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糖尿病(血液糖尿病透析能维持多少年生命)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身体是如何处理血液中的血糖?
在理解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如何运作时,要记住:你的身体并不知道它有糖尿病。身体还是以为它没有糖尿病,以为它还能够分泌胰岛素,持续按照原来没有糖尿病的模式运行着。就算需要补充外来的胰岛素,你的身体还是无法理解出了什么差错,因为它不知道它有糖尿病。
虽然身体不知道,但是你知道。你的头脑可以帮助你了解,当胰岛素的分泌停止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在面对一些特殊状况的时候,要能够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你的身体要这么反应,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响应你的身体。
没有人天天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你的生活每天都不一样,所以对胰岛素的需求也每天都不同。如果没有糖尿病,你的β细胞会自动调节。但是现在全靠你了,你要洞察身体每天的反应。决定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调节胰岛素。
身体的构造
当进食时,食物经由口腔食道进入胃里。在食物还没有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前,糖分是无法吸收进入到血液里的。在小肠和大肠中,食物进一步被胰脏释放的酶分解后,被肠壁上的绒毛所吸收,
小肠非常的长(3~5米),它卷曲围绕在腹腔里,小肠的开始是十二指肠,长度为25~30厘米。
离开小肠后,食物进入了大肠(约1.5米),大肠环绕着腹腔,最后是直肠。
胰脏
胰脏大约同手掌般大小,位于左肋骨下方腹腔的后面,靠近胃。胰脏有两个主要功能:1.分泌消化食物所需的酶;2.分泌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胰脏分泌的酶经由胰管运送到十二指肠,与来自肝脏和胆囊的胆管会合,由共同开口进入十二指肠。胰脏里约有100万个兰氏小岛,岛里的β细胞生产的胰岛素直接释放到胰脏内的小血管里面。
兰氏小岛
用显微镜观察兰氏小岛,不但可以观察到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也能够看到分泌升糖激素的α细胞。这两种激素分泌后都会直接释放到血液中。β细胞具有血糖侦测功能,血糖高的时候胰岛素会被释放,血糖降低的时候胰岛素的分泌就会近乎停止,当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释放升糖激素。这些小岛里还分泌一些能够帮助细胞相互沟通的激素。
兰氏小岛非常微小,直径只有0.1毫米。成人所拥有的兰氏小岛加起来可以装载200个单位的胰岛素,总体积不大于指尖。
食物里的碳水化合物会产生什么?
食物里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在肠里被分解为单糖。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中,转换成肝糖储存在肝脏与肌肉中。要把葡萄糖运送到这些器官的细胞内,需要用到激素钥匙—胰岛素。脑部无法储存葡萄糖,必须依赖规律地供给才能良好地运作。
神经系统及一些特定的细胞(譬如眼睛与肾脏的细胞)不需要胰岛素的帮助就能吸收葡萄糖。短期来说,好处是就算没有胰岛素也不会缺少葡萄糖。但是长期下来,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缺点是在血糖偏高的时候,神经细胞内的细胞也将暴露在高浓度的葡萄糖下而受到伤害。
没有糖尿病的人
一个没有糖尿病的人,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会在进食后快速升高。当食物里的葡萄糖被吸收,血糖水平回到正常,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又会下降到基础水平。
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永远不可能归零,因为身体总是需要少量的基础胰岛素来调稳不进食以及睡觉时从肝脏释放出来的葡萄糖。没有糖尿病的人,血糖是非常平稳的。
有糖尿病的人
在刚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剩余的β细胞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也就是说,体内的胰岛素总量不够应付所有进食而来的葡萄糖。
这造成了不稳定的血糖,只有少数的血糖值会落在正常的范围内。每次当血糖值高于正常值时剩余的葡萄糖会经肾脏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大糖医是一个知名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目前已聚集了25000 公立医院专业内分泌医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关注大糖医微信公众号,或在苹果商店/安卓商店搜索下载“大糖医”,了解更多糖尿病资讯,获得医生专业建议。
糖尿病检验9大项目最全解读,值得收藏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有了这个,你自己也能看懂糖尿病检验单啦!
一、血液葡萄糖测定
1.参考区间
成人空腹血浆(清)葡萄糖:3.9~6.1mmol/L(70~110mg/dI)。
2.临床意义
血糖升高主要见于:
生理性血糖升高: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会导致生理性血糖升高;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有糖尿病症状(其中任何一项有异常均应于另一日重复测定),三项中有一项超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释放增多等空腹血糖水平亦升高;
胰腺病变: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胰腺大部分切除术后等;
严重的肝脏病变:肝功能障碍使葡萄糖向肝糖原转化能力下降,餐后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药物影响: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等;
其他病理性血糖升高:妊娠呕吐、脱水、缺氧、窒息、麻醉等。
血糖降低主要见于:
生理性低血糖:饥饿及剧烈运动后;
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胰岛素瘤、口服降糖药等;
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参考区间
成人(酶法):空腹血糖(FPG) <6.1mmol/L;服糖后0.5~1小时血糖升高达峰值,但<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2h PG) <7.8mmol/L。以上参考区间引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
2.临床意义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其中FPG和2h PG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糖尿病患者FPG往往超过正常,服糖后血糖更高,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的时间延长。
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可用OGTT了解糖代谢状况。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均可导致糖耐量异常,且各有不同的特征性OGTT试验曲线。
急性肝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在0.5~1.5小时之间血糖会急剧增高,可超过正常。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参考区间
免疫比浊法糖化血红蛋白(HbA1c):
IFCC计算方案:2.8%~3.8%;
DCCT/NGSP计算方案:4.8%~6.0%;
酶法:成人HbA1c:3.6%~6.0%(此参考区间引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
2.临床意义
HbA1c与红细胞寿命和平均血糖水平相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指标,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
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相应增加。
HbA1c对于糖尿病发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正式采纳以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也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HbA1c水平在5.7%~6.4%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示进展至糖尿病前期阶段,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均升高。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
四、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1.参考区间
成人糖化白蛋白:10.8%~17.1%(此参考区间引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
2.临床意义
测定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以反映患者2~3周前的血糖控制情况,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天左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同一患者前后连续检测结果的比较更有临床价值。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贫血、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结合糖化白蛋白能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特别是当患者体内有血红蛋白变异(如HbS或HbC)存在时,会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此时糖化白蛋白检测则更有价值。
五、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1.参考区间
成人脑脊液葡萄糖:2.5~4.5mmol/L(45~80mg/dl)。
儿童脑脊液葡萄糖:2.8~4.5mmol/L(50~80mg/dl)。
2.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的测定常用于细菌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时,葡萄糖被感染的细菌所分解而浓度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时,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或脑膜癌时也可出现脑脊液葡萄糖降低。糖尿病及某些脑炎患者脑脊液葡萄糖可见增高。
六、尿液葡萄糖测定
1.参考区间
成人尿糖定性试验:阴性。
2.临床意义
尿液葡萄糖检测目前已作为尿液常规检查的一项指标。尿糖阳性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某些肾脏疾病、老年人或妊娠等肾糖阈降低时也可出现尿糖阳性。
七、血浆乳酸测定
1.参考区间
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空腹静脉血乳酸浓度:0.6~2.2mmol/L,动脉血中乳酸水平为静脉血中乳酸水平的1/2~2/3,餐后乳酸水平比基础空腹值高20%~50%,新生儿毛细血管血中的乳酸水平比成年人平均高50%。
2.临床意义
血浆乳酸升高可见于:
生理性升高剧烈运动或脱水;
病理性升高。
1.休克、心力衰竭、血液病和肺功能不全时出现组织严重缺氧,导致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的酵解作用增加,促使乳酸水平升高。某些肝脏疾病时由于肝脏对乳酸的清除率减低,可出现血乳酸升高。
2.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血糖,丙酮酸大量还原成乳酸,导致体内乳酸堆积,出现乳酸酸中毒。
3.服用某些药物或毒物(如乙醇、甲醇、水杨酸等)亦可引起血乳酸增高。
八、血浆丙酮酸测定
1.参考区间
成人空腹静脉血和动脉血丙酮酸浓度均小于0.1mmol/L。安静状态下,空腹静脉血浆丙酮酸含量为0.03~0.10mmol/L(0.3~0.9mg/dl),动脉全血丙酮酸浓度为0.02~0.08mmol/L(0.2~0.7mg/dl)(以上参考区间引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
2.临床意义
进食或运动后可使丙酮酸出现生理性升高。病理性升高可见于维生素B1缺乏症的患者,缺乏维生素B1时,丙酮酸氧化障碍,导致血丙酮酸含量增加;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腹泻等消化性障碍、严重感染和肝病时也可出现丙酮酸增高,并伴有高乳酸血症。
此外,血浆丙酮酸浓度检测也可用于评价有先天代谢素乱而使血乳酸浓度增加的患者。与乳酸/丙酮酸比例增加有关的先天代谢系乱包括丙酮酸羧化酶缺陷和氧化磷酸化酶缺陷。
九、血清β—羟丁酸测定
1.参考区间
成年人血清β-羟丁酸浓度:0.03~0.30mmol/L。
2.临床意义
血清β-羟丁酸升高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各种原因所致的长期饥饿、饮食中缺少糖类或营养不良等。其水平测定对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和监护很有帮助。在严重酸中毒患者,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的比值可从正常人的2:1升高到16:1,在酮症酸中毒的早期阶段,比值可达最高点,而继续治疗,该比值将随着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而降低。因此,通过跟踪监测β-羟丁酸可以更真实地反映酮症酸中毒的状况。
本文来源:检验医学网
责任编辑:袁雪晴 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 End -
征 稿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长期招聘线上约稿作者,1.心血管内科临床实用技能、误诊病例、临床用药、有趣的内容;2.心血管内科医生有趣的诊疗故事;3.心血管内科行业重磅进展;4.其他(心血管内科医生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欢迎来稿分享!我们将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稿费和展现您才华的平台。投稿邮箱:yuanxueqing@yxj.org.cn(来稿必回复)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