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起(糖尿病发起晚餐吃啥子好,又很饿)
糖尿病逆转不是梦!内分泌专家发起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图/受访者提供
今日下午,由广东省内分泌专家共同发起2型糖尿病强化逆糖管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了!该联盟成立后将在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代谢与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和运行,并将开展一系列具体工作来规范糖尿病逆转实施路径和标准,促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联盟成立
强化治疗可助力2型糖尿病逆转据介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2%,其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超过90%,整体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达标率尚不足50%。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如未进行强化血糖控制,即使后续血糖改善,5—10年后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仍将提高。近年来大量证据显示,经过早期积极的干预,相当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存在可逆性。
目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IIT)、生活方式减重和代谢手术是2型糖尿病逆转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联盟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介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被系统引入2型糖尿病管理已将近20年,2013年开始被我国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作为显著高血糖的规范干预手段之一。糖尿病“逆转”,本质上是患者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恢复,表现出来的就是缓解状态,也就是在降糖治疗强度下调后,仍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维持血糖良好控制的状态。
▲李延兵教授
糖尿病逆转的重要意义在于早期逆转病情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高血糖暴露时间,进而减少与之相关的远期慢性并发症风险。对于新诊断或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治疗可望让患者脱离口服降糖药等治疗措施,即获得无药缓解。“逆转治疗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既然这么高的血糖都能降下来、控制好,以后血糖再升高也不怕降不下来。”李延兵教授在联盟成立仪式上介绍。
▲首批联盟单位授牌(部分)
联盟将制定广东省糖尿病逆糖管理专家共识虽然现在很多医院都已开展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指导性的指南,各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获益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据介绍,该联盟成员将由具备一定相关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学术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成。首批单位联盟成员以广东省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以为,其中包括广州的36家医疗机构。
联盟的工作将包括:开展制定并发布广东省糖尿病逆糖管理专家共识及具体操作规范;组织糖尿病逆糖管理相关技术培训;专科糖尿病逆转管理门诊规范化管理与运营监督指导;为合格的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等逆糖管理相关机构授牌,并对授牌单位进行不定期监督和抽查;组织国际、国内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学术交流及合作;联合联盟会员单位开展临床科研、慢病管理数字化技术升级;持续开展糖尿病早筛早诊早治早逆转的健康教育科普活动;探索广东联盟与商业保险、慈善机构合作模式。
据介绍,联盟还将在2023-2025年间,开展糖尿病逆转数字化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临床研究;完成最大规模糖尿病逆转的真实世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将完成大湾区500万糖尿病患者的早筛早诊早治,实现50万糖尿病患者的早期逆转。
了解更多
联合国糖尿病日 | 前期干预治疗,拒做有“糖” 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和三高一样,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而较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数量更为庞大。糖尿病患病率从 1980 年的 0.67%飙升至2013年的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从2002年1.6%飙升至2013年的35.7%。
为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WDD),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自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标志是一个蓝环,是糖尿病的世界性的象征。
而随着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的增长,糖尿病前期干预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那么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代谢异常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糖尿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但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其并发症占肾衰疾病30%,心血管疾病60%,占截肢患者的60%,占失明患者的40%-50%。糖尿病患者中60%的人群中,至少存在一种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受损) 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不干预,约5%-10%人群将发展为糖尿病,且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可以发生,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微血管病变出现早,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可出现轻微的肾、视网膜和神经等微血管病变。肿瘤风险增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合作分析(DECODE)研究的后续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前期人群癌症死亡增加13%,女性则增加11%。
而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降低其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警示征象
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其他如:疲劳,缺乏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等也需要注意。
糖尿病前期筛查
- 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
- HbA1c(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 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 等
1.生活方式干预
- 医学营养治疗
维持健康体重:超重肥胖者减低体重,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kg/㎡,或体重至少减少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BMI计算方式: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 合理的饮食计划:
制定饮食计划供给营养均衡的膳食,满足患者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烹饪时尽量采用植物油,保证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建议饮酒,控制盐量摄入。
2.运动干预
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医疗体操、 健身操、 太极拳、羽毛球等,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运动 20~60分钟或不少于30分钟。
但需注意结合个体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适时调整运动计划,肥胖的糖尿病前期个体需加强运动。
3.药物干预
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或高血糖进展和(或)无法严格遵守生活方式者,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
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但用药需遵医嘱。
近10年有很多证据表明,中医药对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成药治疗】
建议选用无糖颗粒剂、胶囊剂等,切忌盲目选择。如津力达颗粒,是纯中药制剂,由以岭院士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研发的,并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且有效。
中成药不仅可以平稳降糖,还能改善口干、口渴便秘、乏力等不适症状,而且能保护胰岛素β细胞,改善胰岛功能,调节糖脂代谢,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治疗优势。
这类药物应于饭后服用,既可以减轻对胃肠道刺激,又可以延长中药的作用时间,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初次应用不低于3个月,并建议长期服用。
【中药方剂治疗】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或伴有咳嗽症状,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湿热内盛
症状:口渴,尿多,形体肥胖,咯痰,咽部异物感,多食与便溏并见,舌胖大,苔白或黄,脉弱。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气阴两虚
症状:口渴,多食,尿多,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饮
肝肾阴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烘热盗汗,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瘙痒,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弱,尺脉尤甚。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杞菊地黄汤。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手足冰冷,夜间烘热,失眠多梦,舌淡少苔,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兼见证
对于病程较久,兼有痰湿证,出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等症,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合方二陈汤加减。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可合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通过针灸或贴敷治疗。
【西药治疗】
有些西药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且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如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等。
总之,糖尿病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愿每一位读者能不做“糖”友做朋友。
(作者:昆明市中医医院 李军)
(联合国糖尿病日)六举措应对糖尿病高发!全国多位知名专家发起“合肥倡议”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合肥11月14日电(记者徐海涛、白斌)“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糖尿病可防可治,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糖尿病防治。”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获悉,我国多位糖尿病防治领域知名专家在合肥联合发起倡议,希望通过科学普及、早诊早治、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措施,早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11月14日,多位专家在合肥发起《我国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倡议书》。(受访对象供图)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病例总数的90%。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计约5.37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近一半患者即大约2.12亿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认知。这一机构预测,到204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将增加约46%,达到约7.83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表示,研究表明中国人群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基于近40年从医经验,他认为做到以下四方面可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是合理膳食,吃少吃好。第二是规律运动,建议每星期运动4次以上,每次约40分钟。第三是充足睡眠,每天最好能睡7小时或以上。第四,降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他说。
“近4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老龄化等是造成糖尿病流行的主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呼吁,人们应该把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本手段。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历任主任委员杨文英、纪立农、翁建平、贾伟平、朱大龙以及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发起《我国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倡议书》。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说,针对糖尿病防治存在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等问题,他们呼吁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大众认知,糖尿病高危人群重视筛查,规范治疗和管理,鼓励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糖尿病是个全球性问题,预防与控制任重而道远。”翁建平说,要早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科学普及、早期干预、早诊早治、科技创新等举措形成合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