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糖尿病(爆发型糖尿病要怎么根治)
- 1、简说内分泌 | 这种暴发性糖尿病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 2、「内外兼修谈控糖」“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疗要点
- 3、OMG!25岁姑娘血糖飙升至常人16倍!生命危在旦夕,起初症状像肠胃炎
简说内分泌 | 这种暴发性糖尿病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近日,梁女士在下班路上像往常一样点了杯奶茶,本想放松一下,可几个小时后,她开始感到腹部不适,以为只是进食不干净食物导致的消化不良,并未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推移,腹痛加剧,甚至开始呕吐。她赶紧去了当地的医院,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对症治疗。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在家人的陪伴下,梁女士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就诊。
急诊科医生接诊后迅速为梁女士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随机血糖高达55.77mmol/L,酮体6.62mmol/L,血气分析的酸碱度为7.093,这些指标都指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外,淀粉酶的升高提示了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但腹部CT检查并未发现胰腺渗出。予降糖、补液消酮、抗感染等治疗,收治入院。
梁女士在芳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期间,科室团队为她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查体等检查。结合检查情况,科室主任刘振杰带领团队制定了治疗方案,予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同时补液消酮、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梁女士腹痛、呕吐缓解,酮体转阴,血糖逐渐下降,酮症酸中毒得到了纠正,淀粉酶转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梁女士感到非常困惑。她从未有过糖尿病病史,为何会突然患上酮症酸中毒,而且胰岛β细胞功能近乎丧失,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会不会和胰腺炎有关系?
刘主任耐心地向她解释,她所患的是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是一种罕见的糖尿病类型,病情进展迅速,胰岛β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急剧减少。
什么是暴发性1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简称FT1D,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亚型。这个病临床比较少见,其特征是胰腺β细胞功能快速恶化,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常常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出现不到一周,迅速恶化到酮症酸中毒,血糖急剧升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糖升高水平不匹配,如处理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目前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1)高血糖症状出现 1周内发展为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首诊时血糖≥1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
(3)空腹 C 肽<0.1 nmol/L,刺激后(餐后或胰高血糖素)C 肽<0.17 nmol/L。符合以上 3 条即可确诊。如果患者符合(2)和(3)标准,且病程不超过 1 周,则应高度怀疑 FT1D。
目前暴发性1型糖尿病病因不明确,研究发现,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等相关。
如何治疗?
目前暂无根治性方法。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除了降糖、补液消酮、抗感染外,针对梁女士腹痛、呕吐、吃不下东西的情况,内分泌科医护团队以和解少阳为法,以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并配合中药热奄包行气降逆止呕。梁女士腹痛、呕吐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胃口也慢慢恢复。但由于梁女士胰岛 β 细胞被破坏,功能难以恢复,出院时为其制定了睡前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降糖方案,并嘱咐其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定期门诊复查。
- 简说内分泌 | 居高不下的血糖,竟然因为一碗面?
- 简说内分泌 | 肢体乏力麻木,可能是这个指标有问题,精准诊断是关键
- 简说内分泌 | 全身皮肤古铜色,不是晒黑这么简单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专家简介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供稿:陶一鸣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
「内外兼修谈控糖」“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疗要点
作者:孙婧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例在临床中少见的病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诊疗要点与普通1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通过病例和相关文献,我们一起来回顾和学习一下。
病例分享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9月,四肢麻木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9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口干、多饮、多尿,无多食,无消瘦,予药物治疗后(具体不详)出现嗜睡,无意识障碍,无烂苹果味气味,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心悸、胸闷、胸痛,遂于外院急诊就诊,查“糖化血红蛋白 7.5%,葡萄糖 55.93mmol/L,血气PH 7.34,乳酸 0.7mmol/L”,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予治疗后(具体不详)症状好转,出院后“诺和锐特充16U-16U-16U 长秀霖 26U/睡前”治疗。
2021-6-1于我院就诊,查空腹血糖:9.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8mmol/L↑,β-羟丁酸:0.40mmol/L↑,PH 7.4,空腹C肽、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C肽、胰岛素低,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GAD 17.86U/ml),脂肪酶偏高,诊断暴发性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性酮症,入院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出院予优泌乐6/14/2U 来得时33U/睡前降糖治疗,出院后逐渐改降糖方案为诺和锐6/6/6U 甘精胰岛素26U。2月余前出现四肢麻木,自诉近期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于10mmol/L以内,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欠佳,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体重近9月下降约8kg。
既往史:20年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个人史:无特殊。
婚姻史:已婚,配偶身体健康,育有2子1女,子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有糖尿病家族史,大姐曾患糖尿病。
查体:T:36.4℃,P:82次/分,R:20次/分,BP:123/77mmHg,体重76.4kg,身高179.5cm,BMI 23.71kg/m^2。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不肿,足背动脉搏动可。
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
生化、肝功能:
血脂:
心功酶:
胰腺二项:
糖化血红蛋白:12.0%↑
乳酸、β-羟丁酸:
胰岛功能:
胰岛素抗体和糖尿病自身抗体:
糖尿病肾病筛查:
四肢多普勒血流图:右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15, 左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04,提示双下肢血供正常;
震动感觉阈值检查-足部感觉神经:浅感觉正常;
眼底照相:正常眼底;
血管超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未见异常;
诊断
1.暴发性1型糖尿病(主诊断);
2.1型糖尿病性肾病(G1A2期);
3.1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4.高脂血症。
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发作,病情反复;
2.以口干、多饮、多尿起病,病程初期糖化血红蛋白(7.5%)、血糖(55.93mmol/L)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升高程度不相符;空腹C肽/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C肽/胰岛素降低;迅速进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GAD 17.86U/ml),既往曾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予诺和锐6/6/6U 甘精胰岛素26U/睡前降糖治疗;
3.患者既往肌酐:88.26umol/L,eGFR 95.26,尿白蛋白:肌酐:92.25mg/gCr↑,诊断糖尿病肾病(G1A2期);
4.患者感觉阈值:病人浅感觉(小纤维神经病变)有受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5.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治疗方案
➤降糖:来得时18U 早上7点 优泌乐 6U/6U/6U 三餐前皮下注射
伏格列波糖片 (200ug) 每日三次 口服
➤调脂:阿托伐他汀钙片 (20mg) 每晚 口服
➤营养神经:依帕司他片 (50mg) 每日三次 口服
甲钴胺片 (0.5mg) 每日三次 口服
总结:
1.患者中年男性,体型瘦长,慢性病程急性发作,首次发病以DKA起病,当时糖化血红蛋白 7.5%,葡萄糖 55.93mmol/L,考虑暴发性1型糖尿病,入院后降糖方案调整为甘精胰岛素针(来得时)(12iu)早上7时 赖脯胰岛素笔芯(优泌乐)(早餐前7U 午餐前6U 晚餐前6U),目前患者血糖尚可。
2.患者目前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3.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暴发性1型糖尿病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相比,该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胰岛功能衰竭等。
4.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 1 型糖尿病相同;需要胰岛素治疗,且胰岛素用量大,血糖脆性大,需密切关注血糖,避免低血糖。
5.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丧失及相关的代谢紊乱,可能同时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损害,定期复查生化、电解质、肌酸激酶等。该类型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比经典1型的出现早,且可伴有胰酶升高,但无胰腺影像学改变,需注意密切关注。
知识点分享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一种急性发病的T1DM,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分型标准,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
报道主要见于东亚人群:在日本约占急性T1DM的20%,在韩国约占急性T1DM的7%,在欧洲后裔中罕见。
一、FT1DM的主要临床特征
包括:
➤突发;
➤高血糖症状持续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 1 周);
➤诊断时几乎没有C肽分泌;
➤诊断时酮症酸中毒;
➤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
➤血清胰酶水平升高;
➤疾病发作前频繁出现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
二、若符合以下标准即可临床诊断
1.发现血糖升高1周便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2.初诊时血糖≥16.0 mmol/l,HbA1c<8.5%;
3.空腹血清C肽<0.10 nmol/L(0.3ng/mL) ,胰高血糖素兴奋后或进食后血清C肽峰值<0.17nmol/L(0.5 ng/mL) 。
该病的其他表现:
➤胰岛抗体常为阴性;
➤98%的患者血淀粉酶等升高,胰腺超声无异常;
➤70%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前驱症状 ;
➤常在妊娠或分娩后发生
三、FT1DM的治疗原则与1型糖尿病相同
➤若有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纠正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首选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或基础加餐时胰岛素强化疗法;
➤细胞功能急骤丧失,合并胰腺外分泌异常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应密切监测血生化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对FT1DM血糖控制难度大,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所以,在临床上对于FT1DM应做好糖尿病宣教,尽量控制血糖平稳达标,延缓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007;3:36–45.NEJM. 2000;342:301–7.
[2] WHO2019:糖尿病分类
[3] J Diabetes Investig. 2012;3(6):536-9
[4] Diabetologia. 2007;50(3):531-7
OMG!25岁姑娘血糖飙升至常人16倍!生命危在旦夕,起初症状像肠胃炎
浙江海宁一位25岁姑娘
血糖高出正常人上限值16倍!
意识模糊、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都惊了!
一查竟是得了这种病!
呕吐、腹痛到意识模糊被送急诊
姑娘到底经历了什么?
“97.3毫摩尔/升!”当看到血糖计上这个“逆天”的数字,在场的医生都睁大眼睛,发出惊叹。
97.3毫摩尔/升是个什么概念呢?
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应该在3.9至6.1毫摩尔/升之间,这意味着,血糖值达到正常人血糖值上限的16倍多,而将血糖推至“登峰造极”的是海宁一位25岁的年轻姑娘小李(化名)。
呼吸急促、意识模糊、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小李被送进海宁市中心医院急诊室,接诊的内分泌科主任郑恂说,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12月11日下午,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房见到小李时,郑医生正在为她做检查。
小李老家在陕西,看上去有点瘦,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很少感冒。
可就在前几天,小李出现了口干、多饮的情况,她以为是吃了咸菜导致的口渴,所以也没放心上。没想到,后来小李就出现了呕吐、肚子痛的症状,“一天吐了十多次,连喝水都吐,太难受了!”
小李起初以为她得的是急性肠胃炎之类的疾病,还在家附近的卫生院挂过盐水。
第二天,小李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市中心医院急诊室。
抽血报告出来后,医务人员也很吃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化验单上有很多指标异常,尤其是血糖、肌酐等指标。
“血糖高,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血肌酐上升、横纹肌溶解,提示代谢紊乱非常严重,病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医生介绍。
小李入院后,医生对她采取补液、胰岛素降糖等各种积极的治疗措施。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后,她的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了。
小李到底得了什么病?
经过诊断后,原来小李得的是比较少见的暴发性I型糖尿病,并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情况。
据介绍,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由日本学者Imagawa等首先提出的,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明显、进展迅速、病情危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1型糖尿病。
郑医生表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患者起病前大多有流感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经过积极治疗后,小李的各项指标慢慢地降了下来,血糖接近正常范围。遗憾的是,由于小李的胰岛功能丧失,不得不终生进行胰岛素治疗。
“暴发性1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郑医生介绍,一般来说,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起病年龄更早,症状更重,而2型糖尿病往往起病隐匿,很多患者经常到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已经很高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
这几种生活方式易致病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
最新的糖尿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的糖尿病发布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郑医生认为,除了家族遗传外
最关键的就是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医生总结了几点,
赶紧对照一下你有没有“中招”!
01 吃得多 动得少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吃快餐店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喜欢将饮料当作水喝。
出门坐车或者开车,平常很少运动,天热就打开空调,很少出汗。
02
不吃早餐 夜宵“恶补”
这是上班族的通病,早上起得晚,空着肚子去上班,晚上找朋友吃一顿夜宵。殊不知,这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网络图)
一日三餐是生理需要,如果饮食不规律,血糖一直波动,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
03
熬夜、精神压力大
熬夜、精神压力大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旦内分泌系统受损,患病的几率也就增加了。
(网络图)
04
喜欢吃含糖的食品
多项研究显示,常喝加糖饮料或加糖果汁饮料,都能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另外,高血脂、高血压、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医生提醒,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年轻时候开始,而身体的保养,更需要提早进行。
医生说:“特别是一些年轻体壮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平时有不适觉得熬熬就过去了,不及时去医院检查,结果等到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体内的代谢紊乱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
很多人以为,
糖尿病患者能吃的东西少之又少,
其实合理制定饮食菜单,
少食多餐,
才是“控糖”的关键!
责编: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