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裤带(糖尿病人裤子都破了)
诸葛亮发明的美食-搅 团
搅 团□张军大家都知道陕西小吃众多,肉夹馍、凉皮、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裤带面……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且风味各异、各有特色。“搅团”作为陕西小吃中的一种,虽不怎么起眼,口味绝对独特。
“搅团”,顾名思义,即是用面粉搅拌成团的糊状食物。其渊源无从考证,据传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即今陕西的岐山县)屯兵时,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们清闲无事,便在那里种麦植黍,以供军粮,但总吃面食,军中都觉厌倦,为了调节士兵情绪,诸葛亮遂发明了这道饭食,当时的名字还不叫搅团,而是形象地称为“水围城”。
搅团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但要做好也并非易事。须先将干面粉用水调拌成面糊状,待锅里水烧开,缓缓倒入,边倾倒边用一根棍棒搅拌,再依据稀稠情况分次添加面粉,直到成浓稠状,此时搅拌最为关键。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动,这样才能搅打上劲,口感柔韧筋弹。炉火要中小火,慢慢煨,细细熬,用力搅,不能使锅底焦煳,等到面团用搅棍挑起成粘连的片状,或将棍竖在锅中而不倒,方可大功告成。
搅团在陕西关中一带尤为闻名,其他地方也有其特色吃法。荞面搅团是陕北人的最爱,也是杂粮精吃的一个范例。且荞面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适量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而甘肃陇南的洋芋搅团也小有名气,选择当年出产、品相良好的洋芋大火煮熟,晾至稍存余温,然后放入石臼中,挤揉出黏性,再由几人轮番揉打,遂成柔韧筋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上乘搅团,其制作过程与南方的打糍粑类似。玉米搅团则在汶川羌族地区十分流行,制作方法也很特别:将新鲜黄玉米粉用猛火搅拌成糊状,上面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熟,用大碗盛出放凉即可。其实无论哪一种原料,搅打是其特性,成团是其本质,外形与内涵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最正宗美味的搅团还要数关中。陕西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盛产小麦、玉米而闻名。关中女人擅长擀面、烙锅盔、蒸白馍、捏饺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搅团”。人们评论谁家媳妇贤惠与否,主要看她搅团打得如何。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是典型的关中女子,针线茶饭样样在行,打搅团更是一把好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不够吃,玉米面因口感粗糙又难以下咽,母亲便时常将玉米面做成搅团来变换口味,贫寒简陋的日子因此不再那么难挨。记忆中,母亲打搅团的身影极像一种舞蹈,擀杖是她手中挥动的舞具,锅灶便是她的舞台。搅打间,面团在手底盛开,如美丽的花朵,那是朴拙而动人的视觉享受,也是素简又深情的味觉盛宴。如今想起来,仍有幸福的涟漪在心中荡漾。
搅团虽然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可以用花样翻新来形容。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热盛一团入碗,加入备好的酸菜汤汁、一撮爆炒韭菜段、一勺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起一块,汤里一撩送入口中,绵软筋弹,十分可口。也可凉调冷拌:热搅团出锅,摊晾于案板,待冷却定型,用刀切成薄条,像拌凉粉一样,酸辣咸淡随各自口味。还可以将搅团切成块与菜汤混合一起热烩着吃,煎烫暖胃,最适宜寒冷冬天食用。
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吃搅团完全是为了安抚饥饿的肠胃,对其并无多少兴趣,倒是每次锅底剩下的那层锅巴是我一直心仪的美味。因是文火慢熬,搅团底部形成的锅巴焦香酥脆,铲下来完全可以当零食享用,这也是贫寒岁月中的一点小欢喜了。后来日子渐渐好转,白面多得吃不完,玉米面不再作为主食,搅团便也不常吃了。母亲去世后,这种独特的美味便从我家餐桌上销声匿迹了。
距家不远的“白鹿仓”民俗文化景区,以展示关中饮食文化而闻名,便约了朋友一起去转转。意外遇到了一家专营搅团的店铺,门面不大,但顾客蛮多,等候的队伍都排到了店外。进店察看,见一小伙正挥臂抡勺对付一锅搅团,他一条腿弓起搭在灶边,双臂用力挥舞成螺旋,锅里的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波簇浪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泼溅出来,令围观的食客啧啧赞叹。我在一旁倒是很担心那口铁锅的命运,不知它是否经得起这番折腾而不被捅漏。这近乎表演的一幕,其实将搅团的制作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和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边欣赏边等待,终于购得一碗,食之筋弹爽滑,口感极佳。听旁边有人感叹:“确实味美!一会儿再去排队咥上一碗。”
搅团之所以好吃,精髓在一个“搅”字,粗糙寡味的杂粮面粉被打成搅团后味觉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致细腻,搅打完全改变了面粉的质地。就像那些庸常琐碎的日子,一旦经过细致打磨、用心调拌,便会流金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别样光芒。食物与人生,情理相同。
近日,小区门口忽摆一小摊,经营的正是搅团。摊主是位精干的农村妇女,为两个孩子上学在小区租房陪读。她的搅团盛在一个方便纸碗里,黄油膏脂般的一团,浇上两勺酸芹菜和浆汁,捏一撮翠绿的爆炒韭菜粒,再点上自制的红色小米辣酱,既有绵软爽脆的美味口感,又有西式糕点的创意享受,简直妙不可言。想这女人也是和众多关中女子一样,无论日子是顺遂还是艰难,在她们的眼底、手心都会焕发出无限柔情与诗意。
糖尿病患者穿衣注意 穿紧身衣裤会加大病情危害
原标题:紧身高领循环差 化纤材质易瘙痒 衣裤,选宽松点的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及年轻化,患者除了要在饮食和运动上格外注意,穿着上也要有所讲究。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表示,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情况,如果贴身衣物含有羊毛或化纤材质,容易引起皮肤瘙痒。建议糖尿病患者内衣还是尽量选择纯棉质地的,每天更换内裤,尤其是女糖友,因为糖友的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尿路感染。
选择穿宽松的衣服。紧身的衣服是现在很多时尚人士的选择,穿上紧身衣,身材会看起来更加修长苗条。糖尿病患者本身末梢循环较差,穿紧身衣裤更加不利于血液循环。此外,进入秋冬季,很多人喜欢穿高领衣物保暖,这对糖友也不适合。尤其是冬季,空气干燥,再加上人们喜食温热食物,容易上火,若糖友穿高领衣服,则更易导致咽喉痛、身热烦躁等问题。此外,紧身高领的衣服可能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还会使颈部血管以及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压迫,引发脑供血不足、心动过缓甚至暂停等问题,使人头晕乏力。苏本利建议糖友选择围巾为颈部保暖。
裤子不挑松紧带式的,这是因为如果裤腰束得太紧,就会导致腰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易发生腰椎损伤、腰痛、下肢疼痛。这还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问题。糖友系腰带的位置应与脐部水平,腰带与腰间最好还能容纳一根手指。
糖尿病患者在鞋袜的选择方面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发生糖尿病足。袜子尽量选择浅色、棉质,以便尽早发现足部创口;不要穿特别厚的袜子,以免影响触觉。袜口紧不利于脚部的血液回流心脏,时间长了,便会引起脚胀、脚肿、脚凉,腿脚麻木无力,导致行走不便,因此以袜口宽松为宜。糖友还要注意别把秋裤的裤脚塞到袜子里,若秋裤的裤脚过于肥大,就会在袜子里聚堆形成一个硬疙瘩,容易硌伤糖友皮肤。鞋子应选择厚底、圆头、透气性好的;女性患者禁忌穿跟太高的鞋,以免增加腰部疲劳。(记者 高嘉悦)
[来源:人民网 编辑:古德]
寒冬,糖尿病友穿衣戴帽有讲究!
寒冬,室内外和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尤其是每次寒流袭击前后温差变化更为急剧,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液的流变学性能发生急剧改变,易诱发中风。因此,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寒冬要注意保暖。谈到保暖,这穿衣戴帽可是有一定讲究的。
穿衣:寒冬应穿轻便、宽松、质地柔软,具有良好保暖性能的丝棉衣、羽绒衣,外出时还应外加大衣,以避免风寒袭击。
戴帽:常言道:“冬天戴顶帽,胜过穿棉袄”。人的头部血管丰富,容易散热。当外界气温15℃时,头部散热量占人体散热量的30%;外界气温0℃时,头部散热量占人体散热量的60%。寒冬外出不戴帽,头部遭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寒冬时节外出时应戴上柔软、宽松、暖和的帽子。
围巾:外出时脖子系上一条柔软、轻便、暖和的围巾,可保护颈部免受寒冷刺激。
领带:颈部有人体血压调控的重要器官—颈动脉。若领带系得过紧,会压迫颈动脉,造成血压骤降,突然发生眩晕、恶心、面色苍白、心率减慢、呼吸快,晕厥,甚至猝死。所以,若非社交需要,最好勿扎领带,更不能系得过紧。
腰带:血压较高或又有中心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腰带不要扎得过紧,以免引起腰部以下血流受阻,加重心脏负荷,引发血压进一步增高,最好穿背带式裤子。
鞋袜:“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寒从脚下起”,因此,病友寒冬呵护双足很重要。应穿松软、略大、保暖性能良好的软底防寒棉鞋,穿柔软、保暖的棉袜或毛袜,袜口要松,不宜紧,以免妨碍足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