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猴(糖尿病猴菇米稀)
糖尿病人吃猕猴桃,还有这个好处
糖尿病人吃水果的时间,我们常常会说用餐时不能吃,必须两餐之间吃。还有就是餐前不吃水果,会害怕引起餐前高血糖,更担心伤胃。但是,如果餐前30分钟,甚至餐前1小时吃呢?对于那些没有胃病,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也会有损害吗?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有初步研究提示,
对胃肠功能正常,但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来说,餐前吃水果,尤其是猕猴桃,可能是会有好处的。
研究者征集了30名身体健康的华人受试者,并让他们按随机顺序分别吃3种餐食:
对照:
先喝250毫升的白水,30分钟后吃含有6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第一组:
先吃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猕猴桃(大约相当于200克猕猴桃),等30分钟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大米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特意调整到和猕猴桃一样的水平上,都是13%)。
第二组:
先喝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等30分钟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餐前吃的食物,被称为「餐前负荷」。也就是说,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用含25克的猕猴桃和大米粥当餐前负荷。
餐前先吃点东西,可以消除身体对食物的迫切渴求,也可以提前动员与控制血糖有关的胃肠激素和胰岛素,故而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和不吃餐前食物只喝水相比,无论是大米粥还是猕猴桃,只要是作为餐前食物,都起到了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的效果,而猕猴桃的效果比大米粥更好。
在实验中,先吃猕猴桃时,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降低了29.8%,而先喝大米粥降低了12.4%。猕猴桃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的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47)。从血糖峰值来看,先吃猕猴桃的降低效果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换句话说,先吃猕猴桃真的非常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对胰岛素进行测定发现,餐前吃猕猴桃的时候,胰岛素出动的速度最快,而胰岛素浓度曲线峰值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先吃猕猴桃时,身体可以用较少的胰岛素达到更迅速、更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
三种吃法的饥饿素、胰高血糖素和GLP-1变化没有显著差异,饱感分值有所上升,但第二餐的实际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先吃水果或先喝粥,并不会影响食欲,不会让人额外多吃。
很多人可能会说:以前只知道猕猴桃维生素C特别多,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处!
味道酸甜可口,又能补充维生素,还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很多因为要控制血糖而不敢吃水果的人,是不是已经心动了?
其实研究发现猕猴桃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促进肠道运动而预防便秘,减轻腹胀不适感,改善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蛋白质消化,有利预防贫血等。其血糖指数较低,含较多叶酸和钾,适合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甚至有新研究提示,睡前一小时吃猕猴桃还可能有利睡眠。
只是要提醒一下,正因猕猴桃促进肠道运动效果较强,所以容易腹泻的人不要吃。它也含有较强的蛋白酶,胃病患者餐前不宜多吃。此外,猕猴桃也是过敏原,对它有过敏反应者应避免。
最后还是要在强调一下,胃肠功能正常的糖友可以餐前吃水果,,胃肠功能不好的不建议尝试哦!
Nature Medicine刊发论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在猴体获得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2022年2月3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 刊发了一篇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实验进展及研究成果的科研论文:《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Islets Ameliorate Diabetes in Nonhuman Primates》(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改善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控制的研究)。
2022年2月3日Nature Medicine官网的网页截图
该论文的几位作者均来自中国: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邓宏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彭小忠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沈忠阳教授为通讯作者,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普晨创”)CTO杜媛媛博士、研发副总监梁振博士、研发经理王小丰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论文源自于研究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国际首个干细胞来源胰岛在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上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2022年2月3日Nature Medicine官网的网页截图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一型糖尿病患者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但大部分患者即使严格控制饮食和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依旧欠佳,仍不可避免地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胰岛细胞替代治疗(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是目前认为治疗一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够精确稳定地调控血糖的生理变化,无低血糖风险,有效地纠正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减少糖尿病发病中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逆转部分早期并发症。由于人胰腺供体严重不足,全球每年开展的临床胰岛移植病例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供体稀缺已成为限制了胰岛移植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人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功能性细胞的潜能,这使其有望用于包括一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的治疗。
瑞普晨创与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合作开展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上系统地评价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糖尿病治疗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使用临床常用的胰岛移植方案,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输注到糖尿病模型猴体内,受体猴的空腹血糖和平均餐前血糖显著降低。研究团队观察到,接受细胞移植的糖尿病猴的C肽(胰岛素分泌标记物)释放能够响应餐食或葡萄糖刺激。值得指出的是,接受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后,糖尿病受体猴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移植前峰值相比,下降了2%以上。HbA1c是临床常用的指标,用于综合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中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HbA1c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随之显著下降。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一只血糖波动幅度大、控制整体较差的糖尿病模型猴上,移植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后其血糖的控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结果提示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有望用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综上所述,该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上长期系统地追踪观察,初步证明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为国际首个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上系统地评价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可行性的研究,本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证明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表明,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为后续开展干细胞来源的胰岛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作为困扰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慢性病之一,一型糖尿病对患者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影响尤其巨大,因此开发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尤为紧迫和关键。干细胞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时代已经来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技术的不断成熟,糖尿病患者可以完全摆脱严格控制饮食,餐前饭后关注血糖,担忧并发症危及生命的疾病困扰,获得更高质量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以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为突破口的再生医学将为实现健康中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附: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1-01645-7
(资料来源:瑞普晨创官方微信)
网传峨眉山猴子85%患糖尿病?官方:不可能!
连日来,“峨眉山猴子普查,85%的都有糖尿病”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引发不少关注。
该类消息还称,由于游客大量投喂甜食、饮料,使得峨眉山猴子每日摄糖量超标,在近期的一次普查中,85%的都有糖尿病。
12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和峨眉山林业管理所获悉,该传闻不实。
“不可能,峨眉山猴群为野生猴群,大部分是自主觅食,即使有猴子和游客接触时得到投喂,数量也非常少。”峨眉山林业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也没有接到野猴伤病的报告。
大量拼接的视频传播“峨眉山猴群得糖尿病”的消息。
传闻可追溯到2023年
“摄糖量超标而得病”
记者注意到,峨眉山猴群患糖尿病的消息,可追溯至2023年9月,当时一个自媒体账号发布视频,称:峨眉山的猴子最近普查,有85%的猴子得糖尿病,“因为人们的造糖业做得太好了,把可乐给了猴子。”
峨眉山猴群患糖尿病的消息,可追溯至2023年9月。
最近,该视频再次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观看后感到很惊讶,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留言询问:“谁查的?”
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
除该视频外,还有大量拼接的视频,沿用上述信息,拼接峨眉山猴子活动的画面,传播“峨眉山猴群得糖尿病”的消息,并称,猴群得病的原因是游客的投喂,使得猴群每日摄糖量超标。
当地回应:没有所谓的普查
峨眉山野猴主要是自己觅食
12月5日,记者从峨眉山景区管委会获悉,近期景区没有对猴群进行大规模的普查。
“2020年前后,生态猴区建设的时候,做过一次疫源检测,其后都是动态监测,没有所谓的普查。”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猴群得糖尿病一说,他们并不知晓。
峨眉山林业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则明确告诉记者,“85%的猴子得糖尿病”一事是不可能的。
管理所介绍,峨眉山猴群是野生藏酋猴,分布于海拔670-2640米的山区,和游客的接触,仅限于生态猴区等地的部分猴群。这些猴群,在猴管员的管理下,生活在自己的区域,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
“偶尔有游客投喂,但都有工作人员劝阻,所以不可能出现投喂过量的情况。”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管理所保持着对猴群的监测,近期没有野猴患病的报告。
来源: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