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终极糖尿病(终极糖尿病的杀手叫什么)

巧姐儿 0
文章目录:

2岁男童突发贪吃贪喝,最终确诊糖尿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家小院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2岁的小明正在院子里玩耍,阳光洒在他稚嫩的脸庞上,显得格外可爱。然而,几周后,家里的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明的妈妈,张女士,最初只是注意到儿子最近变得特别爱吃,尤其是零食。

每当她准备好吃的,小明总是第一个冲上前,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张女士起初以为这是孩子长身体的正常表现,便没有太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食量越来越大,甚至连平时不爱吃的蔬菜也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去。

除了贪吃,小明的饮水量也显著增加。张女士发现,孩子几乎每隔一小时就要喝水,晚上睡觉时也频繁起床喝水。

起初,张女士以为是天气热导致的,但慢慢地,她开始感到不安。小明的精神状态似乎也有所变化,时而兴奋,时而烦躁,夜里还常常哭闹。

随着小明的变化,张女士决定带他去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血液检查,医生的脸色变得严肃,最终确诊小明为1型糖尿病。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张女士和她的丈夫李先生感到无比震惊和痛心。

医生告诉他们,糖尿病在儿童中并不常见,尤其是如此年幼的孩子。

小明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失控,因此出现了贪吃贪喝的症状。

医生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及其管理方式,并为小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回到家后,张女士开始认真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她了解到,糖尿病并不是不可控的,只要科学管理饮食和定期监测血糖,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张女士开始为小明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减少糖分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她还学习如何使用血糖仪,定期为小明检测血糖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刚开始他对饮食的限制感到不满,但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他慢慢接受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张女士还通过制作各种有趣的健康餐点,让小明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除了饮食管理,张女士还带小明参加了一些适合儿童的运动,比如游泳和骑自行车。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增强了小明的体质。每当小明在运动中流露出开心的笑容时,张女士的心里也充满了欣慰。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血糖水平逐渐稳定,身体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医生对他们的管理和小明的适应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糖尿病将伴随小明的成长,但张女士和李先生深知,爱与关怀是帮助孩子走出阴霾的最佳良药。

这个故事不仅是小明和他的家庭的经历,也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共同面对的挑战。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阳光与希望。小明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关乎饮食,更关乎家庭的支持与爱。

同样是患糖尿病,有的能安稳十多年,有的却只有两三年?原因在这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这个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么一两位亲人曾经得过。

有人得了糖尿病,生活还能继续安稳过十多年,甚至没啥太大影响;但也有一些人,病情一加重,没几年就出问题,连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困扰,甚至早早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明明是得了同一个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影响我们的身体,为什么有些人能活得更好、更久?

生活习惯

糖尿病患者似乎都知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然而,若告知诸位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或许会令你们感到讶异。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能否长寿、能否活得好,往往与其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而非仅仅取决于血糖数值。

有位患者向我诉说,患糖尿病之后,他每日按时服药、定期检测血糖,与此同时,合理规划饮食,且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律运动。

这位患者的状况较为良好,其血糖控制得当,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心脏血管亦无甚问题。虽身患糖尿病,然其病情几无恶化。

十余年过去,糖尿病亦未对他产生严重影响。相反,另有患者,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血糖一旦上升,不及时控制,最终糖尿病并发症接踵而至,甚至导致肾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症,几年的时间病情就急转直下,生命也因此缩短。

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运动、作息,这些因素看似微不足道,却对糖尿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如果说糖尿病是一个定时炸弹,那这些生活习惯就是能帮助我们延长“引爆”时间的“保险杠”。

血糖波动大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否平稳,是影响病程长短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高低不稳的状态,那么不仅会影响到身体的各项功能,还可能加速糖尿病的并发症出现。

有一个患者告诉我,他的血糖波动极大,时高时低,但他总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大问题,于是从不在意血糖的波动。

随着病程推移,他的身体渐感明显不适,视力变得模糊,体力不断下降,最终因心脑血管并发症病重住院。

相较而言,另一位患者的血糖始终稳定,即便同样患有糖尿病,他却依旧能够正常工作、畅享生活。

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能稳定控制血糖波动,防止血糖大幅起落,便可极大地延长健康寿命,降低并发症风险。

饮食结构

诸多人士皆知晓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摄取,然而,不少人却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食物的整体架构,特别是蛋白质与脂肪的摄入。

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会使糖尿病恶化加剧,而且或许会加快身体其他器官的衰退进程。

有些人每日依赖加工食品、糖果、油炸食品之类的快餐,这会使血糖大幅波动,体重逐渐攀升,加重身体其他器官的负担,从而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到来。

相对而言,那些注重膳食平衡,控制总热量,增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摄入的人,往往能在糖尿病管理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可增加绿叶蔬菜、全谷物、适量低脂蛋白食品及坚果等食物的摄入,从而控制血糖与体重,减轻糖尿病负担,有效规避常见并发症。

相比之下,不重视饮食结构,单纯依赖药物控制的患者,往往病情难以得到长时间的控制,反而容易产生更多的合并症。

锻炼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不仅是“吃”出来的,更是“动”出来的,尤其是过了55岁以后,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开始放松对身体的锻炼,认为年纪大了,活动量不能太大,慢慢地就形成了久坐不动的习惯。

殊不知,缺乏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灾难”,因为缺乏锻炼,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还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肌肉萎缩,最终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我曾问诊一位患者,他的血糖控制一直不太稳定,曾尝试过减肥和改善饮食,但始终没有坚持下去。直到他开始养成每天30分钟的快走习惯,配合合理的饮食,几个月后,血糖稳定,体重下降,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运动不仅帮助他控制了血糖,还提高了他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注重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要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运动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帮助控制体重,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定期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的体检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糖尿病患者得病多年,但只是简单地依赖药物来控制血糖,而忽视了对并发症的早期筛查。

结果,由于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糖尿病的并发症悄然出现,给患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有一个患者告诉我,他的糖尿病已经持续多年,但他始终未能定期做眼底检查和肾功能检测,结果因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最终也因为肾功能衰竭住院治疗。

相比之下,另一位注重健康检查的患者,定期做眼底检查、肾功能筛查等,及时发现了问题,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病程也更加平稳。

糖尿病患者若能稳定血糖、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且定期体检等,便完全能够长时间维持较为健康的生活状态。关键不在于得了糖尿病多久,而在于你如何去管理它。

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法,可确保所有糖尿病患者规避并发症,唯有依靠科学的管理与不懈的努力,糖尿病患者方能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 霜, 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西安体育学院 ,2024-06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医生叹气: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并发症

62岁的李叔,自从退休后除了喜欢去跳广场舞,就喜欢给小孙子做各种好吃的,不过身患糖尿病多年的李叔,自己平时倒是很注重饮食,基本上都是吃素。

有一天,李叔在晚饭后突然感到四肢无力,险些晕倒,儿子见状赶忙将他送医。经过详细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叔血糖过高,出现酮症酸中毒,情况十分危险。

做儿子的十分着急:“医生,我父亲平时饮食挺健康的,主要吃素,油腻的都少吃,怎么血糖会突然升高呢?”

医生继续询问:“那是以哪些素食为主呢?”儿子耐心回复:“像红薯、土豆这些,最近我看他还吃什么低脂素食香肠?”

医生摇头:“这些看起来健康的素食其实并不健康,尤其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食用。”

很可惜的是,李叔病情恶化的太快,最终也没有挺过来,还是离开了……

一、糖尿病五大“致死”并发症,你了解多少?

2024年年初,医学期刊《糖尿病学研究》发表一篇论文的研究指出,仅2019年我国因糖尿病死亡人数超17万人,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段分别为40-44岁和70-74岁。

糖尿病危险之处在于损伤各器官并导致器官病变,随着病情的延长,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46%,而5年以上糖尿病并发症概率为61%,10年以上糖尿病并发症概率甚至高达98%。

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是因为并发症而离世,其中比较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个: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时,身体无法充分利用血糖,就会开始分解脂肪以获得能量,但同时也是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液酸化。而酮症酸中毒可导致患者昏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肺水肿或致死。

低血糖症

低血糖即血糖过低,在饮食不规律或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后可发生,可导致患者昏迷抽搐或死亡。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包括心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比较高,其中心血管病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也就是尿毒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原因,此时患者只能通过透析来延长生命。相关数据显示,糖尿病与肾损伤可导致死亡风险提高10倍。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中较严重且治疗费用高的并发症,全球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6.3%,约20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要截肢;而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为11%,截肢患者的死亡率更是达到22%。

二、研究发现:控制好这4项指标,糖友能多活10年

2022年,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中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将血压、糖化、体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四个指标控制好,或能将寿命延长十年!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好糖化:即糖化血红蛋白,降到目标范围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延长3年寿命。

其次在血压方面,把收缩压由160.4mmHg降至114.1 mmHg,平均预期寿命或增加1.9年。

还有就是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BMI最好控制在18.5-23.9;若是肥胖者,BMI从41.4将至33.0,28.6和24.3,平均预期寿命会分别延长2.0、2.9和3.9年。

最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也会影响寿命,由146.2mg/dL降至107mg/dL、84.0mg/dL、59mg/dL,预期寿命或能延长0.5、0.7和0.9年。

那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好血糖呢?四个关键要了解清楚。

1、合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要低脂低糖和高纤维,注意控制总热量,少吃高油脂食物,适当摄入新鲜果蔬。注意规律且均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2、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min中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运动前注意充分热身。

3、控制体重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强调,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减重5%能实现血糖、血压和血脂的降低,若减重超10%,将带来缓解糖尿病乃至改善心血管结局和死亡率等更大益处。

4、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眼科、足部、血压、肾脏、心脏、神经等,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及时排查有无糖尿病并发症问题。

三、这3种素食容易升高血糖,再爱吃也要管住嘴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尤为重要,一旦不注意饮食就很容易导致血糖失控,甚至威胁健康。医生提醒,生活中有三种素食其实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即使再喜欢,也劝你尽早戒掉!

1、淀粉类食物

比如芋头、红薯、土豆等,虽是素食但却含有大量碳水和淀粉,当蔬菜吃时很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当然了,这类淀粉食物升糖指数仍低于米饭馒头,糖尿病患者可用他们替代主食并按照规定量食用,尽量不好超过主食量,也是可以的。

2、豆制品

素火腿、素鸡等豆制品多以豆腐衣为原材料,属于深加工菜肴。而每100g豆腐衣热量约300千卡,因而也是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3、素菜荤做

通过油脂可以改善素菜的口感和味道,比如油炸或油煎素菜,的确好吃,但却也热量超标。

此前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烹调油量在25-30g为宜,但素菜荤做就会导致素菜油脂超标,从而导致发胖或带来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仍在不断增多,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以低热量低脂低盐为主,三餐规律且营养均衡,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也要坚持运动,定期体检,若是出现并发症也要尽早检查和治疗。

参考资料:

[1] 《重磅!中国糖尿病死亡报告出炉,“40-44岁”、“70-74岁”是死亡高发期,男性患者风险更大》.医脉通内分泌科.2024-02-01

[2] 《JAMA子刊:控制好这「四项指标」,糖尿病人能多活10年!》.安瑞医科.2022-05-14

[3] 《广医二院健康讲|吃素也会患糖尿病?原来很多人的“素食主义”搞错了!》.花城FM.2021-08-3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