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还叫(糖尿病还叫啥病名)

做医学科普的伍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能治好吗?在古代糖尿病又叫什么?医圣张仲景是这样说

大家好!我是伍医生。传播健康理念,科普健康知识。

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坚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多些,收获多些

如果喜欢,请多关注和点赞哦。谢谢!

昨天我和大家聊了下糖尿病在西医方面的知识。今天继续聊下糖尿病在我们祖国医学—中医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国家古代有个病叫“消渴病”,虽然它不等同现在的糖尿病,但它的症状表现和糖尿病非常相似,都有“三多一少”的特征。

有这病的人只要干一点活,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满头大汗,但汗多数是出自身体的上部分

再就是饭量比常人都大得多,而且一天要吃好几次,这头吃完那头就饥饿了,整天都是在吃的路上(有点夸张了)。

虽然吃得很多,但身体却非常消瘦,因为营养消化得太快没有吸收。

还有就是感觉口很干,很想喝水,但喝水后旋即就要去小便了,喝了多少水就会有多少尿,并且尿是甜的。

这“消渴病”不就是和“糖尿病”一样了嘛,只是古代没有测血糖这个检查而已。

消渴病病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原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原文,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必是经常食用大鱼大肉,而且味道极其香甜厚味

但是,食过多的肥腻的肉类会让人产生食积,食积又会进一步化热。

而食用过多甜味的食物又会让人胸腹满闷。这些热与闷纠缠在一起,会造成人们身体代谢失去平衡。”

《内经》中主张人们要清淡饮食,尽量远离高脂高热高糖的食物,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才能让消渴病少发生,不发生。

我国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医圣就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就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的脏腑有脾肺肾三脏。

据此,张仲景就“消渴病”提出分“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原文:"消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其组成:“人参(燥热可由党参或西洋参代替)、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药。

肺主气,为水气施布之用,肺为燥热所迫,水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口干口渴。

这时可以用人参加入白虎汤中煎煮服用,有生津止渴,益气养阴的功效。

中消原文:“跌阳脉浮而为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中焦脾胃,胃热肠燥,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大便则硬,这时就要用到滋润脾胃,增水行舟的方剂《麻子仁丸》

其组成为:麻仁、杏仁、大黄、白芍、积壳、厚朴、蜂密等药。便秘也会造成血糖难以下降。

下消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发展至后期,肾阴精虚损及阳气化生不足,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饮后旋即转为多尿。

水饮一斗,小便就有一斗,身体焦枯,体形消瘦不可避免。

这时就要用上这个方剂了,“肾气丸”,其组成:“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等药。

“肾气丸”此方由“桂枝和附子”加“六味地黄丸”所组成。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朝儿科专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和附子”两味中药制成,有滋阴补肾之功。

当时钱医生将“六味地黄丸”是用来医治小儿疾病的。

桂枝的功效温经通络,化生阳气。附子的功效大温大补。此两味中药加入组成的“肾气丸”有着化气行水,温补肾阳功效。

恰好针对“消渴病”下消的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舌淡苔白等。

切记中药“附子”有大毒,如用在汤剂,必须按医嘱先煎。

在汉朝之后,还有很多后世医家对“消渴病”作出很多见解与很好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此逐一论述了。

糖尿病(消渴病)能否治愈,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大家要记住少吃肉多运动,多食绿色蔬菜。

要定期检查血糖,有问题就去医院就诊,这样就能长期保持身体健康了。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下次再见。

糖尿病,为什么就叫“糖尿”病?

原文始发于公众号“中科健齿”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糖尿病?糖尿病人的尿真的是甜的吗?

其实,糖尿病有非常长的历史。最早的糖尿病文字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

古老的“糖尿”记载

公元前约1500年,纸莎草制作的古埃及医书《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中,记载了一种“会导致病人口渴、体重迅速下降、大量排尿”的多尿症,这很可能就是对糖尿病的首次记载。

《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

公元前约5世纪,古印度的医生也记录了一种名为“madhumeha”(蜂蜜一样的尿液)的疾病,明确提到了病人的尿液是甜的,味道像“蜜”,粘稠,容易吸引蚂蚁。而且这种病主要影响富人阶层,主要和他们吃了过多的米、谷物、糖等食物相关。

公元2世纪,古希腊医生阿雷提乌斯(Araetus of Cappodocia),首次用希腊语“διαβαίνω”对这种多尿症进行命名,意思是“穿过”。阿雷提乌斯指出,“病人的身体和四肢都融化成尿液。尽管他们不停喝水,身体却像水渠一样,不断地往外排水。病人的寿命都很短”。

阿雷提乌斯(Araetus of Cappodocia)

公元1025年,波斯医生阿维森纳(Avicenna)在著作《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中,准确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一些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坏疽和性功能障碍等,并再次点出病人的尿液是甜的

“糖尿”的现代研究

时间走到17世纪,英国著名内科医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1621-1675),发现“διαβαίνω”病的病人尿液无一例外都是格外的甜。

威利斯堪称古今中外文献可考的尝尿诊病第一人。他甚至提到,病人的尿甜的让人怀疑是加了蜂蜜或糖。他将希腊文“διαβαίνω”变格为英文“Diabetes”,并在后续研究中添加拉丁词“mellitus”,意思是“蜂蜜一样的甜”来描述这种疾病。

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

但威利斯没有解释为什么病人的尿液会像蜂蜜一样甜,而是由100多年后,另一位英国医生马修·多布森(Matthew Dobson, 1732-1784)给出了解释。

多布森在实验中将病人的尿液煮干,发现残留有一种结晶物,尝起来有红糖的甜味。1815年,法国化学家迈克尔·谢弗雷尔(Michael Chevreal)证明了这种物质就是葡萄糖。多布森后来还发现糖尿病人的血也是甜的

尽管多布森没有确定这些糖来自哪里,但他推断,尿液中的糖并不是在肾脏中产生的,而是先存在于血液中,只是人体无法吸收。在多布森看来,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系统疾病,而不是如先前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肾脏疾病。

这个结论将糖尿病的研究引入到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的正轨。

“糖”的来源: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发现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1813-1878)提出在酶的帮助下,病人肝脏中产生了过量葡萄糖,为糖尿病历史作出又一大贡献。

伯纳德认为肝脏分泌糖,并创造了“内分泌”(internal secretion)一词来描述这个过程。1855年,伯纳德在实验动物死后立即提取2个肝脏提取物样本。他先检查了一个样本,把另一个样本留到第二天检查,最后发现第二份样本的含糖量比第一份样本高得多。伯纳德得出结论,糖是由肝脏中的某种物质所形成的。两年后,他发现了这种肝脏中形成糖的物质,将其命名为“糖原”(glycogen)。

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

胰腺与“糖”

1889年,德国科学家奥斯卡·闵可夫斯基(Oskar Minkowski,1858-1931)和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1849-1908)进行的实验,堪称糖尿病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两位科学家对一只小狗进行了胰腺切除手术。他们发现,小狗在手术后不久就出现了多尿症,并且小狗尿液中的含糖量高达12%。于是,他们又找了另外三只尿液正常的小狗进行胰腺切除手术。结果手术后这些小狗的尿液中都含有过量的糖。

中医对“糖尿”的研究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的国家之一。

尽管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糖尿病”的说法,但中医长期研究的一种病症叫“消渴症”,病人会有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症状,与糖尿病比较类似。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估计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消渴症的最早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公元3世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对以多尿、多渴、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消渴症,最早提出了治疗方药。

公元752年,唐代名医王焘在著作《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用隋朝《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

王焘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并明确提到了病人尿液是甜的,比阿维森纳在《医典》中提到的“尿甜”症发现早了好几百年。

王焘与《外台秘要》

公元992年,宋代医书《太平圣惠方·三痟论》中提到“……饮水小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痟肾也……”,在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进行论述的同时,也提到了病人“尿甜”这个发现。

近现代,中西医汇通论的代表医学家之一,张锡纯(1860-1933)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将传统中医的消渴理论与现代糖尿病进行对应。

时至今日,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国糖尿病防治领域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都致力融合传统中医范畴的消渴理论与现代糖尿病的研究发现,挖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目前,中医主张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对糖尿病辩证分型,如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亏虚型等,利用现代技术对人参、黄芪、白术、黄精等中药药理的研究成果,积极对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验证。

以上就是对糖尿病认识历史从古至今,从西医到中医进行的简单介绍啦。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介绍班廷等人对胰岛素的伟大发现。2021年是胰岛素发现一百周年。目前,胰岛素仍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继续关注我们,了解胰岛素发现的伟大故事吧!

编辑:张欣

排版:吴泽仪

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Ahmed AM.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Saudi Med J. 2002 Apr;23(4):373-8. PMID: 11953758.

[2] Karamanou, Marianna et al.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 main contributors.”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vol. 7,1 (2016): 1-7. doi:10.4239/wjd.v7.i1.1

[3] 肖振辉. 中医内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 卢福恭,王汉卿,付慧玲,郭露秋.消渴病历代学术考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5):66-68.

[5] 田佳星,李敏,仝小林. 过食肥甘与糖尿病关系的历史沿革[J]. 中医杂志,2018,59(12):1002-1005 1010.

通俗易懂的教你认识糖尿病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已接受治疗者,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很不理想。因此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糖尿病,特写本文以做科普。

糖尿病

1. 什么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2. 通俗易懂的教你认识糖尿病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我们人体的胰腺里有一种细胞叫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就是降血糖,1型糖尿病就是由于各种病因(大部分是免疫因素)使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缺乏,从而使血糖调节受损,引起血糖升高。(为了大家好理解,打个比方,就是一个运输工厂干活的工人少了(胰岛β细胞少了,胰岛素分泌少了),导致货物没有及时运走(血糖没有被运走降解掉),使货物囤积在工厂里(使血糖升高)。)

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什么叫胰岛素抵抗,再给大家打个比方,就是这个运输工厂的工人干活不积极、老偷懒,本来一个人就能干完的活现在要2个、3个人来干,大家都在偷懒,导致货物也不能及时运走,而且后面会合并有胰岛素分泌不足(类似1型糖尿病),就是到最后老板决定裁员,干活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工人还偷懒,导致货物越积越多(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

3.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1) 糖尿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足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①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长期的高血糖使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③糖尿病心肌病:长期的高血糖会引起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导致心肌广泛性坏死。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导致手足远端麻木,可伴有痛觉过敏、疼痛等,典型者呈手套或袜套式分布。

(5)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多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表现为腹胀、腹泻、便秘,休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尿失禁、尿潴留等。

(6) 糖尿病足: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并发症

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