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糖尿病(提防糖尿病饮食指导)
- 1、得了糖尿病,米、粥、面等主食选哪种?糖尿病饮食,2忌不能忘
- 2、帮“糖友”问:“为什么要提防危险的低血糖?怎么做才能远离它?”|联合国糖尿病日
- 3、帮“糖友”问:“为什么要提防危险的低血糖?怎么做才能远离它?”
得了糖尿病,米、粥、面等主食选哪种?糖尿病饮食,2忌不能忘
我国属于糖尿病大国,根据第11届国际糖尿病预防学术研讨会上的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9200万,马上就要来到一个亿。相对应的,医院里确诊糖尿病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而这些糖尿病患者,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医生,我主食怎么吃?”“医生,我可不可以吃米饭?”主食是人一天中最主要的能量占比,因此糖尿病患者对于主食的选择上也多有犹豫。最常见的3种主食,米、粥、面,到底哪种才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得了糖尿病,米、粥、面,主食到底选择哪一种才健康?
想要知道哪一种更适合糖尿病人,不妨来看一下三者的区别:
首先是米饭:根据统计,100g米饭的热量,大约在350卡左右,一碗普通的大米饭,升糖指数在83.2左右,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如果米饭吃多了,对血糖的提升相对较为明显。
其次是面条:和米饭类似,面条的升糖指数也有81,虽然相对比较低,但也只是和米饭所对比的,依旧属于碳水较高的食物。
最后是米粥:粥的升糖指数比比米饭和面条都要高,即便是最普通的梗米粥,也有大约102的升糖指数。
为什么粥的升糖指数那么高?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淀粉的“糊化反应”,在煮粥的过程中,米粒中的淀粉因为承受不了高温会产生糊化,即形成变性的成分。相较于原来的淀粉,糊化淀粉的吸收效率更高,碳水的补充程度也更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喝粥对于血糖的提高程度也会更加明显。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以米饭和面条当做主食,能够补充一天所需的碳水,米粥因为升糖指数过高,则不建议糖尿病患者作为长期主食食用。但具体饮食计划应根据医生的安排来决定。
糖友在吃主食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的健康建议:
①适当增加粗粮摄入
相比于常规的米面,例如小米,糙米,荞麦等粗粮,有着更低的升糖指数,但却可以给予你更强的饱腹感。相当于可以让你吃饱,但却又能大大减少碳水的摄入。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然是非常适合的,所以在日常主食中,“粗细搭配”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原则,通常情况下,每天主食三分之一的程度用粗粮来代替,通过饮食来对血糖进行规制和管控。
②主食分多次食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饮食习惯自然不太适用。因为身体对于血糖的吸收效率低,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碳水,血糖很容易处于失控状态。
所以,想要给胰腺“减负”,主食分多次食用是不错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少食多餐”,通过减少每次的碳水摄入量,增加饮食的次数,来达到避免碳水冗余,维持营养供应的目的:
比方说,正常人可能一天三顿,每顿吃一碗米饭。而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一天吃4顿或者5顿,但每顿只吃三分之一碗饭,通过减少单次的碳水摄入,来起到控制血糖,稳定病情的效果。
总之,糖友想要控制血糖,主食的摄入选择和方式尤为重要,以上建议不妨参考。但主食并非是膳食的全部,糖尿病膳食还存在其他的禁忌,需要了解。
糖尿病人饮食,这“2忌”容易被忽略,不能忘
分别是忌“果汁”和忌“高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果汁应该是健康且营养的,其实不然,随着榨汁机的运转,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全部被破坏,虽然外表看似是果汁,但其内部的营养结构,和“糖水”差不了多少。糖尿病人常喝果汁,意味着高果糖的摄入,对于血糖控制自然也会产生威胁,切勿随意饮用。想要补充维生素,直接吃水果是更健康且更有效率的做法。
至于脂肪,糖友大多会对碳水摄入比较提防,但其实脂肪的摄入也需要控制。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的一种,心血管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很高,而高脂肪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导致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增大。
不仅如此,长期高脂肪摄入,肥胖的情况难以避免,肥胖导致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也会变得更加困难。例如肥肉,猪油等高脂肪食物,同样不太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
糖尿病饮食不能马虎,只有注重细节,认真规划,才能对血糖控制,身体健康的调整有所帮助,治疗糖尿病贵在坚持,不放弃,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资料:
[1]朱婧. 糖尿病患者主食应该怎么吃?[J]. 中国老年, 2011(22):1.
[2]谭敦民. 糖尿病患者主食该以燕麦,荞麦为主吗?——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艳晖副主任医师[J]. 健康生活, 2016(10):2.
帮“糖友”问:“为什么要提防危险的低血糖?怎么做才能远离它?”|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会发生低血糖。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低血糖,出门会有意外发生。那么,低血糖有哪些症状和表现?应该如何预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管住嘴”与“迈开腿”两大法宝,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另一个在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低血糖。有些病程较短的患者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低血糖,而另一些出现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则对低血糖过度担忧,害怕低血糖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以至于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低血糖的症状是什么
低血糖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的状态——对于普通人,即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为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3.9mmol/L即为低血糖。
当出现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症状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除了上面这些典型的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没有重视上述预警信号,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出现行走困难、视物不清、意识模糊、行为怪异、抽搐甚至昏迷等。也有一些患者在低血糖早期,或不严重的情况下没有症状。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平时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和经常大量饮酒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低血糖不仅会增加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跌倒及骨折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对低血糖的恐惧反过来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更好地预防它的发生。
导致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饮食习惯变化。由于食欲不佳进食较少,或被其他事情耽误而没来得及进餐等原因,会使进食量减少、进餐时间延后,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第二,运动规律变化。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增加活动量,使能量消耗增加,会导致低血糖。
第三,过量饮酒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的低血糖的诱因。
第四,不恰当使用降糖药物也会导致低血糖。其中,胰岛素的不当使用最为常见。胰岛素的种类繁多——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不同胰岛素注射时间不同、搭配方式不同、疗效不同,糖尿病患者如果自行变更胰岛素的种类,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患者想更换胰岛素,一定要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此外,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和列奈类药物会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它们的不恰当应用也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而且,相比于其他原因,它们所致的低血糖更难纠正,持续的时间更长,尤其是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更需要引起重视,不要擅自增加新的降糖药物。
出现低血糖如何应对
1.如果在家中或者医院,建议立即测量指尖血糖,明确是否是低血糖,以及低血糖的程度如何。如果血糖≤3.9mmol/L,立即“吃15~20”糖(吃15~20克葡萄糖或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然后“等15”(等15分钟再次监测血糖),如血糖值还没达到正常:再吃15~20克糖类食品,然后等15分钟再监测血糖;如血糖>3.9mmol/L,但距离下次进餐时间超过1小时,可以吃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
2.如果正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例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时出现低血糖,需用葡萄糖或蜂蜜纠正,不宜采用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的方法,因为此时用这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3.如果患者在进食升糖食品后仍无法纠正低血糖,或者出现意识模糊等更严重的症状,建议立即呼叫救护车,尽快就医。切记低血糖时不要自己驾车去医院。
4.低血糖反应消失后,如果在午夜或离下一餐1小时以上,可以加餐一次,但应避免摄入过多热量使血糖升得过高。
5.在记录本上写明低血糖发生的日期、时间,低血糖反应情况及血糖值。
6.原因不明、频发低血糖时,需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低血糖有时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很难避免的插曲,在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需要更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掌握整体的血糖情况。如果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低血糖,则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目前的降糖药物,使血糖平稳。
预防低血糖应该怎么做
1.了解低血糖症状,并在低血糖发生时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出现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极度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那便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若条件允许,立即测量指尖血糖,明确是否是低血糖。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与之接近,或者没有条件测量血糖,应立即进食快速升血糖的食品。若症状较重,意识模糊,应立即拨打“120”,尽快就医。
2.合理的饮食及运动计划会有助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每天在用药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保持相似的进食量及运动量,避免产生较大的变化。鼓励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但应循序渐进、做好准备。比如,监测运动前后的血糖,根据血糖高低调整降糖药物,并随身携带糖块。
3.患者自我日常血糖监测也非常重要。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与之接近,即使没有低血糖的症状,也要认定为低血糖,应及时到门诊复诊,调整降糖方案。如果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需更加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找出低血糖的潜在原因,及时调整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4.确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而导致低血糖。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要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确定自己的控制目标。
5.合理而稳定的降糖方案是避免低血糖的重要一环。在血糖未达标的情况下,建议至少每月去医院复诊,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达标后不要放松警惕,要维持稳定的药物治疗,在家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到门诊随诊。
糖尿病虽多发,但并不可怕。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进行糖尿病的健康管理,了解、重视并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一样可以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来源:健康中国)
帮“糖友”问:“为什么要提防危险的低血糖?怎么做才能远离它?”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会发生低血糖。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低血糖,出门会有意外发生。那么,低血糖有哪些症状和表现?应该如何预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管住嘴”与“迈开腿”两大法宝,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另一个在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低血糖。有些病程较短的患者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低血糖,而另一些出现过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则对低血糖过度担忧,害怕低血糖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以至于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低血糖的症状是什么
低血糖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的状态——对于普通人,即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为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3.9mmol/L即为低血糖。
当出现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症状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除了上面这些典型的症状,还有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没有重视上述预警信号,低血糖的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出现行走困难、视物不清、意识模糊、行为怪异、抽搐甚至昏迷等。也有一些患者在低血糖早期,或不严重的情况下没有症状。这种无症状低血糖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平时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和经常大量饮酒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低血糖不仅会增加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跌倒及骨折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对低血糖的恐惧反过来也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更好地预防它的发生。
导致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饮食习惯变化。由于食欲不佳进食较少,或被其他事情耽误而没来得及进餐等原因,会使进食量减少、进餐时间延后,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第二,运动规律变化。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增加活动量,使能量消耗增加,会导致低血糖。
第三,过量饮酒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的低血糖的诱因。
第四,不恰当使用降糖药物也会导致低血糖。其中,胰岛素的不当使用最为常见。胰岛素的种类繁多——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不同胰岛素注射时间不同、搭配方式不同、疗效不同,糖尿病患者如果自行变更胰岛素的种类,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患者想更换胰岛素,一定要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此外,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和列奈类药物会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它们的不恰当应用也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而且,相比于其他原因,它们所致的低血糖更难纠正,持续的时间更长,尤其是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更需要引起重视,不要擅自增加新的降糖药物。
出现低血糖如何应对
1.如果在家中或者医院,建议立即测量指尖血糖,明确是否是低血糖,以及低血糖的程度如何。如果血糖≤3.9mmol/L,立即“吃15~20”糖(吃15~20克葡萄糖或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然后“等15”(等15分钟再次监测血糖),如血糖值还没达到正常:再吃15~20克糖类食品,然后等15分钟再监测血糖;如血糖>3.9mmol/L,但距离下次进餐时间超过1小时,可以吃含淀粉或蛋白质的食物。
2.如果正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例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时出现低血糖,需用葡萄糖或蜂蜜纠正,不宜采用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的方法,因为此时用这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3.如果患者在进食升糖食品后仍无法纠正低血糖,或者出现意识模糊等更严重的症状,建议立即呼叫救护车,尽快就医。切记低血糖时不要自己驾车去医院。
4.低血糖反应消失后,如果在午夜或离下一餐1小时以上,可以加餐一次,但应避免摄入过多热量使血糖升得过高。
5.在记录本上写明低血糖发生的日期、时间,低血糖反应情况及血糖值。
6.原因不明、频发低血糖时,需及时就医,以便查明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低血糖有时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很难避免的插曲,在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但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需要更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掌握整体的血糖情况。如果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低血糖,则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目前的降糖药物,使血糖平稳。
预防低血糖应该怎么做
1.了解低血糖症状,并在低血糖发生时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果出现出汗、颤抖、感觉饥饿及焦虑、极度乏力、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那便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若条件允许,立即测量指尖血糖,明确是否是低血糖。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与之接近,或者没有条件测量血糖,应立即进食快速升血糖的食品。若症状较重,意识模糊,应立即拨打“120”,尽快就医。
2.合理的饮食及运动计划会有助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每天在用药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保持相似的进食量及运动量,避免产生较大的变化。鼓励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但应循序渐进、做好准备。比如,监测运动前后的血糖,根据血糖高低调整降糖药物,并随身携带糖块。
3.患者自我日常血糖监测也非常重要。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与之接近,即使没有低血糖的症状,也要认定为低血糖,应及时到门诊复诊,调整降糖方案。如果近期经常发生低血糖,需更加频繁地测量指尖血糖,找出低血糖的潜在原因,及时调整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4.确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而导致低血糖。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要咨询内分泌专科医生,确定自己的控制目标。
5.合理而稳定的降糖方案是避免低血糖的重要一环。在血糖未达标的情况下,建议至少每月去医院复诊,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达标后不要放松警惕,要维持稳定的药物治疗,在家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到门诊随诊。
糖尿病虽多发,但并不可怕。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进行糖尿病的健康管理,了解、重视并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一样可以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作者|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聪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