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使(糖尿病会使皮肤干燥吗)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让多种慢病提前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方红娟

本报记者 王冰洁

患上糖尿病后,机体内高出正常水平的葡萄糖随着血液“走遍”全身,可以说“走哪儿伤哪儿”,导致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多种并发症。此外,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刊发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糖尿病还会让人“折寿”,使寿命平均缩短11年。

研究人员在分析了4600万英国成年人的糖尿病相关数据后发现,糖尿病会使癌症、冠心病、高血压、慢阻肺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时间提前。其中,女性发病时间可提前20年,男性则提前15年。到了50岁时,约1/3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患有3种慢性疾病,并需与这些疾病共存20年以上;每增加1种疾病,寿命将减少4年。

以具体病种而言,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的年龄通常较晚,多在70~80多岁,可导致寿命缩短4~6年;而慢性肝病的发病时间多在70岁之前,寿命损失可达12年;精神障碍如抑郁、酒精依赖及哮喘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但哮喘对寿命损失的影响较小。

不同年龄段的多病共存情况有所不同。70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骨关节炎和房颤的患病率较高,还易罹患癌症、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患病率在12%~20%。50~69岁的人群情况类似,但总体患病风险降低20%~50%;在20~49岁的人群中,高血压仍是常见疾病,但抑郁症、哮喘和严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则较高。

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方红娟告诉记者,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往往会引发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等相关病变,这不仅会影响寿命,同时充当着多种长期慢性疾病的“引擎”。

肥胖。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肥胖问题,高血糖和肥胖共同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胰岛素抵抗可造成肝脏过度合成脂肪,引发脂肪肝、肝炎等问题。肥胖还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会加速肾脏疾病的发生或进展。

炎性反应。糖尿病会使机体处于持续的慢性炎症状态,这不仅损害血管和各个器官的健康,还可能引发免疫功能受损,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并加重炎症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紊乱。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有害菌增加、有益菌减少。这种失调不仅会加剧体内炎症反应,影响血糖控制,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更进一步,它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认知功能,导致痴呆症的早期发生。

营养不良。许多人因担心饮食影响血糖而过度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增加钙流失和骨质疏松的风险。此外,部分糖尿病治疗药物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比如二甲双胍可能影响胃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从而引发贫血。

药物影响。如果一个人同时患上多种慢病,不同疾病的治疗药物之间可能会互相影响,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糖皮质激素是慢阻肺患者的一线用药,但它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该研究特别指出,年轻人在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后,寿命损失往往更为显著。例如,如果在40岁时患上3种慢性疾病,寿命可能会缩短约14年;若推迟到60岁时才患病,寿命损失则可能减少至约8年。对此,方红娟表示,2型糖尿病诊断年龄每提前10年,预期寿命将缩短约3~4年。患病年龄越小,意味着机体承受伤害的时间越长。如果平时不注意病情控制、生活方式难以调整,或本身存在肥胖、“三高”等危险因素,各种伤害不断叠加、累积,对身体的伤害也就愈加明显。

方红娟强调,糖尿病确实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但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在规范用药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规律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多粗少细、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可显著减轻疾病带来的伤害。临床中,不少糖友在患病后更加注重上述习惯养成,反而变得更加“健康”。例如,美国鲍勃·克劳斯5岁时就患上了糖尿病,于91岁逝世,“糖龄”(糖尿病病史)超86年。尽管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折寿11年”,但个体差异很大,不必“硬套”到自己身上。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当糖尿病遇上冠心病,警惕伤害1+1\u0026gt;2!

“糖尿病”和“冠心病”,这两种在很多人眼中毫无关联的疾病,实际上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心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52.9%[1]。并且当这两种疾病同时发生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很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可不是1 1等于2那么简单!

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同时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

冠心病通俗来讲,就是给心脏输送血液的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而出现了狭窄,就如同有一只手“掐住”了血流,让原本畅通无阻的大河变成了涓涓细流。患者出现这种病变后,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糖尿病是一种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障碍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虽然听起来和血管、冠状动脉关联不大,但研究发现,合并患有糖尿病会让不同程度的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同时发生,其心血管事件也就是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的可能性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高很多。有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轻度狭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接近于中度狭窄的非糖尿病患者;中度狭窄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则堪比重度狭窄的非糖尿病患者 [2]。

这意味着,当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时,病情会更为严重,不仅会增加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会提高患者的病死率。

二、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应该如何治疗?

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管理血糖和治疗冠心病需要双管齐下,同步进行,这是重要的治疗目标。

1.血糖管理目标

建议大多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为<7%,但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没有低血糖风险、没有其他不良反应,且年龄较轻、预期寿命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遵医嘱考虑采取更严格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比如<6.5%。

2.控糖药物选择

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控糖药物上可以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比如部分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以及部分 SGLT2i(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

3.冠心病治疗方法选择

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除了控糖药,患者还需遵医嘱坚持长期服用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多部指南共识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

①抗血小板药,常用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②β受体阻滞剂,常用如美托洛尔,主要作用是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肌缺血,降低心绞痛等的发作频次。

③调脂药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主要作用是调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等,同时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

④ACEI/ARB类药物,如雷米普利、贝那普利等,一方面这类药物能够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另一方面除了能有效降压以外,ACEI/ARB还具有一定的心肾保护作用,能够减少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ARB还能够用于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微量白蛋白尿。

在中成药方面,目前临床上普遍建议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成药来增强治疗效果,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如麝香保心丸等。它具有两个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次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麝香保心丸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治疗费用更低,能够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3]。二是在突发心绞痛时急救服用, 舌下含服2-4粒麝香保心丸,能够快速缓解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最快30s即可起效[4]。这两方面的作用,对于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能降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获益更多,且药物安全性良好[3]。

当然,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高油、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并保证每周3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辅助疾病的治疗。最后,再次强调,无论是否确诊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日常都要重视血糖筛查,尤其是餐后2小时的血糖测量,避免成为“隐形糖人”,导致病情加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中国心脏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7-10.

[2]Zhang HW, Jin JL, Cao YX, et 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Cardiovasc Diabetol. 2021 Oct 23;20(1):214.

[3]Zhou J, Shi H, Ji F, Wu Y, Zhao Y, Qian J, Ge J.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hexiang Baoxin Pill (MUSKARDIA)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oncomitant diabetes mellitus: a subgroup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hin Med J (Engl). 2023 Jan 5;136(1):82-87.

[4]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7):782-790.

糖尿病人群要警惕 这种并发症可致盲

【来源:福州晚报】

糖尿病人群要警惕 这种并发症可致盲

提醒:“糖网病”离大家并不遥远,年轻人也会得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病,悄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然而,比起糖尿病本身带来的直接威胁,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更加隐蔽且危险。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便是一类常常被大众所忽视的致盲性眼病。

近日,福州眼科医院陈院长针对“糖网病”为读者科普。他表示,对于广大“糖友”来说,提高对“糖网病”的认识,保护视力、减少致盲悲剧发生是当务之急。

“糖网病”悄无声息窃取你的视力

“糖网病”,这个听起来复杂而陌生的名词,实际上是指由于糖尿病使视网膜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进而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伤,引发一系列病变。“它像是一个沉默的侵略者,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视力。主要症状包括视力逐渐下降、眼前有闪光感或黑色的漂浮物等,这些症状虽不明显,却预警一场即将到来的视觉危机,甚至致盲。”陈院长表示。

在日常的门诊中,陈院长就常常看到这样的患者,已患糖尿病十多年甚至数十年,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视力尚可,在家人的一番劝说下,才同意到医院检查眼睛。检查时发现,这些患者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糖友”来医院检查时,甚至已经到了病变的晚期。

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由黄斑区以外部位开始,早期“糖网病”可能只有轻微的视力下降,当病变累及黄斑区时,会对视力产生较严重的影响。此外,还有许多中老年朋友会将视力下降,归咎于老花眼或是近视度数加深。这种认知上的误区,也让不少患者耽误了病情。

这些人群

容易被“糖网病”盯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院长表示,“糖网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相关。一般来说,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血糖持续高,或者血糖波动幅度大,且患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容易出现“糖网病”,病情也较严重。同时,吸烟、过度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糖网病”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少年轻人常年保持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上述行为可能会造成糖尿病的早发,这也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被查出“糖网病”。在陈院长的门诊里,20岁至30岁的患者并不少见。

得了糖尿病别只关注血糖

那么,面对“糖网病”这一潜伏的“视力刺客”,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网病”的防控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减少“糖网病”的发生,不能只关注血糖,还需要多管齐下。

具体来说,首先,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中,戒除熬夜等不良嗜好,作息规律,合理饮食,少吃辛辣、油炸和高脂肪的食品,并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同时,建议选择慢跑、散步等较为和缓的运动。

其次,注意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福州眼科医院陈院长建议,一经发现糖尿病,不管视力如何,尽快到医院查一查眼底。此时若还没出现“糖网”改变,每年也要定期复查。若已有“糖网病”,需缩短复查时间,建议3个月至半年检查1次。通过眼底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眼底病变,从而采取措施,以免病情会像滚雪球一样,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陈丹 李季)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