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更(糖尿病更招蚊子吗)
糖尿病患者该怎么控制才能让血糖更稳定?
糖尿病是非常严重的慢性疾病,老年人尤其多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多样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得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糖尿病。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下糖尿病那些事儿。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并以慢性高血糖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饮
多食多尿
体重减轻临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现在的临床中很多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很多患者长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是平日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进一步检查确诊,同时也有些病人是因为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而去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升高而确诊。
Q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L;②空腹血糖≥7.0 mmol/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 h血糖≥11.1 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
Q2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则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脑病等,更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导致终身残疾。
Q3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饮食、运动与药物、心理治疗。任何类型的糖尿病,在治疗上,都是饮食和运动占首位。
(一)饮食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饮食治疗不等于“饥饿疗法”。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具体饮食指导:糖尿病病人饮食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一般来说,每天主食量不超过半斤,平均为早上1两半,中午2两,晚餐1两半,每天保证牛奶、鸡蛋的摄入,早餐推荐纯牛奶250ml,鸡蛋1个,每天肉类(如牛肉、鸡肉、鸭肉、鱼虾等,尽量减少温燥的羊肉、狗肉)2-3两,蔬菜可以放宽些,每天半斤至一斤,以绿叶蔬菜为主。
平日可以适量进食水果,但因注意水果进餐的时间,一般以饭前两个小时或者饭后两个小时,与正餐起码隔开两个小时以上,同时注意水果量的控制,每天大约100-150g左右,尽量以低糖份的水果为主,如西红柿(大个的)、黄瓜、人参果、雪莲果、柚子、莲雾、草莓、猕猴桃等。
(二)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同时提高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调节体重,防止并发症的产生,运动后应有舒畅感。
一般Ⅱ型糖尿病早期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就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依照患者身体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最好采用有氧运动,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进行。同时避免运动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发生。经常有低血糖发生的病人,在运动时携带少量食物或者糖,在活动量过大后适量补充少量食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三)药物治疗
在饮食与运动控制下,血糖仍控制不佳者,可酌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包括六大类:1.如以格华止为代表的双胍类;2.以拜糖苹为代表的α糖苷酶抑制剂;3.以格列齐特缓释片为代表的磺脲类;4.格列奈类的药物,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5.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沙格列汀、维格列汀、西格列汀等药物。
胰岛素: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五类。具体的使用哪一种,需要患者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就诊。
(四)血糖监测
1.血糖监测时间:空腹,午餐,晚餐餐前,以及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需要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以及驾车前出现的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
2.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空腹血糖尽量空腹8h以上并及早抽血;餐后2小时必须从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监测餐后血糖必须和平时一样打针吃药。
自行监测血糖时血糖时采血注意事项:
用酒精消毒皮肤
一定要等酒精挥发
不要用力挤压出血
第一滴血可弃去不要
可扎指尖两侧皮肤
不要用力接触测试区
(五)心理治疗
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又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悲观失望、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治疗工作,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心理,对患者表示理解、尊重,引导患者走出误区,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现实,配合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知识,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使患者产生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糖尿病人容易血糖高,更容易低血糖!(糖尿病之 9)
#低血糖##糖尿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很多人怕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很少有人关注低血糖的风险。其实对于糖尿病人,短时间的高血糖(血糖值小于30 mmol/L),一般不会出现特殊不良反应,也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如果出现低血糖,很可能是致命的。
当我在急诊还值班的时候,每周120都会送来几个昏迷的患者,最后发现都是低血糖导致的,大部分都是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糖尿病人不仅要注意控制高血糖,更应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这可能会要糖尿病人的命。糖尿病人每天吃水果,血糖控制更理想(糖尿病之 6)
低血糖症状对于非糖尿病病人而言,低血糖指的是血糖<2.8 mmol/L。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血糖<3.9 mmol/L 就是低血糖。
- 轻度低血糖症状:出虚汗、头晕、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颤抖、心悸、心率加快、紧张、焦虑、软弱无力、面色苍白、饥饿、四肢湿冷、流口水等。
- 严重低血糖症状:食物不清、不太不稳、有幻觉、躁狂、精神症状、肌张力增高性痉挛、昏迷等。
- 降糖药应用不当:糖尿病人过量的使用降糖药物或使用降糖药物不当(例如长效和短效降糖药物重叠使用)
- 饮食不当:服用降糖药物后未及时进食或进食量过少,导致过于饥饿状态,而导致低血糖发生。糖尿病人只吃窝头是不是血糖就不高了?(糖尿病之 8)
- 剧烈运动:糖尿病人剧烈运动后,导致消耗能量过多,且未及时补充能量,也会导致低血糖发生。
- 肝、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导致体内降糖药物停留时间过长,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时间。
- 酒精:糖尿病人长期大量饮酒对于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糖尿病人空腹大量饮酒,酒精作用于肝脏,会抑制肝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使得体内的血糖的自我调节机制失调,进而
尤其是糖尿病人喝酒时,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甚至是意识不清时,一定要区分是醉酒状态还是低血糖症状。当然这是很难区分的,即使是在 医院也是很难区分,如果您手里有血糖仪的话,最好是检测一下血糖仪。当然,糖尿病人最好还是不要喝酒
低血糖属于严重的急症,很快会导致患者昏迷,如果救治不及时,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人控制血糖,不仅要降血糖,更要防止低血糖发生。
想了解如何预防低血糖发生及低血糖急救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魏向阳医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武大研究: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更高
当地时间3月20日,预印平台SSRN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合并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结果。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非糖尿病患者,同时更容易出现多器官障碍、继发性感染,预后较差。
该论文题目为“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VID-19,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 Two-Centre, Ret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论文团队成员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
这项双中心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研究选取的是1月1日至2月25日的79名糖尿病COVID-19患者。研究者为每位糖尿病患者随机选择一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糖尿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结局、临床过程和治疗等。
论文数据显示,在823名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79名(9.6%)是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IQR,56.0-73.3)。糖尿病患者和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5.4%和20.3%。
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患有潜在的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包括ARDS(急性呼吸窘迫)(39.2 vs 20.3%),急性心脏损伤(46.8%vs 22.8%),AKI(急性肾损伤)(17.7% vs 6.3%),继发感染(43.0% vs 21.5%)和休克(35.4 % vs 20.3%)。
研究显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非幸存者年龄更大(74.5 vs 63岁),并且更有可能患有基础疾病。非幸存者报告住院期间随机平均血糖较高(13.5 vs 7.3 mmol / L)。
与糖尿病幸存者相比,包括ARDS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00.0% vs 5.9%),急性心脏损伤(96.4%vs 19.6%),AKI(50.0%vs 0),继发感染(75.0%vs 25.5%)和休克(96.4%vs 2.0%)在非幸存者中发现。
研究者分析认为,糖尿病患者的COVID-19病死率为35.4%,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和预后较差。糖尿病本身与老年,其他潜在合并症以及住院期间血糖控制不佳共同导致糖尿病患者COVID-19的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