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宋代(糖尿病在古代中医上讲被称为什么?)
“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的陆游,为何成为宋代最长寿诗人
禀赋本不强,四十已遽衰。
药裹不离手,对酒盘无梨。
这是诗人陆游在《养生》中写下的诗句。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其他三人是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之一,一生写诗9300余首,其中900多首与病相关,约占总数的1/10,堪称“古今第一病人”。
有趣的是,正是这位“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皇天实相之,警告意有在”的“病秧子”,竟成宋代诗人中最长寿者,寿至86岁。
陆游 画像
从陆游丰富的病诗中,可知他患有糖尿病、龋齿、肺病、耳聋、近视、跛足、头痛、腰病等,且生活方式不健康。据学者刘扬中统计,在陆游的诗中,提到饮酒的作品多达2940多首,接近全部创作的1/3。陆游酒量甚小,他自己都写诗自嘲“陆生酒户如蠡迮(音如责,意为狭窄)”,也就是一勺的量,在陆游的诗中,1200多次写到“醉”,就算是壮汉,也未必经得起这么折腾。
陆游一生颠沛,因主张恢复中原,两度被贬,晚年结交韩侂胄,遭士林鄙视,精神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中。陆游的基因算不上太好,他的父亲陆宰、爷爷陆佃都只活到61岁。
那么,陆游为何如此长寿?一是陆游知医,祖上几代都喜修炼,二是他喜欢劳作,到80岁时还在干体力活。唐代药圣孙思邈曾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陆游是绝好的证明。
写病亦是为忧国
陆游生于1125年11月13日,高祖陆轸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曾任尚书右丞;父陆宰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相当于副部长)。
陆游是第三子,生于乘船北上的途中,故名“游”。
一说陆母仰慕诗人秦观(字少游),以其字取名,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此说是附会陆游的诗《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而来。
晚生常恨不从公,
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
我名公字正相同。
诗中并没说因秦观而改名,叶绍翁的想象力太发达。
陆游说:“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指陆宰,去世时受赠少师衔,故称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奠定陆游一生喜写乡村的诗风。
(宋)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学者黄林蒙在《陆游疾病诗论析》中指出,从出生到33岁,陆游没写过一首病诗,和他自称的“予少多疾恙”似有不合:
33岁之前 0首
34岁至45岁 74首
45岁至64岁 320首
65岁以后 508首
其实不矛盾,陆游出生仅2年,北宋灭亡,少年时听长辈忆旧,“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每言虏,言叛臣,必愤然扼腕裂眦,有不与俱生之意”。强烈的奋发精神,使陆游不屑于写个人病痛。
中兴时期(宋孝宗执政期,1162年-1189年),朝政多弊,诗人皆爱写病,病诗多达1700余首,陆游也借此表达意见。
诗中可见身患九病
从陆游的病诗中,可见陆游中年病况。
近视:宋代文人多近视眼,一是受科举取士影响,年轻时用功过度,二是宋人喜读书。陆游的父亲陆宰是藏书家,史称“越州藏书有三大家,首为左丞陆(宰)氏”,南渡后,皇室缺藏书,陆家捐书1.3万卷。陆游说:“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可见多读伤眼。
龋齿:陆游曾写《齿痛有感》:“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此外,还有“齿根浮动叹吾衰”“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等。
头痛:陆游在《贫病戏书二首》中写道“头痛涔涔齿动摇”,头痛让陆游“我独呻吟一室中”,但略缓解后,又“头风间作已全轻,山雨虽频却快晴”。
腰痛:如“病侵腰膂两经秋”“拄杖扶腰痛”“病腰扶拜苦龙钟”。
脾病:如“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意思是住的地方低而潮湿,导致患了脾病,此时陆游已77岁。
疟疾:陆游在四川任官9年期间,染上疟疾,即“瘴疠连年须药石”,以后多次发作,让他感慨道“久出天魔境,胡为疟鬼来”“依旧衰颜似叶黄”。
肺病:陆游写诗自叹“肺热烦促无时平”“病肺经旬疏酒盏,愁来惟是上南楼”。52岁后,诗中5次提到肺病。
跛足:49岁时,陆游在成都写下《登塔》一诗,说“眼力老未減,足疾新有瘳”。去世前,陆游又自称“人间跛男子”。
最让陆游痛苦不堪的,是“糖网病”,即今之糖尿病。
陆游何时患上糖尿病?一般认为,陆游在52岁时写下的《铜壶阁望月》中,留下蛛丝马迹:
铜壶阁上看明月,
身在千寻白银阙。
十年肺渴今夕平,
皓然胸次堆冰雪。
“肺渴”是不是糖尿病,还有争议。传说历史上杨贵妃也“肺渴”,据《开元天宝遗事》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杨贵妃可能体重超标,但去世时才37岁,古代糖尿病高发年龄在55岁以上,杨贵妃应不至于患此病。
不过,“肺渴”确是糖尿病症状之一,如果像诗中所说,已“十年肺渴”,则陆游在42岁时已患病。
54岁时,陆游写《过忠州醉归舟》,称:“耿耿船窗灯火明,东楼饮罢恰三更。不堪酒渴兼消渴,起听江声杂雨声。”陆游通医,知道“消渴”是糖尿病的专称,他曾写“百尺辘轳新浚井,一杯聊慰渴相如”,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自己和汉代著名作家司马相如患的是同一种病。
其二,剧饮无度,是引发糖尿病的主因。
然而,陆游表示:还是要再喝一杯。
有学者发现,陆游在46岁时,写诗称:“昏眸云雾隔,衰鬓雪霜新。”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视力模糊,大约60%的患者眼部血管会受损,视力降低,重者或失明。唐代白居易也有糖尿病,写诗称“眼昏久被书料理”,陆游后来也自称“病眼茫茫每懒开”。
可80岁后,陆游又近可见“蝇头字”,远可见“远山叠”。近视眼患者晚年视力会提升,陆游的“昏眸”应是近视,非糖尿病并发症。
陆游 《清秋帖》
饮酒加喝粥惹麻烦
陆游为什么得糖尿病?一般认为,与嗜饮有关。
据学者张剑钩沉,“酒”字在陆游诗歌中出现了1800多次,学者刘扬中认为:“他(指陆游)的咏酒诗的数量不但是宋代第一,而且也是古代第一。”
陆游饮酒,多是“青梅煮酒”,其历史悠久,三国时曹操、刘备留下典故,后代文人引为雅事。
其中“青梅”是佐酒菜,即陆游在《山家暮春》中说:“苦笋先调酱,青梅小蘸盐。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不仅可以蘸盐吃,也可以蘸糖吃,以去其酸涩。
“煮酒”是一种独特的酒,即范成大所说的“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酒发酵到15度以后,会出现抑制发酵反应,为提高醇度,古人用泥封缸,创造无氧环境,可达26度。这种深度发酵的酒难免混入杂菌,饮前要蒸一下,所以叫“煮酒”。“煮酒”用红曲米发酵,呈血红色,与现代黄酒近似。
黄酒含糖不高,但酒精在人体内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糖,可能诱发糖尿病。宋人视“李白斗酒诗百篇”为雄,高兴时喝、忧伤时喝、相遇时喝、场面上也喝……加上陆游中年屡遭贬斥、心情郁闷,“但令闲一日,便拟醉千场”。
除了饮酒,陆游还有一个养生的坏习惯,就是喜喝粥,曾写“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对普通人来说,喝粥确可养生,但粥会导致快速升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
饮酒加喝粥,所以陆游“瘦尽腰围白尽头”。
陆游 《苦寒帖》
颇通《本草》注重锻炼
多病不幸,但对陆游来说,也有幸运的一面。陆游自己便写道:“饥能坚志节,病可养精神。”
因多病,陆游从年轻时就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说:“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毫发恐未尽,屠钓求隐沦。”“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自称:“五十余年读道书,老来所得定何如?目光焰焰夜穿帐,胎发青青晨映梳。”到82岁时,竟然“神光出眦射窗扉”,就是眼睛能放光,射出窗户,可能有点夸张。
陆游还喜欢打猎,“挂鞍狐兔猎场归”“壮年一箭落双雕”“天寒弓力劲……逐鹿应弦倒”。
陆游出身世家,远祖是唐代名相陆贽,陆游记录说:“予家起自唐丞相宣公(指陆贽)在忠州时,著《陆氏续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意思是,陆家祖传擅医。此外,陆游曾写诗说“吾家学道今四世”,因陆游的太爷爷陆轸晚年修道学仙,自号朝隐子。
受这些因素影响,陆游颇通《本草》,他写过很多采药、种药诗,如“归去秋山斸茯苓”“篢子编成细箬新”“采药喜逢岷下客”“逢人乞药栽,郁郁遂满园”,还自己配药,“遣奴买药物,日夜事炮煮”。
宋代流行导引术,陆游却觉得太麻烦,更愿“美睡宜人胜按摩”,这也符合养生之道。
回乡务农得健康
据《宋史·陆游传》记:“(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
韩侂胄是南宋权臣,与朱熹关系不佳,曾以“庆元党禁”,将朱熹、周必大、叶适等59人列入黑名单,其中不少人是陆游的好友。陆游时已年老体衰,回乡务农,未参与讲学,侥幸置身事外。
朱熹等人死后,韩侂胄为了北伐,又“弛伪学党禁”,追复赵如愚、朱熹、周必大等人官职,而陆游素有北伐之志,且陆游的爷爷陆佃曾与韩侂胄的叔爷爷韩宗彦同事,韩家与陆家有“通家之谊”,所以陆游甘心为韩侂胄所用,招致俗儒诽谤。清代袁枚曾说,宋人炒作的陆游晚节问题,“皆属吹毛之论”。
这段政坛风波,却意外地对陆游的健康产生了好处。
在乡无事,陆游亲自参与劳动。比如在《贫病》诗中,他写道“行年七十尚携锄”,81岁时,还“平生诗句传天下,白首还家自灌园”。陆游原本就好动,在《冬日斋中即事》中,他写道: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因经常从事轻体力劳动,晚年陆游“岂料今八十,白间犹黑丝”“吾今垂九十,耳目未盲聋”。由此看来,长寿说难也不难,只要把一件事做对,长期坚持,有时可以将做错很多事的负面影响,都抵消掉。(责编:沈沣)
诗圣杜甫或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也患此病
“其实死于牛酒,并不是不可能,不过不是‘饫死’或‘饱饫而死’,而是由于中毒。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的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以腐化24小时至28小时初生之毒最为激烈,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而死。”在《李白与杜甫》中,郭沫若先生这样写道。
(元代)赵孟頫《杜甫像》
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记杜甫去世原因是:“永泰二年(766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即“饫(yù)死”(饫即饱食,饫死即撑死)说,历代质疑不绝,后人甚至伪托韩愈,写诗提出疑问:
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
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宋代邹定也曾提出反对意见:“自是风霜侵病骨,非干牛酒涴诗肠。”
郭沫若早年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3年获学士学位。他曾开玩笑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我学校的名气比鲁迅的那个学校大得多。”他以医入史,他的解释被学界赞为“最为通达”。
不过,杜甫此后又写了《回棹》,表明已乘舟离开耒阳,另有《长沙送李十一街》等诗,显非“一夕而卒”。杜甫的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亦只称“风疾”(高血压),未及饱饫。可见,“24小时至28小时”的解释力不足。
揆诸史实,杜甫可能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元凶是“过量饮酒 熬夜”。
体瘦一样会得糖尿病
(清)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
唐代诗人喜欢写病,其中90%是描述自身病情。在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首涉病。
据学者王思璀在《唐代知识阶层笔下的医学叙事》中统计,《全唐诗》中写眼病最多,共37人91次;其后是糖尿病,共18人35次;再后是头风(高血压),共13人23次;再次是疮疡,12人17次,惟疮疡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耳病并列第四,12人17次;足疾(可能是痛风)第六,11人15次。
糖尿病、头风、痛风等,多属慢病,说明唐代人均寿命提升。
学者林万笑认为,唐代人均寿命27岁(也有学者认为是29岁),比汉朝多5岁,但去除30%的出生死亡率,以及15%的未成年死亡率,唐代20岁以上的成年人寿命可观:
《旧唐书》中记其寿命者510余人,70岁以上者达208人。
唐代21个皇帝,包括横死者,平均寿命46岁,比汉朝高18岁。
从墓志铭看,唐代已婚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均为62.3岁。算上未婚者,女性平均寿命亦达56.8岁。
从现代统计看,40岁以上,每2.5人便有一人为糖尿病前期患者;50岁以上,44.8%的人血糖偏高,如体重超标,80%患糖尿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陆龟蒙、卢纶、李德裕、马周等均患有糖尿病。
奇怪的是,杜甫、孟浩然都因体瘦闻名,竟然都在40岁左右便得了糖尿病。
并非“少喝有益,多喝有害”
糖尿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一方面,唐代重科举,读书人为求仕进,“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常熬夜,所以唐代诗人多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夜班3年以上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20%,夜班超20年,则增60%。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与超7小时相比,糖尿病风险增加4.4倍。
另一方面,唐人好饮酒。
唐廷有良酝署,各州府均自酿酒,加上民间酿酒,史籍留名的酒达七八十种。晋代葛洪提出:“夫酒酸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指出酒没任何好处,却有丘山(即山 丘)般的大害。这与当代医学家基于195个国家、长达16年的调研结果近似:任何剂量的酒精都有害健康,一周不摄入,健康风险才最小。
酒不是“少喝有益,多喝有害”,而是“少喝有害,多喝要命”。但唐代社会的游牧文化色彩强烈,视饮酒为豪迈,白居易曾作《酒功赞》,称:“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
唐人饮米酒、清酒和黄酒(一般认为,蒸馏酒是元代才传入中国的),度数低(最高不超26度),更易醉,且原料是糯米,糯米含糖量达74%,为提高酒质,唐人常磨去糯米表层,只留内芯,进一步增加含糖量。
唐人喝酒不吃饭,仅以行酒令、投壶、牙牌等游戏佐酒,更易致病。
孙思邈虚晃一枪
(宋)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
唐代初期,便有诗人因“过量饮酒 熬夜”早夭,比如“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他“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即《三苍》和《尔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即李元裕,李渊第十七子)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寡人相如也。”
“寡人相如”指司马相如,汉武帝时的文坛领袖,是史籍所录的、最早的患糖尿病者,可能卢照邻此时已染病。
卢照邻少年成名,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名句,读书时应下过苦功夫。此外好饮,曾写“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30岁刚出头,卢照邻便“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此处“风疾”指痛风。据学者姚海燕钩沉,在方士指导下,卢照邻吃了一段玄明膏(不知何物),病情暂时稳定。没想到父亲去世,他痛哭不已,服丹即呕,致病情加重,甚至“足挛”“手又废”。
卢照邻曾向孙思邈求医,没想到,孙思邈发表了一番“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的长篇哲学评论,提出“心小胆大行方智圆”的治疗原则,从卢照邻后来自嘲“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看,未得到有效治疗。
无可奈何,卢照邻在具茨山(今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在此等死,因痛到等不下去的地步,“自沉颍水”。
孟浩然之死 饮酒是主因
孟浩然是另一位受害者,和杜甫一样,他也是糖尿病患者。
孟浩然曾“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亦喜饮,至少写过20多首酒诗,如“酒酣白日暮”“载酒访幽人”“对酒不能罢”。据《孟浩然集序》作者王士源记,名臣韩朝宗曾想举荐孟浩然,孟却喝多了,约期不至,时人称为“好乐忘名”。
孟浩然31岁时曾患大病,40岁、43岁、49岁时又三次病倒。最后一次在张九龄幕中,张九龄是一代名相,此时被贬到荆州大都督府当长史。刚入幕时,孟浩然曾写“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等,表达感激之情,不久又写“何意狂歌客,从公亦在旃”表示厌倦。
北魏张湛在《养生要集》中,记治糖尿病法:“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实、菜、油、面、生冷、醋。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蒜、杂生菜、猪肉、鱼臊脍。服药有天门冬,忌鲤鱼。葱、桂不可合食。”
张九龄喜游猎,孟浩然只好作陪,但“顺时行杀气,飞刃争割鲜”不利于病情,不久,孟浩然出现“背疽”。患糖尿病10年以上,多生坏疽,一般在下肢(占92%),也有“背疽”的病例。
孟浩然辞官静养近两年,已渐痊愈,恰王昌龄遇赦(此前被贬到岭南)北还,过襄阳拜访孟浩然,“二人相得欢甚,浪情戏谑,食鲜疾动”,孟浩然猝死,寿仅51岁。传说是吃了当地名鱼槎(chá)头鯿,这可能是后人附会,因孟浩然曾写过:“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鯿。”
孟浩然应死于糖尿病并发症,饮酒才是主因。
杜甫家族基因差
杜甫自小多病,曾自述“是臣无负于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者已”。
杜甫的父亲杜闲寿仅59岁,祖父杜审言仅63岁。远祖杜畿也只有61岁,杜畿之儿杜恕55岁,孙杜宽42岁,重孙杜预63岁,玄孙杜锡48岁,可见,家族无长寿基因。
少年时,杜甫的健康状况改善,他写诗说: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好酒,在诗中曾写“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朋来有醉泥”“纵酒欲谋良夜醉”等。55岁时,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承认:“飘零仍百里,消渴(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症,或长卿病,因司马相如字长卿)已三年。”
一般认为,糖尿病分三阶段,一是高危人群,二是糖尿病前期,三是糖尿病。从糖尿病前期到患病,6年的概率为65.8%,20年的概率为92.8%,可见杜甫在40多岁时已患病。这么早,除饮酒外,还有一个原因:经常挨饿。
《新唐书》称杜甫“性褊躁傲诞”“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旧唐书》也说:“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致仕途受挫。32岁时,他在《赠李白》中写道: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因饥饿,杜甫有时卧床10多天,中年时,因安史之乱,漂泊不定,“终日忍饥西复东”,一有机会便大吃大喝,可“多病久加饭”“加餐可扶老”,易导致糖尿病。
杜甫悲剧需警惕
对于糖尿病,杜甫似乎未做有效治疗,不仅继续饮酒,还“茗饮蔗浆携所有”,即喝甘蔗汁,所以病情发展极快。55岁时,杜甫已“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且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视力下降、耳聋,即“眼复几时暗,而从前月聋”;牙齿脱落,即“牙齿半落左耳聋”。58岁时,杜甫因糖尿病性脑卒中,竟“右臂偏枯半耳聋”。
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还算安定,他在夔州居住一年零九个月,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下,购40亩果园、10多亩菜园,还负责了100顷官田。据学者康震钩沉,在此期间,杜甫共创作了450多首诗,占毕生所存的1/3。只是在回长安、洛阳途中,遭遇叛乱,又遇南风,无法北上,杜甫全家被困在水上,饥饿多日,耒阳县令听说后,忙送来牛肉白酒。
杜甫患糖尿病后,“食乃兼倍于常”,不知者易误为“饱饫”。此时正值冬季,而急性心脑血管病约50%发生在冬季,杜甫应是糖尿病性脑卒中复发而死。唐代36位著名诗人平均寿命是58岁,只有贺知章活过了80岁(寿至85岁),杜甫还超过了平均值。
研究显示,6.1%的东亚人有基因突变,而欧美国家不足2%,东亚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欧美人高1.7倍。只是古人肉食仅占5%,发病较少。一旦改变饮食习惯,即使不算肥胖,也可能患病。如今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64亿,居全球第一。杜甫等人的悲剧,应引起今人警惕。
(原标题:诗圣杜甫真是“撑死”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医学界惊人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一定有这5个特征
#暑期创作大赛#
确诊了糖尿病,你以为长寿是靠天命?还是后天努力?
根据《人生百岁不是梦》的记载显示:美国1300万糖尿病人中有30%能活到80岁以上。中国80岁、90岁的高寿糖尿病人也不罕见,这些数据都在说明糖尿病人同样能够长寿!
如何能成为长寿糖友?联合医学界的众多真实案例,综合遗传、心理、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多个因素,最终我整理了这5个长寿的抗糖秘诀,或许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了饮食治疗、运动、戒酒、戒烟、控制体重等。如果做到自觉管住嘴、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即使糖尿病不能根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不会受到很大伤害。
我接触过的活的长寿的糖尿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态好。历史上知名的宋代诗人——陆游,给我们留下了9000多首诗词,可谁能想到,这位名垂青史的作诗家的另一面竟是一个86岁的长寿糖友呢?
他的一生活的痛苦又积极,痛苦的是病痛折磨,积极的便是他苦中作乐、顽固不屈的心态。
糖尿病是慢性病,彻底根治很难,所以要做好长期坚持服药的准备。
血糖降下来以后,可以考虑停药,但不能盲目,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胰岛素逐渐减量,直到停药。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仅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血糖即可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可以慢慢停药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并发症的引发又是因为血糖波动大,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所以,定期监测好血糖水平是防治并发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血糖监测建议遵循每天空腹、2次餐后、晚间、夜间5次血糖测量,根据血糖测量结果可判断自己药物是否需要调整和时刻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
得了糖尿病,一日没逆转,就会有数不清的复诊,所以最好是找个固定的医生,这样更利于了解病情帮助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切不可这月在这看病,下月又换了,这样对糖尿病这样的长期管理的慢病来说,肯定不好,而且糖尿病还需要做检查,查眼底,查糖化血红蛋白、做血脂化验,尿化验等。做完得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你们的空腹血糖现在是多少呢?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糖尿病##暑期创作大赛##好医生为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