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器件(糖尿病器材去哪里买)
超薄贴片,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糖尿病贴片贴到体表后只有大约1毫米厚,从体表撕下之后还能重新粘贴。(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利用石墨烯的材料制作的糖尿病贴片,可以使病人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控。如果血糖水平过高,贴片就会自动释放药物,以降低血糖水平。这一成果如果能够取得临床应用,无疑将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迄今为止,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服用或者注射药物来控制血糖。对那些每天都需要注射药物(主要是胰岛素)的病人来说,注射不仅痛苦,而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或者忘记了按时注射,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即使是那些通过服药来控制血糖的病人,也仍然需要通过采血来监控血糖水平,经常被采血针扎同样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
科学家最近的一项发明在未来有望解除糖尿病患者的这些困扰。韩国的科学家最近在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介绍了他们使用一种叫石墨烯的材料制作的糖尿病贴片。
整个系统包括一个手机大小的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张超薄的贴片。在把贴片贴到体表之后,病人就能够对自己的血糖水平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控。如果血糖水平过高,无需病人任何操作,贴片就会自动释放药物,降低血糖水平。如果在未来能够取得临床应用,这种贴片将会帮助病人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而且毫无疑问会极大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神奇材料石墨烯是一种只含碳原子的二维材料,是迄今为止最薄的材料,厚度只有人头发直径的一百万分之一;有极好的导电导热性能;非常强韧,强韧的程度是钢材的200倍;有很好的柔韧性,能够耐受各种形变等。由于这些堪称神奇的性质,石墨烯在电子学、生物工程、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和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大铉(Kim Dae Hyeong)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他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整合微电子学和纳米材料科学领域的技术,研发有潜力的生物医学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的可穿戴设备。
他注意到了石墨烯的这些优点,带领自己的团队与其他一些科研小组合作,尝试用石墨烯作为平台,在上面搭载各种生物医学检测元件,研发能够监测并降低血糖水平的可穿戴设备。
科学家最初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原理非常简单:把胶带粘贴到石墨上,然后撕下胶带,再用新的胶带粘贴撕下来的这一片石墨,再一次撕胶带。不断地重复这一操作,石墨片就会变得越来越薄,直到最后得到只有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产率低、成本高而且难于制备出大尺寸的石墨烯。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现在已经能用很多种方法来制备石墨烯。其中有一种叫做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由于能够规模化地制备出高质量、大尺寸的石墨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把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用来搭载生物医学检测元件时,科学家却遇到了一个也许会让普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障碍:这些石墨烯的质量太好了。
李贤宰(Lee Hyun Jae)是金大铉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是这篇研究论文的三名第一作者之一。他告诉南方周末:“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出的石墨烯质量很高,也就是说这些石墨烯的‘缺陷密度’很低。”据李贤宰介绍,高质量的石墨烯的电化学活性比较低,这使在石墨烯上集成用电化学反应进行信号检测的元件难度较大。石墨烯上的缺陷位点,或者说“瑕疵”,“能够帮助检测元件上的材料与石墨烯通过化学键结合到一起。但是过多的缺陷位点又会降低系统的电学特性”。
这就意味着这项研究中使用的石墨烯需要拒绝“完美”,但同时质量又不能太低。通过实验,李贤宰和同事发现如果在石墨烯上添加一层金颗粒,石墨烯的电化学活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满足这项研究的需要。
毫厘之间韩国科学家的这项发明包括三个部分:一张糖尿病贴片、一个手机大小的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和一部智能手机。贴片通过接口与分析仪相连,而分析仪与手机之间能够通过无线进行信号传输。糖尿病贴片上搭载的检测元件能够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电化学分析仪通过接口与贴片相连,一方面为贴片供能,一方面对贴片检测到的电化学信号进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传输给智能手机。在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之后,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会根据使用者的血糖水平向贴片发出相应的指令。如果血糖水平过高,贴片就会释放降糖药物。
要想实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在血糖过高时释放药物,这张贴片必须要包含三个模块:首先需要一个能实时准确检测血糖水平的模块;同时还需要一个储存和释放降糖药物的模块,当病人的血糖过高时,这个模块需要立刻向病人体内释放药物;最后还需要一个信号反馈的部分,当血糖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时,这个模块会“通知”系统停止释放药物,避免出现血糖水平过低的情况。通过精巧的设计,李贤宰和同事把所有这些模块整合到了一片石墨烯上。整个系统不仅尺寸很小,长宽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而且非常得薄:厚度只有大约1毫米。
超薄的艺术为了便于贴片把检测到的信号传递给电化学分析仪,李贤宰和同事在石墨烯上添加了一层金网。除了能够传递电信号之外,这层金网还使贴片能够很方便地与电化学分析仪的接口实现连接。通过一种叫做光刻的技术,研究人员把连接金网节点与节点间的金箔丝做成了扭曲的蛇形,这种连接方式为整个金网提供了充分的缓冲空间,使它能够耐受拉伸和扭曲形变,不会损坏。科学家们随后又在石墨烯上添加了金颗粒,大幅度地提高了其电化学活性。
这片石墨烯/金网很薄,厚度只有几微米(1微米=0.001毫米),非常不利于使用者使用,所以研究人员又通过一种叫做转移印刷(transfer printing)的技术把它转印到了一层厚薄适度(但仍然很薄)的透明柔性贴片上。据李贤宰介绍,这层柔性贴片在从皮肤上撕下来之后,仍然能够重复粘贴使用。
科学家们接下来把血糖检测模块中的各种检测元件添加到了这片石墨烯/金网上。由于这些检测元件的材料各不相同,所以需要逐一进行添加,但添加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李贤宰告诉南方周末,使用一种叫做电沉积的技术,通过控制电场,他“让反应液中的相应材料一点点地‘长’到石墨烯/金网的指定位置上,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检测元件”。要想执行相应的功能,有一部分检测元件还需要一些生物或者化学试剂。在把所有元件添加到石墨烯/金网上之后,他和同事又把这些试剂逐一地添加到了相应的元件里。
除了血糖检测模块之外,贴片上的降糖模块同样也很精巧。研究人员首先把一种降低血糖的常用药物二甲双胍和一种能被机体吸收的材料混合到一起,然后把这种混合物灌注到很小的显微针形状的模具里。在把石墨烯/金网(已经被搭载在了柔性贴片上)盖在模具上之后,李贤宰和同事利用交联反应,把这种混合物固化成了一个由很多显微针组成的药物储存/释放元件,并将其从模具中轻松地剥离下来,交联反应同时还把这个药物储存/释放元件成功地集成到了石墨烯/金网上。这些显微针每一个都可以看作是一小“瓶”二甲双胍,能够被机体逐渐吸收。由于这些显微针非常微小,最大直径(根部的直径)只有250微米(0.25毫米),高度只有大约1毫米,所以贴到体表扎进皮肤时并不会感到疼痛。
为了保证在血糖水平正常时这些药物不被机体吸收,科学家们随后又在这些显微针的表面喷洒了一层热敏材料。通过在这个降糖模块上搭载一个加热元件,整个系统能够保证只有在需要时药物才会被释放:当血糖水平过高时系统会发出指令让加热元件升温,直至热敏材料融化(材料达到41度时就会融化),这时显微针就能被机体吸收,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据李贤宰介绍,“由于这个加热元件是分批次对显微针进行加热的,所以并不会出现加热一次就把显微针用光的情况”。
贴片负责信息反馈的部分包括两个元件,被分开搭载在了血糖检测模块和降糖模块上。科学家在降糖模块上添加了一个温度测量元件,这个元件能够检测加热元件的温度,如果温度过高,手机应用会发出停止加热的指令,避免使用者被烫伤。当血糖水平过低时人会出现打颤的反应,李贤宰和同事利用了这个现象来保证药物不被过量释放:他们在血糖检测模块上搭载了一个颤抖感受元件,当这个元件检测到使用者出现了频率大约为1赫兹(每秒钟1次)的颤抖时,系统也会停止加热,不再释放药物。
在把所有这些模块添加上去之后,这张贴片仍然非常薄,贴在体表之后只有大约1毫米厚。精巧的设计和精细的制造工艺使它不仅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晶,同时也像是一片超薄的艺术品。
精准控糖糖尿病患者日常监测血糖(血糖中的“糖”指的是葡萄糖)水平的方式几乎都是指尖采血,然后用血糖仪进行检测。但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并没有用采血的方式来监测血糖。
在人分泌的汗液中同样含有葡萄糖,而且研究发现汗液中葡萄糖的水平与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存在着关联性,因此从理论上说,用汗液中检测出的葡萄糖水平能够反推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这张贴片的血糖检测模块中有一个吸汗元件,能够把使用者体表分泌的汗液吸进贴片里。为了保证系统只在汗液充足的时候才进行葡萄糖水平的检测,贴片上还搭载了一个湿度检测元件。只有这个元件检测到贴片里的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也就是有充足汗液的时候,手机上的应用软件才会向贴片发出指令,让其检测汗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在贴到体表之后,贴片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收集到足够的汗液)。
李贤宰和同事把这种贴片分别在人和糖尿病小鼠上进行了测试,并与其它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贴片检测出的血糖水平与使用非常灵敏的化学检测试剂盒测出的血糖水平高度地一致,准确性比糖尿病病人广泛使用的家庭用血糖仪还要高。在糖尿病小鼠上的实验显示当手机应用发出药物释放的指令之后,释放的药物能够把小鼠的血糖迅速地降低到正常水平,由于释放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以药物的使用效率比通过口服要高,起效的速度也更快。
虽然这个贴片系统使用便捷、性能优异,但李贤宰仍然很冷静。他认为要想在临床上取得应用,这个系统还有不少地方有待完善。一方面目前降糖部分的实验是在小鼠上进行的,未来还需要在人体上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另一方面,“如果糖尿病病人使用这种贴片,一张贴片现在至少能够使用一天,”李贤宰介绍说,“但如果对系统检测的频率和药物储存的方式进行优化,在未来一张贴片的使用寿命有可能会更长。”除此之外,他认为在血糖检测元件的稳定性等方面这个系统也还有提升的空间。当被问到糖尿病病人还要等多久才能用上这种贴片时,李贤宰认为至少还要5年,但他对这个系统充满信心。
【中国科技网】大连理工大学科研人员设计出用于多感官替代的触觉皮肤电子器件
快速可编程的触觉激励器在社交媒体、游戏、娱乐及生物医学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能有效替代或增强人体感知能力。记者8日从大连理工大学获悉,该校解兆谦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与美国西北大学John A.Rogers教授课题组、黄永刚教授课题组及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基于生物弹性状态恢复的无线、低功耗、多刺激模式触觉皮肤电子器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用于多感官替代的无线、低功耗、多刺激模式触觉皮肤电子器件(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该研究通过力-电-磁控制的双稳态及压扭耦合结构力学设计,可实现对皮肤不同深度触觉机械感受器的动态和静态、法向力和剪切力的多模式激励。该可编程多模式触觉激励的皮肤电子器件在视觉、平衡感和触觉感官替代中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解兆谦介绍,人体皮肤中多样的机械触觉感受器能感知并传递丰富的触觉信息。然而现有触觉激励器功耗高、模式单一,仅能激活皮肤中单一类型的机械触觉感受器,且多为有线控制,限制了使用的便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充分挖掘触觉界面的应用潜力,需要皮肤中多类型机械感受器的协同参与,以实现多感官互动,这对可穿戴触觉激励/感官替代器件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上述业界广泛关注的挑战性难题,科研团队创新性设计了一种基于生物弹性恢复的无线、可编程、低功耗且具备多刺激模式的触觉皮肤电子器件。该器件凭借其独特的力-电-磁控制双稳态结构,能够在瞬态微电流的作用下,于压缩与放松两种状态间实现快速且精准的切换,实现皮肤不同层面的静态与动态的激励。此外,该器件采用了轻质的柔性延展力学结构设计,使得整体轻薄且易于穿戴,完美实现了与皮肤的无缝保形贴合,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确保了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器件集成了先进的无线控制电路系统,能够根据前方障碍物、使用者身体姿势及步态等实时信息,智能地调整激励模式。这种智能化的设计使得器件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精准且实时的触觉反馈,从而在视觉、平衡感和触觉感官替代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感官替代人体测试(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解兆谦表示,经过人体测试实验证明,通过智能手机的LiDAR技术感知前方障碍物,并与触觉皮肤电子器件协同工作,能够为视力障碍者提供精确且可靠的导航指引。同时,利用智能手机内置的惯性测量单元(IMU)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姿势变化,并与触觉皮肤电子器件相结合,可以为用药后等平衡感受损的患者提供平衡感官替代方案。最后,通过IMU精准追踪脚步的方向以及与地面的相对角度,配合触觉皮肤电子器件,可以辅助糖尿病脚部感官缺失的患者调整步态,有效预防跌倒,从而实现对其脚部感官功能的精准替代。
原文链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1/08/content_255506.html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中国科技网
排版编辑:于舒雯 黄馨怡
审核校对:张楚粤 许家瑞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一文读懂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如何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稳态
编者按:葡萄糖激酶(GK)作为人体的葡萄糖传感器,在调节体内血糖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胰岛β细胞能够感知血糖变化并及时分泌胰岛素的重要元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GK功能显著下降,因而自身血糖调控能力受损,血糖失稳态。当GK被激活时,胰岛、肝脏、肠道内分泌细胞等都可以协同响应葡萄糖水平的变化,细胞GK的表达和功能改善,从而有利于T2DM患者重建血糖稳态。
对GK的研发已达60年之久,目前针对GK靶点的五种治疗化合物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随着全球首个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类药物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在我国成功获批,临床上治疗T2DM又多了一种全新选择。本文中,以多格列艾汀为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就GKA的作用机制、分类及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汇总。
核心要点[1]
GK在稳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是维持血糖平衡。T2DM患者GK表达或活性降低。
GK主要分布于胰岛、肝脏、肠道内分泌细胞等血糖调控核心组织中,可以调节胰岛素、胰高糖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等重要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并促进肝糖原合成。
全球首个GKA药物多格列艾汀通过增强GK活性、改善β细胞功能等维持体内血糖稳态,为T2DM患者提供降糖新选择。
一、揭秘“档案”——T2DM患者体内血糖失稳态,GK表达和活性显著降低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由血糖稳态进行性失衡引起的常见病。理论上,这种血糖失衡可以通过一个稳态控制系统来纠正。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该系统不断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挑战: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敏感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足,使各器官、组织不能及时感知血糖的升高,从而无法维持血糖稳态。此外,血糖稳态的长期破坏会显著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风险,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
在T2DM患者中,胰腺和肝脏中GK的表达和活性显著降低,导致体内血糖失稳态。基础研究显示,T2DM患者GK功能受损,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而血糖控制较好的T2DM患者β细胞中GK的表达水平较高,这为研究糖尿病患者靶向GK以重建其血糖稳态的潜在治疗理念奠定了基础。
二、拨云见日——GK在维持体内血糖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
生理情况下,血糖稳态控制系统主要依赖于人体葡萄糖传感器GK发挥作用。自1963年首次在肝脏中发现GK以来,学者们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又多了一种认识。GK作为调节血糖稳态的传感器,可浓度依赖性地感知葡萄糖水平,将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这是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第一步、能量产生的开始,随着细胞内能量(ATP/ADP)水平升高后,葡萄糖信号转换为各器官响应,从而开启后续调糖机制。
GK主要分布于胰岛、肝脏、肠道内分泌细胞等血糖调控核心组织中,作为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第一个关键酶,介导了人体的葡萄糖感知与调控,是人体自身葡萄糖维稳机制——血糖稳态自主调节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图1)。
图1. 以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的细胞对血糖稳态的调节
作为己糖激酶的第四个亚型,GK是唯一的葡萄糖传感器,在葡萄糖浓度为8.0 mmol/L时GK的活性达到最强活性的一半,而其他三种己糖激酶在血糖值明显较低(低于1.0 mmol/L)时就达到饱和。因此,当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后,血糖水平从空腹状态上升到餐后水平,由GK调节的葡萄糖代谢增强,且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GK在β和α细胞中表达。在葡萄糖被摄取之后,当葡萄糖浓度>5 mmol/L时,胰岛β细胞GK被激活,启动胰岛素分泌;当葡萄糖浓度降至4 mmol/L以下时,α细胞中的GK活性迅速下降,启动胰高糖素释放,维持血糖稳态。这确保了GK对葡萄糖水平变化的分级反应。当葡萄糖水平接近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极限时,GK活性达到一个平台期。
GK在不同细胞中发挥调糖作用:
在内分泌细胞中,胰腺β细胞中GK的激活是葡萄糖代谢的一个限速步骤,可诱导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以维持血糖稳态。虽然GK的激活主要与β细胞相关,但它也在多种内分泌细胞中表达,包括肠内分泌细胞、胰腺α细胞、胰腺δ细胞和垂体前叶细胞。GK还可以葡萄糖依赖性调节GLP-1的分泌。
在肝细胞中,当血糖水平低于约10 mmol/L时,肝脏GK通过与一种称为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KRP)的内源性抑制剂形成复合物而保持无活性。这导致肝细胞对葡萄糖的亲和力远低于胰腺β细胞。一般来说,肝脏GK只有在餐后才被激活,以发挥其促进肝脏对葡萄糖摄取、启动肝糖原合成和抑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可见,肝脏GK对于餐后血糖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这也解释了我们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多格列艾汀对餐后血糖的显著改善作用。
总之,GK调节胰岛、肝脏或胃肠道分泌大量激素竞争或联合作用共同维持血糖稳态,包括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促进肠道分泌GLP-1、促进肝糖原合成等。
三、有的放矢——全球首个GKA药物多格列艾汀增强T2DM患者GK活性,保护β细胞,维持血糖稳态
据GK靶点的特异性,GKA可分为双重激活剂和肝选择性激活剂(图2)。双重激活剂可以激活多个器官中的GK活性,包括胰腺、肠道和肝脏,还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影响血糖稳态,从而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肝选择性激活剂可以阻止药物分子进入胰腺,防止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GSIS),提高肝脏中GK的表达,从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通过其对变构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GKA可分为完全激活剂或部分激活剂。完全激活剂由于其高效和快速的作用,可以实现理想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而部分激活剂通常具有中等的疗效和起效速度。
图2. GKA的分类
多格列艾汀作为一种完全激活剂,已于2022年9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T2DM。既往研究已证实,无论是单独还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多格列艾汀均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小时血糖[2-3]。近期发表的一例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失活突变所致的葡萄糖激酶功能障碍导致的糖尿病成人(GCK-MODY)患者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新型降糖药物(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4i]、α-糖苷酶抑制剂[AG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规律治疗4.5年未降低GCK-MODY患者的HbA1c水平,而转为多格列艾汀治疗6个月后有效且安全地降低HbA1c水平达1.3%[4]。在为期52周的研究中,多格列艾汀已被证实在28周的开放标签期中能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5-6]。
在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中,多格列艾汀已被证明可以增加早相胰岛素分泌(早相胰岛素分泌对餐后血糖控制的影响较晚相胰岛素分泌更为关键)和改善β细胞功能,并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助于修复胰岛功能,这可能对于延缓T2DM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5-8]。动物研究证实,多格列艾汀提升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免疫细胞阳性β细胞数量至75%正常值,改善GSIS甚至可达正常水平[9-11]。另一项研究显示,经多格列艾汀治疗后血糖稳定的患者停药52周后糖尿病缓解率高达65.2%,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显著提高,而β细胞功能和TIR的改善是糖尿病缓解的重要原因[12]。此外,多格列艾汀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在T2DM患者中都具有良好的安全、耐受性。
四、总结和展望
GK的发现为T2DM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新视角,GK的降糖机制表明,靶向GK可能是治疗T2DM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并为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与一些降糖药物(如SGLT2i或GLP-1受体激动剂)不同,GKA的疗效直接建立在GK靶点的恢复上,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这可能比非靶向降糖方案对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有更强的保护作用。由于血糖稳态受损发生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对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将为GK激活的长期获益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多格列艾汀作为中国首创的新一类降糖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1年有余并成功准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为糖尿病治疗打开新思路。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GKA药物,多格列艾汀对GK的作用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在高血糖时能发挥良好的降糖疗效,在血糖水平较低时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实现了血糖控制的同时,低血糖风险亦较低,同时还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糖尿病病程进展。研究者发现GKA的酶动力学特征在维持血糖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不同GKA之间的酶动力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用机制略有不同,疗效和安全性也可能存在差异。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目前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GKA对T2DM患者的临床获益逐渐明朗。我们期待,多格列艾汀凭借其独特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T2DM患者血糖管理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专家点评
修复葡萄糖稳态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通过不少已有的降糖治疗方案,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疾病预后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作为血糖水平的感受器,GK维持机体血糖稳态机制方面的巨大作用将进一步促成糖尿病缓解的实现。临床实践中,无论是结合患者GK表达细胞的功能高低来应用GKA药物,还是与常用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DPP-4i、SGLT2i)的联合治疗,均有望发挥出药品更大的获益潜能。
参考文献
1.Li P, Zhu DL. Journal of Diabetes. 2024; 16: e13544.
2.Committee of 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orzagliatin.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2023;15(8):703-706.
3.Zhao Z, et al. Chin J Hosp Pharm. 2024; 44(3): 245-250.
5.Zhu D, et al. Nat Med. 2022;28(5):965-973.
6.Yang W, et al. Nat Med. 2022; 28(5): 974-981.
7.Zhu XX,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20(9):2113-2120.
8.Zhu D,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8):627-636.
9.Wang P, et al. J Diabetes Res. 2017; 2017: 5812607.
10.2021 ADA poster 117-LB.
11.2023 ADA ePoster 297-LB.
12.Zeng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Oct; 25(10): 2878-2887.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沟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