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桑(糖尿病桑葚)

健康之初 科普 0
文章目录:

中医调理糖尿病:黄芪桂枝五物汤30年糖尿病,血糖稳定无并发症

彭奶奶,今年83岁,糖尿病发现30年余,1991年6月12初次就诊。一身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白形肥,口渴不甚明显小便数多而色清白,舌白质嫩且润,脉象濡软,按之缓大而虚,血糖230mg/dl,尿糖 ~ 。西医降糖后改用中医辅助调理血糖,现在30年过去了,血糖稳定没有并发症。

辨证:气阴两虚、中阳不足,宜用益气补中、养阴补肾法并举。

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是贯穿糖尿病全程的核心病机。糖尿病各阶段病机变化如下: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或素体阴虚,肝火旺盛,损伤气阴,或脾气亏虚,气不散精,变生血浊,化火伤阴,虽起点不同,但最终转为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成为进入糖尿病本病期的关键节点。

糖尿病前期病机以脾虚为本,痰瘀为标,但同时强调此类患者虽无典型的阴虚症状,但因禀赋有亏,早已有气阴两虚之实,即气阴两虚隐匿于糖尿病前期过程之中。在本病期阶段,脏腑虚损,气虚无以化生精微,精微不布,浊瘀内阻,阴精虚损,血行不畅,痰瘀气滞,脉络阻塞,心、眼、肾等各组织脏器次第受损,发生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即进入并发症期阶段。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方: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

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治》篇。其主要发挥为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作用。方中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表实卫,外可扶正御邪,内可和营止汗,为治肌肤麻木之要药,为君药。桂枝发散风寒,温经通痹,助黄芪温阳强卫。黄芪得桂枝,则固表而不留邪;桂枝得黄芪,则邪散而不伤正,且使温通之力大增。芍药养血和血,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共为臣药。倍用生姜,助桂枝以散外邪。大枣甘润,助芍药以和营阴。姜枣相合,又可调和脾胃,二味共为佐使。五药相合,使卫阳复,营卫调和,则气血得行,筋脉通利,肌肤得养,诸症可除。

不苦的降糖药

组方:枸杞10~15克,地骨皮10~15克,麦冬10克,大生地10克,夏枯草10 克。

用法:加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前期至中期有很好的降糖效果。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子是针对大多数体质燥热的人而设计。如果脾胃虚寒的人,则应适量加入山药、白术、人参等药调节。

消渴茶方

组方:桑椹15克、生地黄10克、枸杞子10克、茶适量。

主要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降糖

本方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不但有生津止渴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降糖功效。如果烦渴较重,饮多、尿多者,上方加入桑15克。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清肺润燥,泻肝降糖。所以,效果会更好些。生地黄可改成鲜地黄20克,扎汁兑服最佳。

糖尿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

很多糖尿病病人以为不吃米饭、甜食就能减轻体重控制糖尿病,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是有足够热量的均衡饮食,根据病人的标准和劳动强度,制定每日所需的总热量。

米面摄入过少,可能导致脂肪和蛋白质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肉食品摄入过度减少,也会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更易发生感染。

2、严密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减肥期间,必须要严密的监控血糖,否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危险。糖尿病患者应该在三餐后两小时测血糖,这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食量和进食种类是否对血糖活动产生了影响,如果产生了影响,一定要及时的调整饮食方式。

药师释药——桑枝(优宜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四肢发凉)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桑枝

1.中医药研究

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均为我国传统中药材,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 称《中国药典》)规定其分别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的干燥叶、干燥根皮、干燥嫩枝、干燥果穗。

桑枝(Sangzhi,mulberry twig)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味苦,性平,入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利水,祛风止痒,生津液之功。

临床应用:症靶

(1)四肢麻木:适用于经络痹阻型肢体寒凉、麻木。临床以肌肤麻木不知痛痒为特点。尤宜于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四肢发凉者。临床组方葛根桑枝汤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中,手臂麻痛重者方中桑枝(60 ~70 g)。

(2)关节肿痛:适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型关节肿胀、疼痛。临床以关节肿痛、僵硬、活动不利等为特点。治寒痹内热,用桂酒法及坐桑炭灸布巾熨痹处,取桑枝通关节,祛风寒,火性畅达之功。

2.现代研究

2.1化学成分:(1)黄酮类化合物:桑枝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化合物98个。(2)芪类化合物:桑枝中含有大量芪类化合物,主要分为芳基苯骈呋喃类,(3)Diels-Alder型加合物。(4)生物碱类化合物:桑枝中含有多羟基生物碱及其苷类化合物,按照结构类型分为3类。(5)其他化合物:桑枝中的多糖,香豆素类化合物,萜 类化合物,木脂素、甾体类、α-蒎烯、月桂烯、硒元素以及常见的氨基酸等化学成分。

2.2 药理作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抗炎及肾保护作用等药理活.

2.3标靶:高血糖

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血糖从10.2降到5.4,无并发症

李奶奶十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检测空腹血糖10.2mmol/L,去医院接受治疗,刚开始服用降糖药物,血糖维持的比较平稳,但是李奶奶感觉西药会有副作用,于是采用中医调理。用中医调理糖尿病10年空腹血糖从10.2mmol/L降到5.4mmol/L。中医药调理糖尿病为什么效果如此显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是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整体调节糖脂代谢,有效防治心脑肾以及眼底、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发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服用中药,或中药配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胰岛功能恢复,免于长期服药。而糖尿病病程较长,胰岛细胞功能明显减退,长期服用西药降糖或用胰岛素仍不满意者,配合中药有协同降糖作用。

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核心病机

1、糖尿病中医症候特点:虚

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等,中医证候最基本的特点是虚,尤其是气虚。而在气虚基础上,很容易导致虚邪留滞,从而出现痰浊阻滞,或者瘀血内停等。虚邪留滞,痰瘀互阻,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

2、糖尿病中医病机的核心:热

糖尿病可分为两大类型,即消瘦型和肥胖型。消瘦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消瘅”,其核心病机是脾虚胃热,其病位中心在脾肾。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脏腑虚弱最关乎脾肾。肾虚则脏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虚则运化无力,若饮食不慎则更伤脾胃,谷食难运,日久化热,可致胃有热,脾越虚。其火邪为脾胃气虚下流于肾形成的阴火,虽见 “大热”,实为虚火。

肥胖型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其病位中心在胃肠。盖肥者腻,甘者滞,长期过食肥甘,胃纳太过,脾运不及,谷食壅滞中焦,形成中满;积久化火,形成内热,波及脏腑则表现为肝热、胃热、肺热、肠热,或肝胃俱热、胃肠俱热等,从而发为脾瘅。总体而言,郁热虚损体现了糖尿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

中医糖尿病的分型与防治

1、湿热蕴脾(清热化湿)

半夏泻心汤

主方:半夏、黄连、厚朴、佩兰 等。加减:脘腑痞满,头晕沉重加佩兰、藿香、桑白皮;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

四逆散

主方:柴胡、枳实、白芍、石斛等。加减:纳呆加焦三仙;抑郁易怒加牡丹皮、赤芍;眠差加炒酸枣仁、五味子。

3、脾虚湿盛(健脾化湿)

六君子汤

主方:沙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佩兰等。加减:倦怠乏力加黄芪;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口黏腻加薏苡仁、白蔻仁。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七味白术散

黄芪、沙参、山药、白术、葛根、陈皮、麦冬等。加减: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黄。

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意的问题: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阴平阳秘”

人体要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理自己体内的阴阳变化及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如果违逆了四时阴阳的变化,则出现相应的病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以达到“阴平阳秘”。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不能过饱或过饥,谷肉果菜五味要调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如果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恣食辛辣,饥饱无常,宿食停滞均可损伤脾胃,发为消渴。

3、形与神俱,恬淡虚无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性体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要健康。《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劳伤神、以妄为常、少动久卧,则易耗伤脾气,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适当规律运动养生,循序渐进,舒适为度,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平时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要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为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因为生理学研究发现,运动30分钟左右,降糖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