。填写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所有手术与操作是客观反映患者治疗手段的最好方式,由于目前分组器分组规则存在一定局限性,继而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4 . 医疗植入物费用不容易控制
某DRG组的费用权重取的是该DRG组费用的平均值,由于目前付费模式较为粗犷,没有制定精细的付费服务项目,所以在医疗付费中有一定的缺陷,其主要体现在医疗植入物的使用上。
进口植入物与国产植入物之间有较大的差价,相同疾病诊断和手术使用的植入物不同,医疗费用差异较为突出,如:某股骨骨折伴膝开放性损伤患者做了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DRG分组器把它分在ID33组(髋、股骨部位其他手术,伴合并症与伴随病),术中使用的钢板是进口植入物,使用了此类钢板的病例治疗费用很有可能超出支付标准。
另一种是植入物使用的数量,如: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有休克的患者,做了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使用了2个支架,DRG分组器把它分在FM11组(经皮心血管操作及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伴AMI/HF/SHOCK),植入多个支架与植入一个支架的病例同样都在一个DRG组,该病例也极有可能超出支付标准。医院很可能出现部分DRG组或部分科室盈利,部分DRG组或部分科室亏空的情况。
5. 未达到出院条件的病例影响DRG组CMI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如: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患者或患者家属不愿继续治疗等未达到出院条件出院或转院病例,医疗费用一般比正常医嘱出院病例低,在分组后,影响到CMI值,从而医院绩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6. 收治患者容易出现推诿现象
对于少数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存在住院天数长,或预测治疗费用高于DRGs支付标准,医院容易出现视患者病情收治患者的推诿或不走DRGs途径付费的现象等,患者看病难的现状就难以得到缓解。
二、对策
1. 病案首页诊断的准确性有待加强,因为DRGs是按病种付费,如果主要诊断选择错误、漏填并发症与合并症、手术操作漏填或填错,继而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就会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加强疾病编码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医师填写病案首页的规范,医疗单位应定期安排各科临床医师到病案科普及临床专业知识,让编码人员理解掌握各种手术的概念,以便于准确编码,并定期组织医生培训病案首页的填写规范。
2. 应当完善相关诊断与操作的对应入组规则, 尤其是内科组。
如:脑梗死恢复期对应物理疗法,针灸,高压给氧等操作,肢体功能障碍相关诊断对应物理疗法、针灸等操作,胰腺炎、肺炎等疾病对应抗生素注射,糖尿病对应胰岛素注射,新生儿黄疸对应蓝光照射,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使用了尿激酶或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的患者填写血栓溶解剂输入,并且能够识别入组。原则是要能让更多的治疗性操作和诊断性操作能够被分组器识别,并且能够正确入组。
3.在没有其它更精细的手术编码库情况下,分组器分组规则也应扩充目前现有的北京版ICD-9-CM-3字典库手术操作编码种类,并维护到分组器里能识别,让分析规则更贴近临床,以促进DRGs分组规则更加完善、更加体现智能化,充分发挥其在卫生管理工作领域的强大作用。
4.存在医疗植入物的手术可以指定使用某几种固定范围内的医疗植入物来保证费用的稳定,再通过一件该医疗植入物为费用基数,植入物使用数量增加,费用基数也应有一定相应的上浮。
5.可以指定制与各DRG组相关的临床路径,未达到条件的病例可以退出该路径,可以通过病案首页离院方式或诊断编码Z53与其相关联。
6.制定一些特殊重大疾病DRG组的住院天数,超出部分给予每天一定的补偿,这样不但能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随着去年CHS-DRG分组规则的出台,虽然对各地DRG应用和付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医院的具体应用中,还是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应用和实施,医务人员也应积极学习DRG分组和疾病编码相关知识,提高相关业务能力,方能更好的适应DRG付费时代的到来!
作者:云南省红河州 章桐嘉 张敏 白灵
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