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治会导致什么后果(糖尿病不治疗会一直瘦下去吗)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65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医生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

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了,虽然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人民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

由于以我们现在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因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除了按时用药之外,通过日常生活的管理来控制血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有一些糖友对于“控制饮食”的理解有些片面,经常会将“多吃蔬菜”理解为“多吃素食”,反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3种素食需要谨慎食用、尽量少吃,以免血糖升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65岁陈叔因糖尿病并发症不治身亡

陈叔今年65岁,由于经年累月不太健康的饮食习惯,又不愿意跟老伴儿一起去晨练,他在去年的时候因为多次被测出空腹血糖达到了8mmol/L以上,被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给陈叔开了降糖药,又叮嘱他要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开始,陈叔严格遵循医嘱,每天按时服药,不仅多吃菜、少吃饭,还每天都跟老伴儿一起去锻炼身体,很快,陈叔的血糖就回到了正常范围。

这令陈叔非常高兴,但也让他放松了警惕,他觉得现在他的血糖已经比较正常了,于是也不定期监测血糖了,降糖药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觉得不舒服了才吃一次,更糟糕的是,陈叔在饮食上也不太注意了。

因为陈叔过去就非常爱吃番薯、土豆等食物,但为了控制血糖,陈叔刻意减少了吃番薯的次数和数量,改为吃蔬菜。血糖控制好之后,陈叔又恢复了自己“爱好”,每天都要吃番薯、土豆等食物,还觉得“反正自己吃的也是素菜,应该对血糖没有什么影响”。

可从大概半个月前开始,陈叔就经常感到口渴、乏力,一开始他觉得这是他得了糖尿病原因,就没有太多在意,只是又吃了一次降糖药。

但这几天,陈叔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而且明明天气渐暖了,他却经常觉得四肢冰冷,还变得十分嗜睡。

晚上睡前,陈叔就跟自己老伴儿说了发生的异常情况,老伴儿一听就劝他第二天早上赶紧去医院看一看,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陈叔就因为昏迷被紧急送入了医院。

经过急诊检查,医生发现陈叔的血糖高达32mmol/L,而血浆的渗透压则高达360mOsm/L,诊断为高血糖高渗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遗憾的是,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仍然没能挽回陈叔的生命。陈叔的老伴儿和儿子听到这个噩耗是悲痛万分,他们没想到陈叔的血糖已经高到了会夺走他生命的地步。

血糖多高时容易出现并发症?

医生对陈叔的家属解释道,高血糖高渗状态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着较高的致死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但这种病在发生之初实际上非常隐匿,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发病较急。

实际上,从陈叔最初觉得口渴、乏力时,他可能就已经发病,但当时陈叔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到医院就诊、检查血糖等情况,延误了病情,最终导致陈叔因此身亡。

而陈叔发生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原因,就是他以为自己的血糖控制好了,就可以“放松警惕”,不仅不按时吃药,还常吃番薯、土豆等升糖快的食物,令血糖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人体处于脱水状态。

一般而言,如果人体的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到超过16.7mmol/L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除了高血糖高渗状态外,还可能会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致死率已经大幅下降,但是在延误治疗等情况下仍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同样会导致机体脱水甚至是出现休克,而且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身体为了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会开始排出钾,导致患者血钾降低。而血钾降低可能会影响心脏节律,甚至是导致心跳骤停。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会导致急性并发症之外,还可能会导致一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单就血糖水平而言,只要患者的血糖超过正常范围,那么患者的身体其实就已经开始受到高血糖的损害,血糖水平越高、血糖波动越大,损害就越严重。

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不过,这些慢性并发症不像急性并发症那样,会一下子就夺取患者的生命。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的好坏,患者可能要在患糖尿病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出现慢性并发症,因而,患者只要遵循医嘱、好好控制血糖,并定期检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是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到来。

医生提醒,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经常超过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超过11.1mmol/L就需要引起注意,因为哪怕血糖超标不多,也可能会因为日积月累的高血糖状态而引起并发症。

此外,评估自己是否会产生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仅仅要看血糖的情况,还应该参考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

糖化血红蛋白是用以评估患者过去一段时间血糖波动情况的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超过8.1%,通常医生就会认为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波动较大,那么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因而,医生提醒,如果患者要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一定要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监测。

而为了让自己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患者应当注意日常饮食管理,不能“想当然”地曲解“医嘱”。

少吃这3种素食,更利于控制血糖

医生表示,通常医生都会提醒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等升糖比较慢的食物,而对于精制米面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则要格外注意控制。但实际上,有许多患者就像陈叔一样,经常会片面地理解医嘱,简单地将“蔬菜”与“素菜”画等号,还觉得自己多吃“素菜”一定不会影响血糖。

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少吃3种素食,对于控制血糖有更大的帮助。

第1种素食就是陈叔特别爱吃的红薯、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包括莲藕、山药等素食都属于这一类食物。

这类食物虽然说是“素菜”,不过它们富含淀粉,糖尿病患者多吃这类食物的效果和多吃米饭是“差不多”的,因为淀粉在进入人体内很快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吸收率还很高,升糖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糖尿病患者大量进食淀粉类食物,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快、波动大,而且淀粉类食物还有较高的热量,多吃此类食物可能会导致患者摄入总热量超标,可能会引起肥胖等问题。

第2种素食就是腌菜类食物,咸菜等就属于此列。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比较喜欢吃腌菜,一方面他们觉得腌菜口味较重、比较下饭,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腌菜便宜而且可以存放较长时间。

但问题是,腌菜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很多的盐分,多吃腌菜会让人体摄入的食盐超标,会引起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食盐,还可能会令血管痉挛或是令血液变得更加粘稠。简单而言,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将会互相影响,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另外,腌菜中也可能会含有细菌或杂质,对于抵抗力较弱的糖尿病人而言,可能会造成患者受到细菌感染。而糖尿病患者受到感染后,相对更加难以治疗,因此,患者还是应当从饮食入手,少吃腌菜类食物,避免“病从口入”。

第3种素食就是花生、松子等坚果类食物。

许多人都认为每天吃坚果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就坚持每天都会吃一点坚果类的食品。

少吃一点坚果类的食品当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大家都知道,这类食品经常是“吃了就停不下来”,不知不觉就吃得太多。由于坚果通常富含脂肪,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太多坚果类食品,就可能会因为摄入的脂肪太多而造成肥胖,并令胰岛素抵抗加重,导致血糖升高。

因而,糖尿病患者多吃这3种素食不仅对控制血糖无益,还会加重糖尿病的情况,甚至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医生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坚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多吃蔬菜而非“素菜”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听了医生的解释之后,陈叔的家属都后悔不迭,他们也只以为多吃素菜有利于健康,没想到番薯、土豆等素菜反而是“升糖”的元凶,最终还“害死”了陈叔,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

一名患者长达十年的糖尿病“不治自愈”,原来是因为垂体出了问题

导读: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精密联系的机器,也许某些部件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好转,却并非一定是件好事,更多的需要全面综合的检查,否则将“坏事”当成“好事”,延误了治疗就麻烦了-----童医生

糖尿病是我国老百姓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俗称“消渴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导致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比较痛苦和麻烦,因为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该病是无法做到完全根治,所以人们就认为这就意味着一旦得了糖尿病就必须严格的服药来控制血糖了。

血糖高的人不能多吃的食物

其实不是的,因为大多数人的血糖是可以通过单纯依靠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就可以保证在正常范围的,但是这个说着容易但做起来很难,所以大多数的人想血糖正常只能吃降糖药或者是注射胰岛素。

某中学的张老师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不过张老师的自律能力不错,在患糖尿病的十几年中,无论是饮食还是运动都能够严格的按照医生的要求来,所以血糖一直控制的不错。

大家都佩服张老师的毅力,但张老师却内心有苦不能说,真的是有什么,千万别有病,尤其是被称为“穷”病的糖尿病------是什么好吃的也不能吃啊。

于是乎,对于张老师来说,如果能够治愈糖尿病,那真是做梦都想的愿望。

还别说,在前几日,张老师的这个愿望似乎突然实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张老师发现自己的测的血糖总是偏低,还有心慌、出汗、饥饿感的感觉,自己上网一查认为这个症状和低血糖很像。

于是就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降糖药吃多了,所以就将降糖药给停了,还别说,药停了,这个不适的症状也消失了,张老师开始那是一个高兴啊。

可是这种“舒适”的状态没持续几天,张老师就发现自己似乎没精神了,不仅不爱说话了,就连饭都不爱吃了,她的爱人感觉自己的妻子好像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的一点都像过去那个爱说话的人。

更奇怪的是,张老师感觉自己好像很怕冷了,明明是初夏了还是觉得冷,甚至要穿隆冬的棉衣也不暖和,这个脸也有些浮肿。

张老师的丈夫认为这里面有问题,于是连忙带张老师去医院进行检测,结果果然查出了问题,在张老师的脑垂体里面有一个梗塞灶,导致张老师体内的激素水平全面下降,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Houssay综合征”。

垂体

所谓的“Houssay综合征”,又称“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就是指糖尿病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所导致的一种代谢异常综合征。

换句话说,张老师的这种情况可以算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

我们都清楚糖尿病本身并不厉害,厉害甚至是要命的就是这些并发症。

就像张老师这样的,由于长期的血糖高,导致垂体及周围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出现垂体梗死,进而引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导致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分泌不足,最终使张老师表现为“血糖正常”的假象。

既然确定了疾病,知道了其原因和原理,于是主治医师对张老师进行了有效治疗,通过给予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2~3周后张老师的畏寒、纳差、嗜睡、浮肿等症状明显改善。

当然了,与之对应的是,张老师的血糖也恢复到过去的水平,又不得不开始进行控糖的治疗,但总体上要比三个周前的状态好太多了。

糖尿病及并发症

最后,童医生想说的是,如果患糖尿病多年,血糖突然正常或者变低,未必是好事,有可能是体内的激素分泌出现了问题,就像“Houssay综合征”这种,诊断确诊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未必清楚。

总之,无论是什么情况,一旦身体的状态和以往的情况出现比较大的改变,并且持续超过一个周没有好转的,千万不要拖,一定要抓紧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没症状就不治疗?过三五年你的麻烦就大了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华
实习生 徐颖 通讯员 伍晓丹

“得了糖尿病,一部分患者讳疾忌医,觉得没症状,不是个大事,不去就医治疗。而另一部分患者则试图通过食疗的方式去降血糖,而不进行正规的治疗。”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宏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糖尿病治疗上,我们很多患者不太重视,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将在未来3-5年后逐渐显现出来。

义诊现场为大众测血糖

明知患了糖尿病,却只有三成患者治疗

任何时间的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是一个糖尿病大国,数据显示,4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达5.9%,意味着100位40岁以下的人群里就有6个糖尿病患者。

生活作息不规律,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的睡眠、熬夜、抽烟、喝酒……都是引发糖尿病的高风险性因素。

但是据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病人目前的知晓率只有36.5%,这意味着知道自己是糖尿病的人在整个糖尿病人群中仅仅占三分之一。

而另一个让人感到揪心的数据是,在诊断的糖尿病人里,很多人知而不治,只有约32%的病人接受治疗。

殊不知,糖尿病患者持续的高血糖,损伤全身血管,肾脏、心脏、眼底、糖尿病足……

患病3年以上,46%的人出现并发症;患病5年以上的话,并发症概率达到61%。

陈宏主任医师(右一)指出糖尿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一人患病全家警惕,糖尿病预防是关键

今年糖尿病的主题是“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一人患病,全家都需警惕。陈宏主任医师强调,对于糖尿病的防控,预防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体重,并经常测血糖。

如果家族里有人发生了糖尿病,家庭其他成员该如何避免自己也患上糖尿病呢?

专家强调,应该加强预防,因为糖尿病受遗传因素影响,加上一个家族的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十分相似,所以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陈宏主任医师还建议,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经常测血糖。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超重与肥胖;

2、高血压;

3、血脂异常;

4、糖尿病家族史;

5、妊娠糖尿病史;

6、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7、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很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

既然得了糖尿病,就不要怕麻烦

得了糖尿病,自然要规律监测血糖,但是有很多患者嫌麻烦,只测空腹血糖,而不测餐后血糖。

陈宏主任医师表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病人一定不能怕麻烦。

事实上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样非常重要,对血糖的控制是一个完整地控制,不但要控制空腹血糖,还要控制餐后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不要怕麻烦

另外,不少糖尿病患者觉得反反复复到医院复诊很繁琐。

陈宏主任医师认为,复诊能够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病情进展情况,从而给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能帮助病人缓解病情。所以,得了病真的不能嫌麻烦。

午餐前老是低血糖,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

临床上经常发现一些人群,正常进食早餐,但是在午餐前就开始有强烈饥饿感,甚至出现心烦、头晕等低血糖的现象,这或是糖尿病早期的表现。

陈宏主任医师解释,低血糖不可大意,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延迟的问题。正常人一般进餐以后半个小时血糖和胰岛素就开始达到高峰,然后慢慢到了两三个小时后,就恢复到正常了。

而对于糖尿病人而言,可能餐后半个小时血糖达到高峰,而胰岛素分泌延迟,可能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达到高峰。体内的食物已经消耗殆尽,胰岛素却还处在高峰,于是出现低血糖反应。

所以,专家提醒,午餐前老是出现低血糖的反应,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这一类人也需要引起重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

实习生 | 詹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