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产物(糖尿病产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诺奖成果

◎ 实习生赵萱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整理

1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图为官网公布的获奖者介绍

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2

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今天,X射线诊断结果可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X射线诊断还能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

3

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如能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粮食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弗里茨·哈伯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4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5

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6

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7

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8

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9

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现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而在很久之前,由于冬季的饲料短缺,导致奶牛等牲畜的产奶量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1924—1948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研究青贮饲料腐烂的发酵过程。由于发酵产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酸度而终止发酵。基于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种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

10

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1978年7月25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有什么早期症状?一文说透糖尿病并发症

有人被查出来糖尿病后,医生告诫说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但患者却认为并发症离自己很遥远,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1.急性并发症

其发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所致,出现高血糖、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起病急,病程常小于24小时,多数起病时伴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也会出现腹痛。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或昏迷。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起病多隐匿,从发病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为1~2周,偶尔急性起病。多见于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可进一步出现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乳酸性酸中毒

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多见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2.慢性并发症

目前普遍认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激活、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诱导的线粒体产生反应性氧化产物(ROS)生成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病程长的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可引起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白内障等。

糖尿病足

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溃疡、感染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发凉;重者可出现溃疡和坏疽。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高3~5倍。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类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但根治困难,故重点在于预防发生及控制发展。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排汗系统和代谢系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最主要,危害最大,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有时还可导致猝死。胃肠道功能紊乱最明显的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轻瘫)、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

二、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预警信号?

1.心慌胸闷

若出现心慌,伴头晕、出汗、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很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但如果是因姿势突然改变而出现的心慌胸闷、血压突降的状况,提示糖友很可能患有心血管并发症。

2.视物模糊

当出现近物看不清、视力下降,预示着可能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3.手脚麻木

对称性手足刺痛、麻木,提示可能已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出汗异常

如发现皮肤某些部位不排汗,汗量过少或过多,预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当糖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形成多汗。另外,汗腺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表现为少汗甚至无汗,半身出汗而半身无汗等异常情况。

5.口腔溃疡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血糖波动大,口腔便容易感染炎症,出现牙周炎、牙齿松动、牙槽骨质疏松等症状。

6.腹胀便秘

糖尿病性胃轻瘫常伴随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早饱感。

7.皮肤异常

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变色、局部水疱等症状,多是由高糖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若处理不及时,可发展为溃疡和坏疽,有截肢的风险。

8.小便泡沫多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多数糖友无明显表现,部分糖友出现“腰酸脚肿,尿泡沫多”的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一旦出现肾脏损害,表明肾脏病病变已较严重。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药物治疗

首先,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并定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目标值范围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要及时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并且积极干预其它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定期随访。

2.生活方式干预

吃动平衡

建议糖友选择升糖慢的低GI主食,如全麦食品、玉米等粗粮。进食后还要注意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减肥,控制体重,还可以降糖。建议在医师、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膳食、运动方案。

保证睡眠

睡眠不足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增进食欲,导致体重增加,心脏和肾脏并发症风险升高。因此建议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时间。


控制压力

紧张焦虑会升高血糖。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练习,如呼吸练习、瑜伽等。

戒烟戒酒

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三倍。烟草内的尼古丁和焦油等物质,会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阻碍,使血糖升高;而酒精内的乙醇经过人体的加工会变成脂肪,加重肥胖,并且酒精在分解时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参考文献: 

[1]杨秉辉.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J].食品与生活,2020,(12):72-73.


图片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每天一到两杯奶茶,12岁女孩体重飙升到166斤,竟被查出这一病症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 | 梅玫

12岁的小玉因近2年来体重急剧增加,从58公斤增长至83公斤。爱女心切的父母赶紧将孩子送到了长沙市第三医院。

在内分泌代谢科,经过简单评估后发现,小玉身高159厘米,但体重却达到了83公斤,腰围95厘米,体重指数则为32千克/平方米,体脂率51%。

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曲线,12岁女孩体重指数(BMI)大于23千克/平方米即为肥胖,体脂率超过35%为重度肥胖,小玉已达到重度肥胖的程度。

除此以外,血液检查中发现,小玉的血尿酸值高达702微摩尔/升,谷丙转氨酶210单位/升,谷草转氨酶94单位/升,甘油三酯2.41毫摩尔/升,全部高于正常值。

在排除了遗传因素后,医生询问饮食情况时,小玉的父母透露出这样一个细节:自从爱上喝奶茶后,小玉平时每天要喝1-2杯奶茶。不爱运动、食欲不错的小玉近几年体重连年上升。

最终,小玉被诊断为肥胖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转氨酶升高。

无独有偶,27岁的男青年小何,身高172厘米,体重高达105千克。2个月前因突发昏迷,被120救护车送到了长沙市第三医院。

急诊入院后,抽血检测血糖达到55毫摩尔/升,血尿酸高达1000微摩尔/升,属于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2天后,小何终于转危为安。

清醒后的小何告诉医护人员,自己平时非常爱喝奶茶。近2年来双足、双手指、腕关节多处出现疼痛,并伴有白色“石子状”突起;更甚的是,右腕关节稍一活动便显得很吃力,局部还有卡压感。

原来,小何在入院前2个月已经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但小何不以为意,为了解渴,每天喝1、2杯奶茶,最终导致了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黄德斌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人体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克。而部分奶茶中,一杯500-700毫升的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可达6.2克,是标准值的3倍多。反式脂肪酸超标可能会造成引发心血管疾病、损害记忆力、诱发糖尿病、影响生育等严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反式脂肪酸,奶茶中的含糖量也远超标准值。以500-700毫升的奶茶为例,其含糖量在11~62克之间,平均每杯含糖量34克,而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应控制糖的摄入,每天最好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除此之外,奶茶中的脂肪和咖啡因含量也不容小觑!根据上海消保委的调查报告,奶茶中脂肪含量达到7.8克/100毫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每天烹调油建议25-30克。一杯奶茶中,咖啡因的平均含量达0.27克,最高的含量为0.428克,约等于4杯咖啡中咖啡因的全部含量。

黄德斌解释,糖进入到人体后,一部分用于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另一部分则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急用。

然而,人体合成糖原是有上限的,过多的糖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比如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大肠癌、黑色素瘤)等疾病。

另外,奶茶中的果糖可以在人体内转换为嘌呤,导致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尿酸水平升高。当人体的血尿酸长期超过420微摩尔/升的时候, 将形成尿酸盐结晶,并广泛沉积在骨骼、关节、韧带、皮下组织,导致痛风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