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军转糖尿病(军人糖尿病可以病退吗)

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 0
文章目录:

【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陈伟:心怀“军医梦”投身甘李药业,20载研发糖尿病治疗获重大突破

心怀热爱不负期待,有人发现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十多年研发接力推动通信设备实现国产替代,推动实验室课题向市场化落地;有人走出学校参与信息技术研发,一次又一次将守护工业互联网安全,助力“中国智造”;有人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自主研发国内工业机器人,以科技赋能工业,从研发型学者向经营管理型企业家进阶……

道虽远,行则将至,副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在时代巨变中闯出一条创新争先的大道,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映射出自立自强的青年新风貌,2023年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联合【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推出【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致敬副中心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的102周年,对于陈伟来说,今年是他致力于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20年中,陈伟常常会半夜睡不着觉,因为做创新药真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他说仍庆幸走了这条路,而且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好。

在见到陈伟博士之前,记者只在网络上看到他寥寥几张西装革履的影像,一直猜想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十分严肃、不苟言笑?

见面当天,陈伟脚着一双休闲鞋,穿着卡其色牛仔裤、蓝白色横条纹T恤,脸上嘴角上扬、双眼炯炯有神,再配上利落的寸头,整个人洋溢着一种满分的活力,说起自己的专业滔滔不绝……

2019年,陈伟加入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了公司动物研究中心、药理毒理部、临床医学部,目前主要负责甘李药业在研新药选题立项、早期研发、活性筛选评价;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6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10余项课题研究。共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8篇。参与申请专利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和专刊编辑,是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和cell death & disease等多个国际与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目前,陈伟还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园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扎根本土创新 助力降糖“护”心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将无法修复,因此,糖尿病一旦发生,便无法根治。

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4月刊收录的一篇研究预测:中国 20-79 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8.2% (约 8870 万糖尿病患者)增加到 2030 年的 9.7%(约 1.084 亿)。近些年,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迅猛攀升,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而糖尿病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陈伟一直扎根于本土糖尿病创新药研究。进入甘李药业后,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每周给药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GZR4,国内首个超长效胰岛素/长效GLP1周制剂组成的复方周制剂,解决了现有药物需要频繁给药和不良反应的国际难题;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专利权的长效GLP1周制剂GZR18,已启动针对糖尿病和肥胖的二期临床研究,安全性和疗效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国内首个基础和速效胰岛素的预混双胰岛素制剂已启动一期临床,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做出一款新药往往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陈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进行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研发早期动物筛选实验,“因为需要先在动物身上验证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后才能用作临床试验”,在比格犬身上进行钳夹试验,通俗来说,就是给狗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同时输入葡萄糖将血糖下降过程抵消掉,以维持血糖在基础水平,而输入的葡萄糖越多,证明药效越好。

“因为是长效胰岛素,需要实时监测血糖变化,每隔几分钟就需要调整葡萄糖输注率,对人的挑战也非常大,必须24小时守着,直到药效结束。”回想当时,陈伟将苦涩化为笑谈:“实验过程中,有时候大家坐着就睡着了,后来还买了一些床垫铺在实验室旁边,谁撑不住了就去打个盹,团队的年轻人们轮流值班,一起坚持了两、三个月。”

在陈伟的办公室,立着一个白板,上面写着一些实验内容。当团队的年轻人在实验中遇到困境,陈伟便会利用这块白板与大家一起研究,寻找解决路径。

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实验成功了,目前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已经进入了临床二期实验,陈伟透露:“这个药物从2019年开始研发,预计2026年或2027年能够在国内上市。”

从小有个军医梦 投身热爱的事业

1980年出生的陈伟,从小有个军医梦。大学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后考上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是糖尿病新药研发,因此奠定了陈伟的职业选择和研究方向。

而就在陈伟刚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的那段时间,陈爸爸有一天突然说身体不舒服,前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刚好和我的研究方向契合,感觉自己的研究能够惠及家里人”,这给陈伟又增加了一份动力。2009年毕业后,陈伟留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继续进行药物研究,作为负责人或骨干参与完成多个1类新化学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抗肥胖症新药甲磺酸艾索那班、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sGC003、胰岛素增敏剂类降糖药物C333H和抗疲劳药物F3SM等,其中sGC003片于2019年2月获得临床试验研究批件。

2014年,陈伟为了深入研究糖尿病,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内分泌代谢中心进行博士后交流,导师正好是研究糖尿病发病机理,“当时海外对糖尿病研究的创新性和思考问题的维度、角度都与国内有所不同,了解糖尿病发病原因,才能更好对症研究新药,回国之后,海外学习经验对工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Sele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hance”这是陈伟朋友圈的签名,他认为选择比机会更重要。在2019年,陈伟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3月,陈伟选择从部队转业。当时恰逢甘李药业队伍扩建,也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契合,于是陈伟便来到了甘李药业。

很多糖尿病患者需频繁用药,但部分患者会因工作繁忙、用餐不规律、精神紧张、注射恐惧等因素而较晚才启动胰岛素治疗,或者难以长期坚持规律胰岛素治疗,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之前见过患者在吃饭前需要先注射一针胰岛素,长期下来,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陈伟带领团队所研究的胰岛素周制剂,预期在人体每周皮下注射给药一次,实现平稳控制基础血糖一周,有望降低患者的注射频率,降低注射恐惧,减轻患者身心负担,从整体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伟的工作梦想是“让糖尿病治疗药物在中国站起来,走出去”。他希望,未来团队能够突破现有的局限,研发出市场上没有的新的治疗药物,让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也是他坚持20年的原因。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细胞与基因治疗成为现代医疗的主要趋势

一位甘李药业药理毒理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博士在工作中,对实验细节很严谨,生活中是很好的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陈伟也表示,自己在工作之余,热爱长跑、登山、旅游,能够让自己从枯燥的实验中抽离出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

2022年,陈伟作为火炬手中的一员,在北京冬奥公园传递奥运圣火。同年,陈伟登上了36氪2022全球华人精英Power100 “青年科研领军人”榜单。“荣誉代表着过去,是外界对陈伟的认可,也是他科研路上的推动力。

“健康”始终是人类关心的命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寿命上升、医疗和保健支出增长、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大健康行业带来持续的成长性。

陈伟认为,未来医药健康发展方向正是围绕人类开展的,人们希望能够健康的活着、健康的老去,作为医药人,需要研判人们在老龄化过程中容易得哪些疾病,从而去研发新的、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药物,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要改变,逐渐向防、治、养模式转变。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细胞与基因治疗成为现代医疗的主要趋势,在众多疾病特别是癌症、遗传疾病、传染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预计未来可以保持高速增长。

面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药企需要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与国际竞争之中,一方面要聚焦创新研发、关注全球研发及前沿技术发展,抓住新机遇,另一方面也要对标国际一流跨国药企,学习他们的成熟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硬实力,才能持续吸引来自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尖端人才,成功推进国际合作及创新产品的落地。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韩凤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陈伟:心怀“军医梦”投身甘李药业,20载研发糖尿病治疗获重大突破

心怀热爱不负期待,有人发现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十多年研发接力推动通信设备实现国产替代,推动实验室课题向市场化落地;有人走出学校参与信息技术研发,一次又一次将守护工业互联网安全,助力“中国智造”;有人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自主研发国内工业机器人,以科技赋能工业,从研发型学者向经营管理型企业家进阶……

道虽远,行则将至,副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们,在时代巨变中闯出一条创新争先的大道,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映射出自立自强的青年新风貌,2023年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联合【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推出【副中心科技工作者专访】,致敬副中心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今年是胰岛素发现的102周年,对于陈伟来说,今年是他致力于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20年中,陈伟常常会半夜睡不着觉,因为做创新药真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他说仍庆幸走了这条路,而且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好。

在见到陈伟博士之前,记者只在网络上看到他寥寥几张西装革履的影像,一直猜想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十分严肃、不苟言笑?

见面当天,陈伟脚着一双休闲鞋,穿着卡其色牛仔裤、蓝白色横条纹T恤,脸上嘴角上扬、双眼炯炯有神,再配上利落的寸头,整个人洋溢着一种满分的活力,说起自己的专业滔滔不绝……

2019年,陈伟加入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了公司动物研究中心、药理毒理部、临床医学部,目前主要负责甘李药业在研新药选题立项、早期研发、活性筛选评价;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6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10余项课题研究。共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8篇。参与申请专利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和专刊编辑,是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和cell death & disease等多个国际与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目前,陈伟还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园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扎根本土创新 助力降糖“护”心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将无法修复,因此,糖尿病一旦发生,便无法根治。

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4月刊收录的一篇研究预测:中国 20-79 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8.2% (约 8870 万糖尿病患者)增加到 2030 年的 9.7%(约 1.084 亿)。近些年,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迅猛攀升,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而糖尿病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陈伟一直扎根于本土糖尿病创新药研究。进入甘李药业后,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每周给药一次的超长效胰岛素GZR4,国内首个超长效胰岛素/长效GLP1周制剂组成的复方周制剂,解决了现有药物需要频繁给药和不良反应的国际难题;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专利权的长效GLP1周制剂GZR18,已启动针对糖尿病和肥胖的二期临床研究,安全性和疗效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国内首个基础和速效胰岛素的预混双胰岛素制剂已启动一期临床,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做出一款新药往往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陈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进行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研发早期动物筛选实验,“因为需要先在动物身上验证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后才能用作临床试验”,在比格犬身上进行钳夹试验,通俗来说,就是给狗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同时输入葡萄糖将血糖下降过程抵消掉,以维持血糖在基础水平,而输入的葡萄糖越多,证明药效越好。

“因为是长效胰岛素,需要实时监测血糖变化,每隔几分钟就需要调整葡萄糖输注率,对人的挑战也非常大,必须24小时守着,直到药效结束。”回想当时,陈伟将苦涩化为笑谈:“实验过程中,有时候大家坐着就睡着了,后来还买了一些床垫铺在实验室旁边,谁撑不住了就去打个盹,团队的年轻人们轮流值班,一起坚持了两、三个月。”

在陈伟的办公室,立着一个白板,上面写着一些实验内容。当团队的年轻人在实验中遇到困境,陈伟便会利用这块白板与大家一起研究,寻找解决路径。

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实验成功了,目前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已经进入了临床二期实验,陈伟透露:“这个药物从2019年开始研发,预计2026年或2027年能够在国内上市。”

从小有个军医梦 投身热爱的事业

1980年出生的陈伟,从小有个军医梦。大学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后考上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是糖尿病新药研发,因此奠定了陈伟的职业选择和研究方向。

而就在陈伟刚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的那段时间,陈爸爸有一天突然说身体不舒服,前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刚好和我的研究方向契合,感觉自己的研究能够惠及家里人”,这给陈伟又增加了一份动力。2009年毕业后,陈伟留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继续进行药物研究,作为负责人或骨干参与完成多个1类新化学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抗肥胖症新药甲磺酸艾索那班、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sGC003、胰岛素增敏剂类降糖药物C333H和抗疲劳药物F3SM等,其中sGC003片于2019年2月获得临床试验研究批件。

2014年,陈伟为了深入研究糖尿病,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内分泌代谢中心进行博士后交流,导师正好是研究糖尿病发病机理,“当时海外对糖尿病研究的创新性和思考问题的维度、角度都与国内有所不同,了解糖尿病发病原因,才能更好对症研究新药,回国之后,海外学习经验对工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Sele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hance”这是陈伟朋友圈的签名,他认为选择比机会更重要。在2019年,陈伟的人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3月,陈伟选择从部队转业。当时恰逢甘李药业队伍扩建,也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契合,于是陈伟便来到了甘李药业。

很多糖尿病患者需频繁用药,但部分患者会因工作繁忙、用餐不规律、精神紧张、注射恐惧等因素而较晚才启动胰岛素治疗,或者难以长期坚持规律胰岛素治疗,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之前见过患者在吃饭前需要先注射一针胰岛素,长期下来,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陈伟带领团队所研究的胰岛素周制剂,预期在人体每周皮下注射给药一次,实现平稳控制基础血糖一周,有望降低患者的注射频率,降低注射恐惧,减轻患者身心负担,从整体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伟的工作梦想是“让糖尿病治疗药物在中国站起来,走出去”。他希望,未来团队能够突破现有的局限,研发出市场上没有的新的治疗药物,让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也是他坚持20年的原因。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细胞与基因治疗成为现代医疗的主要趋势

一位甘李药业药理毒理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博士在工作中,对实验细节很严谨,生活中是很好的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陈伟也表示,自己在工作之余,热爱长跑、登山、旅游,能够让自己从枯燥的实验中抽离出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

2022年,陈伟作为火炬手中的一员,在北京冬奥公园传递奥运圣火。同年,陈伟登上了36氪2022全球华人精英Power100 “青年科研领军人”榜单。“荣誉代表着过去,是外界对陈伟的认可,也是他科研路上的推动力。

“健康”始终是人类关心的命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寿命上升、医疗和保健支出增长、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医疗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大健康行业带来持续的成长性。

陈伟认为,未来医药健康发展方向正是围绕人类开展的,人们希望能够健康的活着、健康的老去,作为医药人,需要研判人们在老龄化过程中容易得哪些疾病,从而去研发新的、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药物,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要改变,逐渐向防、治、养模式转变。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细胞与基因治疗成为现代医疗的主要趋势,在众多疾病特别是癌症、遗传疾病、传染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预计未来可以保持高速增长。

面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药企需要深度参与全球合作与国际竞争之中,一方面要聚焦创新研发、关注全球研发及前沿技术发展,抓住新机遇,另一方面也要对标国际一流跨国药企,学习他们的成熟经验与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硬实力,才能持续吸引来自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尖端人才,成功推进国际合作及创新产品的落地。

文/北青社区报记者韩凤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军转法官”韩德民:战场上出生入死 法庭上秉公办案

(韩德民在对越反击战战场上的照片和所获勋章、立功受奖证书)

(韩德民转业进入法院工作后,秉公办案,图为当事人为韩德民赠送的锦旗)

红网记者 郑涛 通讯员 周丹 袁建斌 长沙报道

韩德民是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曾经是一名对越反击战战场上的老兵。1985年时任解放军某部副连长的韩德民,率领全连坚守著名的“李海欣阵地”六个月,荣立个人一等功。1987年转业到法院工作,属于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现的典型的“军转法官”。

“我生长在困难时期,成长在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转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我之所以进法院是因为当时敬仰法律、渴望知识。”韩德民说。正是带着这种对法律的崇敬之情,韩德民进入法院后,从一名法警转型成为一名书记员,然后任助理审判员,现在已经是一名资深法官。

战场上出生入死 灵活指挥作战

韩德民原籍河北省乐亭县,生于1960年,18岁便参军,他身高一米八有余,浓眉大眼,膀大腰圆,给人一种北方硬汉的感觉。

一本红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立功受奖证书》记录了尘封的战事:韩德民同志在1985年至1986年防御作战中,率领全连坚守老山“李海欣阵地”时间长达6个多月,先后击退敌营规模的进攻2次,打退敌连规模进攻6次,消灭敌人500多人,在作战中智慧果断,战术手段灵活,能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经研究决定,给该同志(韩德民)记一等功一次。

韩德民回忆,老山上前沿哨位远的离敌人几百米,近的只有几十米。双方经常炮击,还有地雷、敌特工,情况十分复杂。

“上了前线,你就得有‘光荣’的准备。”韩德民笑着说。在当副连长前,韩德民在炮连一排当排长,搞军工,为前沿阵地运送弹药、食品和伤员等物资,又苦又累又危险。

一次战斗中,前沿阵地急需弹药,韩德民带着11名战士,背上十几箱手榴弹,夜里十二点出发。走出不远,走在前面的韩德民听见附近有响动,马上命令战士:“趴下别动,有特工,准备战斗!”

当十几名敌人摸过来时,韩德民和战士们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了回去。接着敌人的炮火呜呜地盖了过来,韩德民急忙叫战士钻洞躲避。

当敌人炮火稀落了,韩德民一行又赶快前进。“那交通壕难走得很,雨水泥泞搅成了一锅粥,有时没过膝盖,走一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回忆说。天亮前,弹药物资安全送上了前沿哨位,战士靠它打退了敌人好几次反扑。

韩德民任副连长后,在前沿阵地全面掌握敌情,准确判断决策,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巧妙消灭敌人。

1985年7月19日凌晨5点多,敌人炮击韩德民驻守的高地,落弹近5000发,山头炸成了碎石场。早上6点,敌军一个半营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发起攻击。

“我们只有四五十个人。我一看,敌众我寡,硬拼不行,要守住阵地,必须爱惜人力和弹药。”韩德民说。于是,他命令战士沉住气,敌军离阵地一百米不打,五十米也不打,等离三四十米时呼唤炮连轰击,小炮轰前沿敌步兵,大炮压后打纵深,拦阻敌援军梯队。这一阵炮打死不少敌军,当他们离阵地十几米时,韩德民一声令下:“打!”冲锋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最后守住了阵地。

热爱审判工作 打着吊瓶阅卷

1987年,韩德民转业时面临公安、工商等多种职业选择。韩德民最终还是选择了进法院,“因为那时有一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感觉法律特别深奥,令我敬仰。”他说。

刚进长沙中院,任法警队司法干警。从连长重新“回归”当兵,他也没觉得不适应,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空学习法律知识,开庭的时候用心听法官断案讲解法律。

1989年,原本可以任法警队队长的韩德民主动申请转岗做书记员、助理审判员。为了适应新岗位,他学习更来劲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法条、看法学理论,提升业务能力。

1989至1992年,他修完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专科学业,并通过竞争上岗到执行庭任职。2003年至2005年,已年近40岁的韩德民又拿到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法律本科文凭。

2002年开始,韩德民调入刑二庭从事审判工作至今。“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不仅要求文化水平高,而且要有自我约束能力。”这是他从事13年审判工作的深切体会。

军人出身的韩德民不仅有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办案还特别认真、细致,不放过一丝疑点。

2012年10月,韩德民承办了一起故意毁坏财物案件,被告人张某因损坏车主刘某汽车,被一审法院以犯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罚金5000元。被告人张某不服,以其只损坏了车子前面、右面和上面的油漆及天窗玻璃,未损坏车子的前挡风玻璃和前车灯为由,认为损毁物品价值不足以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提出上诉。

韩德民接手该上诉案后,反复核查证据,与鉴定部门沟通,征询物价鉴定专家意见,韩德民认为一审判决采纳的价格鉴定意见可能有误,张某所造成的损失可能尚未达到当时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经过合议,合议庭最终决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

后经调解,张某主动赔偿了车主刘某的损失,案件也得到了合理解决。

“老韩办过的案子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从不简单坐堂办案,而是非常注重细节,‘走出去’核实各项证据。”长沙中院刑二庭副庭长刘征说。

“老韩”在刑二庭13年的工作时间里,每年办案数量、质量的综合考评都在全庭前三名。

“老韩患有糖尿病,去年一次住院期间,为了及时处理一个案子,他自作主张,穿着睡衣,提着吊瓶来到办公室阅卷。”刘征进一步介绍说。他表示,韩德民作为一名“军转法官”,其敬业精神对年轻法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全庭法官形成了一种比拼办案质量、数量的良好氛围。

自转业进入法院28年以来,韩德民多次被评为该院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长沙市政法委评为优秀干警。长沙中院副院长黎军表示,在工作岗位上,韩德民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韩德民只是全国数以万计“军转法官”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法律专科学生稀缺的年代,他们带着军人坚毅的品质走进法院,为恢复法院工作、为推动法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脚步。

目前,记者从长沙中院了解到,该院280多名在编人员中有51人是从部队转业的,其中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有26人,法警4人,另外21人从事后勤服务和办公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