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舅舅(糖尿病g)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这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好好吃饭睡觉,就能有效预防……

最近又听到身边有人得糖尿病了,这个病这么普遍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啊!没想到竟然这么常见,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有没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有4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还为你附上了远离糖尿病的健康宝典哦。

01

睡眠少或睡太多的人

经常熬夜、睡眠较少的人或睡得太多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研究普遍认为,这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让生物钟紊乱,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这样睡,远离糖尿病

成年人最好每晚10~11点入睡,睡够7~9小时后起床。

02

久坐不动的人

久坐和不运动的人更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研究发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小时,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45%~89%。而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会降低,人也更容易长胖。

双重作用下,得糖尿病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果一整天就做,即使下班去健身、锻炼,得糖尿病的机会,也会比正常人高。

这样动,远离糖尿病

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中等强度是指:需要用力、但运动时仍然能轻松讲话的活动,比如快速步行、跳舞、休闲游泳、打网球、打高尔夫,擦窗户、拖地板、手洗大件衣服等。

坚持每天都要动动,每天活动总量至少相当于6000步。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都要起来动一动。

03

乱吃饭的人

如果以下几点,你中招了,那就要小心了。

有事没事就出去撮一顿,尤其爱吃夜宵,吃完就睡。

无肉不欢,每餐都要有肉,油越多越好。

不爱吃蔬菜、水果。

偏爱重口的菜。

吃饭速度贼快。

主食从来不吃粗粮,每顿都是精白米面。

这样吃,远离糖尿病

最重要的,

就是要做到均衡饮食。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吃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

04

家人患糖尿病的人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不仅仅爸爸、爷爷,如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姨妈、舅舅、表兄弟姐妹中有得糖尿病的,尤其家里有好几个糖尿病患者的人,都容易的糖尿病。

这样的家庭,就要从孩子抓起了。做好前面的几条,提早预防糖尿病。

综合源自:健康中国、腾讯医典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一家族三代患糖尿病!医院检查后竟发现……

南昌进贤县14岁女孩小张

身高仅135厘米

不仅发育迟缓全身毛发浓密

还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出

尿液中有尿糖和尿蛋白

病因不明

困惑多年的家人

带她来到江西省儿童医院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医院方面组织力量深入检查

这才发现她患有罕见遗传病

↓↓↓

线粒体基因突变的糖尿病

这种疾病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江西省也是首次诊断

医生介绍

江西省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科专家杨玉教授介绍说,2018年8月,因为身材较同龄人矮小不少,小张来省儿童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发际线低,特别是双上臂及背部毛发多,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听力受损。

不仅如此

小张多次尿液分析

都提示有尿糖和尿蛋白

血检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受损

乳酸性酸中毒

罕见线粒体基因突变

“当时我们就觉得不寻常,经仔细询问小张家族的患病史,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她母亲、舅舅及她外婆都有糖尿病,而且母亲有三胎不明原因流产史。”医生介绍说,根据该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模式,他们高度怀疑患者为母系遗传引起的线粒体糖尿病。考虑到患者家庭贫困,医院方面为小张一家族申请了免费基因检测。

经基因检测后,确诊该患者家系为线粒体基因m.3243A>G基因致病性突变,这是一种进行性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型糖尿病,已确诊的患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杨玉指出,省儿童医院已诊断大量儿童青少年1型、2型糖尿病,但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糖尿病还是首次发现。

“这种疾病非常罕见,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而且是母系遗传,即母亲患病,其所有子女都将患病,所以有类似症状的家庭要提高警惕。”杨玉说。

医生提醒

儿童或青年期诊断为糖尿病,如果不具备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特点,且连续多代有糖尿病,应来正规医院儿科就诊,查明原因,精确诊疗,避免延误病情。

江南君说

罕见线粒体基因突变

致一家族三代糖尿病

这也是省内首次确诊此类病情

如果有类似情况

请及时就医!

来源: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何柳斌

校对:李萌

编辑:陈阳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

好看”分享给更多人

得了糖尿病,最终会怎样?看这6位名人就知道了,都被2型困扰结果

其实很多人对认识的糖尿病有误区,现代人有钱了开始尿糖,这是不科学的,其实糖尿病古以有之,在古代人们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昨天讲述哪些古代人得了糖尿病,今天盘点一下近代有哪些名人得了糖尿病;

著名学者—梁实秋是2型糖尿病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晚年深受糖尿病困扰。

一代佛学宗师—星云大师是2型糖尿病

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的释星云,常被信徒称为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是佛学界大师,影响力渗透到政治、学术甚至娱乐圈等各个方面,头条率比一般二三线明星还高,星云大师注重的是佛教本身的教义的现代化阐释和对人的身心、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化,因此他在公众心目中既是一个大宗师,又是一个和平大使、慈善大使、心灵救护大使。因患2型糖尿病,目前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但仍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糖尿病并发症,视力已大不如前。

武侠小说四天王之一的梁羽生是2型糖尿病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天王,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由于常年伏案写作过于辛劳,在上世纪90年代患上糖尿病,随后心脏病和癌症也接踵而至。2009年1月22日,就在全球华人都在准备过春节的时候,作为一代大师的他却永远离开了江湖。

相声大师—马季(2型糖尿病)

马季原名马树槐,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

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最大。1983年被委任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在春晚舞台创作的《宇宙牌香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06年9月,马季获得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牡丹奖的终身成就奖。 3个月后,12月20日,马季病逝,享年72岁。

肥姐”沈殿霞(2型糖尿病)

因身材肥胖而被昵称为“肥姐”,生于上海,是香港著名女演员,无线电视的第一代艺人,尤擅于担任现场直播节目司仪。

沈殿霞长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2006年后,因为健康状况问题而暂时停止其电视工作。并于2008年因病去世。

3. 李琦

管不住嘴,血糖控制不理想2004年,李琦被诊断为糖尿病,当时才47岁,被吓住了。如今“李大爷”用胰岛素已经10年了,一开始饮食不科学,血糖根本控制不住。

他有一次和别人谈话中,刚要站起来,却突然“咕咚”一声倒在了沙发上,所有人都以为他心脏病犯了,又是速效救心丸又是掐人中。见他没有好转,有人突然反应过来,拿了一瓶可乐就给灌了下去,“李大爷”深吸一口气,算是活过来了。起来后,测血糖18.0mmol/L。

原来他的血糖是从34.0mmol/L往下降,降得太快了,身体承受不住,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可见他不是“一般人”啊。

如今“李大爷”的基础血糖在8.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mmol/L左右,虽然不算太理想,但总算是控制住了。

所以,最后希望广大糖友不要重蹈李琦老师的覆辙,对待糖尿病千万不能用不管不顾的态度去敷衍,去应付。医生和卫教师的话一定要听,管住嘴迈开腿也必须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