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TAR(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林药师在线解药 0
文章目录:

血糖控制新指标——TIR,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道

相信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平时要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对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名词和相应的指标都很熟悉。但你又知不知道,还有一个血糖控制指标叫做TIR。

什么是TIR?

TIR是血糖控制的一个新指标,即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也叫做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是指在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3.9-10.0mmo/L)的时间(用min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可由CGM数据或SMBG数据(至少每日7次血糖监测)计算。

对于TIR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而言,强调的是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意思就是在24h小时内,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地将血糖达标时间延长。

图源网络,侵删

TIR的控制目标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监测TIR呢?

因为有多项研究发现,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志物,以及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此外,一项研究显示,TIR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有人认为,TIR有望称为评价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而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已经将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而TIR的目标血糖值(3.9-10.0mmo/L),比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范围(3.9-7.8 mmo/L)更广。

其实TIR的目标下限3.9 mmo/L反映了低血糖定义的上限,也就是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开始释放的阈值。所以虽然TIR目标阈值比正常血糖阈值的上下限更为扩大,但这样会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上面也提到了,TIR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

有研究证明,TIR有助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例如,TI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所有阶段均呈负相关,意思是,TIR越大,那么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就越小。

另外,TI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也呈负相关。这项研究是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发现,TIR>70%的患者中,DPN的患病率约为43%;。TIR<70%的患者中,DPN的患病率约为74%。

有学者表示,虽然上述的研究显示了TIR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但仍血压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明,毕竟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够充分。

而且用于监测TIR的设备价格较高,且患者的接受程度和依从性普遍较低,因此这也给在临床上广泛应用TIR作为血糖控制指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虽然如此,TIR亦被证实可以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所以有人认为,TIR的结果可能与患者真正的血糖水平有更强的相关性,甚至影响最后的血糖结果。因此,监测TIR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就是该怎么控制血糖在目标范围内呢?除了用药,就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限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宜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例如,要均衡地摄取谷类、肉类、蔬果类食物,每天的热量分配应符合: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30%。少吃糖果、蛋糕和油炸食物。

另外,要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运动有助减重或控制体重,对于血糖的控制也是有利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餐后1-1.5小时进行运动,有助降低餐后血糖。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再者,一定要戒烟限酒,毕竟香烟和酒精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且可能会诱发其他的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更重要的还是要规范用药。如果是口服降糖药,则应按时按量服药;如果是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除了正确用药外,还应注意预防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做好监测血糖的工作,如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就要及时适当补充糖分。严重者应就医。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无法治愈的疾病,而且有比较多的注意事项,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或心理,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相关的护理人员或家属要注意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患者自身亦要树立控制病情的信心,无论是用药、护理、还是日常的监测工作都应做到位,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陆菊明.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从指南角度看血糖达标[J]. 药品评价,2021,18(9):513-516.

[3]王艳,张惠莉. 糖尿病患者TIR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J]. 临床荟萃,2021,36(5):471-475.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目标

指标 TIR TBR TAR CV

血糖范围(mmol/L) 3.9~10.0 <3.9 >13.9 —

控制目标(占全天时间的百分比) >50% <1% <10% ≤36%

控制目标(每天持续时间) >12 h <15 min <144 min —

注:TIR为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BR为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为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CV为血糖变异系数

;—为不适用

老年糖尿病如何管理?专家给您最权威解读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重点人群。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30.2%,远高于全球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19.3%。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发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大。老年糖尿病在血糖管理手段和目标制定、药物选择原则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也有别于一般的糖尿病人群。

2021年11月12日,在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宋光耀教授在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第七期课上,以《老年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策略与用药选择》为主题,就老年糖尿病的特点、评估、治疗原则、用药选择及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详细解读。

老年糖尿病应综合评估分级,个体化管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很大,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复杂的基础疾病。”宋光耀教授介绍,老年糖尿病具有以下几点特殊性:(1)低血糖风险高,感知低血糖能力差;(2)认知功能差,自我管理能力差;(3)营养不良风险高,更易伴有衰弱(如肌少症等);(4)心血管、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和高血脂、高血压等伴发症多;(5)餐后血糖升高;(6)普遍存在多重用药,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这个特殊的人群,在治疗前一定要依托多学科团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宋光耀教授指出,根据评估结果,把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分级,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管理策略,可提升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在最新公布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中,将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良好”“中等”“差”三个等级。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指出,应根据老年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与患者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两项指标,制定糖化血红蛋白、空腹或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的目标值。宋教授特别强调,针对健康状态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自身情况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每天都有波动,宋光耀教授介绍,一些反应血糖波动的指标如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TI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与血糖变异系数(CV)等均可作为血糖控制的补充指标。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宋光耀教授介绍,首先,要进行综合评估;第二,坚持“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第三,关注起点,平衡靶点;第四,重视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如何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很高,临床上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宋光耀教授介绍,药物治疗的总则为:(1)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2)选择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降低多重用药风险;(3)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过度治疗;(4)关注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并发症及伴发病等因素。

宋光耀教授指出,对于健康状态为“良好”和“中等”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照图1的推荐路径选择生活方式联合非胰岛素单药治疗,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可联合不同机制的非胰岛素药物进行治疗。经过规范的老年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仍未达标的患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参照图2。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版)》首次提出了“去强化”治疗理念,即对于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简化胰岛素方案以减少低血糖风险。宋教授指出,老年糖尿病出现的严重高血糖状态,可采用短期胰岛素治疗,高糖状态解除时需再次评估并优化治疗策略,参照图3。

对于健康状态为“差”的老年2型糖尿病,宋教授介绍,应基于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药物治疗反应、低血糖风险等,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并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而年龄、吸烟、肥胖和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主动筛查ASCVD及其危险因素极为重要。老年糖尿病患者ASCVD危险因素的管理目标,详见下表。

从防到治,2型糖尿病的全程干预

中医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优势?宋光耀教授介绍,第一,中医药强调系统论、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第二,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作用,可缓解症状;第三,长期用药副作用少;第四,中老年人更信任中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也写入了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从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与中医药”到2020年版指南中“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章节名称的改变显示出了对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作用的肯定。宋教授指出,中医药在糖尿病一、二、三级预防中均具有明确疗效。

在干预糖尿病前期方面,宋光耀教授介绍,杨叔禹教授牵头开展的津力达颗粒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能够显著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逆转为正常血糖的转化率,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另一项津力达颗粒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也显示,津力达颗粒可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升高β细胞功能指数。

宋教授谈到,津力达颗粒在干预2型糖尿病方面疗效显著。其中,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共纳入192例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可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92%,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降低空腹和餐后2h血糖,改善症状,减轻体重。该研究的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津力达颗粒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更为显著。

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宋光耀教授介绍,一项津力达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用津力达颗粒可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降低肾损伤,保护大血管。另一项,津力达颗粒对老年冠心病伴糖耐量减低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显示,基础治疗加用津力达颗粒可显著减少伴糖耐量减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宋教授介绍,基础研究显示,津力达颗粒可以作用于胰岛α细胞、胰岛β细胞,以及肝脏、肾脏、骨骼肌和脂肪细胞等等,它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多途径、多靶点,效果也是多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津力达颗粒可以全程干预2型糖尿病。

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比率急剧上升。老年糖尿病人群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重视我国老年糖尿病防治,尽早识别与治疗,对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中国,赋能县域”项目作为行业内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和县域及城市社区全科医生诊疗水平的全国性公益项目,致力于对医务专业人员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本期《老年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策略与用药选择》课程吸引了全国近万名医生齐聚线上。项目负责人表示,“赋能县域”第一阶段课程主要聚焦在基层患病人数较多的慢病领域,期待贴近基层的培训内容可为广大基层人才提供更多帮助,也欢迎广大听众在线互动交流,群力群策,为健康中国发展助力加油。

来源: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