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中国青年网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诊断标准有哪些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有: 1.口渴、咽干:提示血糖升高、血粘度增大。有些人由于口渴中枢不敏感,尽管血糖增高,但无口渴症状。2.疲乏无力:机体细胞内代谢产物堆积,故有严重疲乏无力。3.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则血容量增多,出现血压高。

4.周身发胀:提示血糖降低过快,造成细胞内水肿。5.腹胀便秘:可能是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双胍类药物服用过多。6.头痛头晕:两种情况易发生头痛头晕:血压高和低血糖。7.皮肤脱屑:皮肤干燥、脱屑、奇痒,提示有皮肤症状。8.双足麻木:双足刺痛,继之麻木,似袜套样知觉缺失,提示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发生。

诊断标准有哪些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它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OGTT时二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如何确诊二型糖尿病呢?血糖多少才能诊断?

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正常水平和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差异吗?

血糖升高,怀疑2型糖尿病?确诊先别急,胰岛免疫筛查别忘记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糖尿病不是1型就是2型。原本是两种发病机制完全不同的疾病,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区分开来。

然而,在临床上,却存在这样一种疾病。它在早期阶段很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会逐渐趋近于1型糖尿病。这种疾病就叫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缩写“LADA”,在中国人群当中的发病率并不低。据统计,这种糖尿病在中国的实际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居世界首位。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告诉那些新发现糖尿病的朋友们,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能够完善一下胰岛相关免疫检查,不要遗漏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这种可能。

LADA 不可忽视的特殊糖尿病

根据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的定义,这种疾病是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特殊糖尿病。

事实上,从这条定义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疾病与典型1型以及2型糖尿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的治疗”,这一点其实是与典型1型糖尿病进行区分的关键。

典型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大量破坏,胰岛素的自身分泌能力严重下降甚至缺失,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会表现出对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明显依赖。

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则不同,尽管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也在遭受破坏,但这种破坏的速率是相对缓慢的。这使得在临床早期,医学检查并不会发现严重的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容易与2型糖尿病相混淆。

不过,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关键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这一点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所不存在的。

典型的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上主要是与胰岛素抵抗以及进行性胰岛素分泌下降有关。

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脂肪等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一种表现,它会逼迫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把血糖给降下来,从而增加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担”。

再加上,肥胖、超重以及血脂升高等问题促进了胰腺的“脂肪化”,会进一步降低胰岛β细胞的“工作效率”。

因此,在上述的多重作用下,很多胰岛β细胞会被迫进入到一种“休眠”状态,停止工作。

不过,一旦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体重明显下降、血糖血脂等指标被控制稳定以后,“休眠”的胰岛β细胞是有望再次“复苏”的。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都意识到2型糖尿病是有希望获得“缓解”和“恢复”的。

然而,这种现象却很难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身上被观察到。这是因为,在这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免疫破坏一般很难逆转。最终,还是难逃自身胰岛素分泌衰竭的困境。

因此,考虑到临床结局的一致性,医学专家共识最终还是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给归类为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

LADA筛查 GADA是首选

尽管,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算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不过,它在诊断的时候,却往往需要从怀疑2型糖尿病的人群当中来进行筛查。

根据统计,仅采用最基本的筛查手段,在我国18岁以上被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里,就有约6.1%属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而如果改变筛查手段,则这一比例可以提升到8.6%。

既然,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早期阶段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是存在自身免疫攻击,那么,进行胰岛相关的免疫检测就成为了主要的筛查手段。

一般而言,通过抽血化验,检测血清当中是否存在“胰岛自身抗体”是胰岛免疫检测的常规手段。

医生经常会看的一些指标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以及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在诊断1型糖尿病的时候,经常要看的。而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也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体内最常见的一种抗体。

有临床数据显示,在新发现的怀疑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的胰岛相关抗体,可以达到2.6%~10%。

因此,在2021版《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明确建议:对所有新诊断的怀疑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抽血检查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以便更早地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从中识别出来。

简言之就是,如果医生刚刚告诉您,怀疑您患上了2型糖尿病,但翻一翻之前检查过的化验单,里面并没有胰岛相关抗体的话,那么,建议您向医生提出来,至少应该做一个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筛查。

LADA高危人群 胰岛免疫查全套

这里有朋友会问了,是不是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那就确定不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呢?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的确如此。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患者并不是这样。

这一小部分患者往往在临床特征上就表现出患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属于高危疑似人群(LADA高危)。他们往往满足以下这三点:

第一,家庭内一级亲属里有人患有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免疫疾病;

第二,属于非肥胖体型,体重指数BMI<25kg/m2;

第三,起病年龄在60岁以内。

如果您同时满足上述这三点,那么请注意!仅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为阴性,还不足以完全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胰岛相关抗体的全套检查。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想告诉大家,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最好是完善一下胰岛相关抗体筛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毕竟,这种疾病在治疗方案以及远期预后上都与2型糖尿病有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