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昆虫糖尿病(糖尿病人能不能消灭虫子)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处置蜱虫叮咬,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暑期到来,找个凉爽的户外来一次露营是不少家庭的度假选择。与花草丛林相伴固然美好,但医生提醒您,夏季是虫咬皮炎的高发时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一定要注意防范蜱虫等“毒虫”的“袭击”。

前不久,河南信阳一例因蜱虫叮咬而去世的病例,让不少人谈之色变。在重庆,蜱虫叮咬病例并不少见,此前,丰都县中医院就接诊过一例。医院糖尿病肝病科主任杨文元介绍:“仔细查体的时候,我们发现病人的臀部有个蜱虫钻进去过后留在外面半截的蜱虫尸体。”医院医生结合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伴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经过查阅资料和虫体比对,考虑这是一个蜱虫病。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蜱虫多分布在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一般体长2-10毫米,吸饱血后能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这种昆虫的嗅觉极为灵敏,能在几米之外嗅到人和动物的气味,它们喜欢爬到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或动物经过,便迅速跳到其身上吸血。

蜱虫的头部能牢牢嵌入宿主皮肤里,同时分泌特殊物质,让对方感觉不到被叮咬。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美容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海燕介绍:“有些蜱虫唾液里含有神经毒素,叮咬后一般还是局限在皮肤上的症状多一些,当然有些可能也会引起一些系统的损害,出现发热、恶寒、也有血液系统类比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例。”

唐海燕介绍,夏季是蜱虫、隐翅虫、马蜂等“毒虫”活跃的季节,相关疾病的接诊量明显攀升。“虫咬皮炎的发病率在夏季或季节交替的时候比较高,比如平均我们每天接诊60个患者,可能其中会接诊到7-8例这类病例,升高在30%-50%。”唐海燕说。

她提醒,市民到户外游玩,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并做好物理防护。建议大家出门尽量穿长袖、长裤,穿袜子、运动鞋,特别是小孩,有一个防护层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过敏反应。“普通驱蚊水的防虫效果欠佳,如果希望添加喷雾类防护,建议咨询有经验的人士。”

那么,如果不慎被蜱虫叮咬应该怎么做?网上支招用乙醚、煤油等涂抹能使其自动脱落,又是否靠谱呢?唐海燕表示,发现被蜱虫叮咬过后,可尝试有镊子轻轻将其夹出,用肥皂清洗创口,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蜱虫从皮肤上取出,也不要硬拔,更不建议普通人尤其是儿童在皮肤上直接涂抹乙醚、煤油这类化学物质,最好尽快到医院的专业皮肤科医生处就诊。

重庆之声记者 向含笑报道

来源: 重庆之声

网传峨眉山猴子85%患糖尿病?官方:不可能!

连日来,“峨眉山猴子普查,85%的都有糖尿病”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引发不少关注。

该类消息还称,由于游客大量投喂甜食、饮料,使得峨眉山猴子每日摄糖量超标,在近期的一次普查中,85%的都有糖尿病。

12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和峨眉山林业管理所获悉,该传闻不实。

“不可能,峨眉山猴群为野生猴群,大部分是自主觅食,即使有猴子和游客接触时得到投喂,数量也非常少。”峨眉山林业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也没有接到野猴伤病的报告。

大量拼接的视频传播“峨眉山猴群得糖尿病”的消息。

传闻可追溯到2023年

“摄糖量超标而得病”

记者注意到,峨眉山猴群患糖尿病的消息,可追溯至2023年9月,当时一个自媒体账号发布视频,称:峨眉山的猴子最近普查,有85%的猴子得糖尿病,“因为人们的造糖业做得太好了,把可乐给了猴子。”

峨眉山猴群患糖尿病的消息,可追溯至2023年9月。

最近,该视频再次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观看后感到很惊讶,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留言询问:“谁查的?”

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

除该视频外,还有大量拼接的视频,沿用上述信息,拼接峨眉山猴子活动的画面,传播“峨眉山猴群得糖尿病”的消息,并称,猴群得病的原因是游客的投喂,使得猴群每日摄糖量超标。

当地回应:没有所谓的普查

峨眉山野猴主要是自己觅食

12月5日,记者从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获悉,近期景区没有对猴群进行大规模的普查。

“2020年前后,生态猴区建设的时候,做过一次疫源检测,其后都是动态监测,没有所谓的普查。”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猴群得糖尿病一说,他们并不知晓。

峨眉山林业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则明确告诉记者,“85%的猴子得糖尿病”一事是不可能的。

管理所介绍,峨眉山猴群是野生藏酋猴,分布于海拔670-2640米的山区,和游客的接触,仅限于生态猴区等地的部分猴群。这些猴群,在猴管员的管理下,生活在自己的区域,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

“偶尔有游客投喂,但都有工作人员劝阻,所以不可能出现投喂过量的情况。”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管理所保持着对猴群的监测,近期没有野猴患病的报告。

来源: 封面新闻

揭秘雄性昆虫“恋爱”密码;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永嘉衣冠南渡对两晋士人心理影响

跟踪科研成果,掌握最新动态!

1 揭秘雄性昆虫“恋爱”密码

昆虫起源于约4.8亿年前,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已被描述的种类超过100万,占所有动物种类的50%以上。这个古老的动物类群在发育、行为、社会性、生态等方面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类群。讲到昆虫的遗传,一般认为是从父母中直系遗传得来,但许多微生物在与昆虫共生时,会悄悄将其基因传递给昆虫。这类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即水平转移基因(HGT)常常被科学家忽视,那么昆虫如何获得“飞来”的外源基因?这些基因对昆虫生存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经过多年研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指出,昆虫基因组内存在大量的水平转移基因,并发现“飞来”的外源基因对昆虫求偶起到重要作用。

内容来源: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4/189000.htm

2

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成人慢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等,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过去常用的是对症治疗,但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进行早期干预已成全球研究的热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他们首次揭示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并阐明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该成果作为发育源性成人疾病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内容来源:

http://www.news.zju.edu.cn/2022/0519/c23225a2549529/page.htm

3 永嘉衣冠南渡对两晋士人心理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百姓离开中原,相携南下,即“永嘉衣冠南渡”。不同时期的士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因此,剖析士人的心理特征演变,是探究永嘉衣冠南渡对当时社会造成影响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将《全晋文》作为研究的基本语料来源,通过三组共计两百余名士人自我表达的文本,利用研究组开发的CC-LIWC词频统计工具、方差分析对士人心理变化开展量化研究,分析士人的心理语义上的变化,探讨永嘉衣冠南渡这一事件如何影响士人群体心理。

研究从时态词、否定词、语气助词的不同发现,南渡士人认知上自我中心性增强,思想上矛盾冲突性加剧,态度上主观意愿的衰减;从情感过程词、认知过程词、感知过程词的不同找到了南渡士人的后辈们热衷写玄言诗、游仙诗、山水诗的原因。群体心理的形成和变化由诸多自然及社会因素造就而成,复杂多变且源远流长,故较难发展出人为设计的实验以重现这些因素。该研究的技术手段为架设起科学实验与历史心理研究的桥梁提供了可能。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22_4855495.shtml

4 可注射医用胶取得研究进展

意外事故或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创伤或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和伤口闭合,以避免出现失血或细菌感染等并发症,并需要促进伤口愈合,“无缝合”伤口封闭技术不仅能避免组织的二次损伤,也适合多种组织的应用。可注射粘附性水凝胶是实现“无缝合”伤口封闭的关键,目前的技术难点在于体内液体环境中,实现快速粘附和及时封闭损伤组织的同时,也要保持体积稳定,避免在受限空间使用时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损伤。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浩波团队和研究员赵晓丽团队通过材料设计,结合“升温收缩”纳米胶束和“粘附性小分子”模块,开发了兼具快速粘附和抗吸水溶胀的“稳态”可注射粘附性水凝胶,其能够快速粘附和封闭损伤组织,实现包括心脏出血等多种出血模型的有效止血。同时,在脊髓腔内使用时能够封闭硬脊膜损伤,有效避免了亲水性医用胶吸水膨胀压迫损伤脊髓组织的风险,表现出在脊柱手术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该水凝胶的研究在降低材料溶胀对周围组织压迫损伤风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凝胶体系的主要成分属于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材料,降解时间可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17_4855094.shtml

5 近20年来东亚沙尘暴活动减弱的原因

沙尘暴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国民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近几十年来,东亚沙尘暴活动整体上呈减弱趋势,特别是经历了本世纪初沙尘暴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后,近20年来沙尘暴活动持续减弱。沙尘暴活动历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变化,是广受关注的科学及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成来、研究员林朝晖,联合德国科隆大学教授邵亚平、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授刘小红、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莹等,利用开发的风蚀起沙模型,开展了2001—2017年东亚地表起沙通量的模拟试验,研究表明,沙尘源地区上地表风速减弱起主导作用,而植被覆盖增加和土壤变湿也有关键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复杂的气象要素变化是导致近20年来东亚沙尘活动减弱的主要驱动因子。因此,预估未来沙尘活动的变化趋势需同时考虑这些要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近20年来东亚沙尘暴活动演变的原因及机制,并为未来沙尘变化趋势的预估提供线索。

内容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22_4855482.shtml

排版 | 弢弢

审核 | 六朵 苍翼蝴蝶 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