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策略(糖尿病具体方案)
掌握控糖策略 科学应对糖尿病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存在患病率高且并发症多的特点,血糖控制也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根据《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及技能释义(2024版)》第17条释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口服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上任何情况之一的,都可诊断为糖尿病。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如果有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当糖友们在生活中例行体检时,或自行血糖监测看到血糖升高时,心情就会立刻消沉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我这两天甜食吃多了呢?或许是我这两天在外吃饭多了?或许是我这两天喝酒多了?还是我这段时间没活动了呢?应该不是病情加重了吧?也没有明显不适血糖怎么就高了呢?总会带着满腹的疑惑和焦虑去找医生调药去……
糖友如何才能管好自己的血糖呢?今天教大家五点技巧,“多懂点、少吃点、多动点、勤查点、药用点”,以上五点若能掌握,不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还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多懂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要对糖尿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糖尿病的特点,即慢性、进展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如果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不仅可以控制糖尿病,还有可能缓解糖尿病。了解这些可以让患者擦亮眼睛避免不良信息、广告等诱导而走弯路。还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对疾病有全面正确认识,掌握家庭自测血糖的方法,做好血糖自我监测,加强自我健康管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仅要单纯依赖药物降糖治病,更需要综合管理。所以糖尿病知识了解越多,越利于控制病情。
2.少吃点:很多糖友认为少吃糖或甜食就是饮食控制了,而科学的控制饮食方法是要减少总能量,包括米面、肉蛋、油脂、水果、坚果等摄入量,即要全面多样又要合理控制,原则上是要粗细粮搭配谷类为主,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少量水果和坚果,限制油和盐。每位糖友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活动量、病情、生活习惯来合理饮食,最好找专业医护进行指导。例如:每天1个鸡蛋,1袋奶,2两瘦肉,鱼肉更好,3两豆腐,4两水果,5两主食,6两蔬菜,7、8分饱。这才是“少吃点”的意义所在。
3.多动点:规律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敏感性,达到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等功效。所以说“运动是良药”,不是一次要运动多长时间,而是要长期坚持运动习惯,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骑车、游泳、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每周2次阻抗运动如弹力带、杠铃、俯卧撑、哑铃等,每周不少于5次运动,运动时注意避免低血糖,适宜心率为170-年龄。
4.勤测点:糖友在生活中应该经常监测血糖,常用的方法有血糖仪、静脉采血、动态血糖监测。静脉采血需要在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以实时观察血糖变化,血糖仪监测方便,糖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很多人认为没有症状就不用测这是错误理念,因为存在多数情况血糖很高甚至大于33.3mmol/L,却无明显症状;另外还可以因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昏迷等,所以要勤测血糖,避免急性并发症,同时还要定期复诊,进行病情相关监测,预防并发症。
5.药用点:以上如果做到仍然血糖控制不佳时,需要用药来帮助降糖,不可道听途说、听信他人、自行买药,尤其是广告药,切忌将保健品当药吃,这就需要到糖尿病专科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用药。
总之,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综合管理的疾病,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掌握科学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自身健康。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
供稿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靳素梅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田晨光
中国专家团队提出糖尿病治疗新策略
中新网广州10月17日电 (蔡敏婕 梁嘉韵)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肥胖发病率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日发布消息称,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序贯治疗,可以维持治疗的获益,达到优化长期血糖控制的目的。该诊疗思路被称为“强化-简化”新治疗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于今年10月15日全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BMJ),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李延兵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院刘烈华副主任医师、柯伟健主治医师、李海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治疗方案是升阶梯式的,即采用降糖药物不断增加、复杂化的方式进行应对进行性的血糖升高和病情进展。但长期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也就很难避免远期的慢性并发症。
李延兵团队既往在糖尿病的逆转管理方面耕耘多年,发现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清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诱导出糖尿病缓解。然而,如管理不当,这些获益往往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而且,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就出现严重高血糖,他们的长期管理更具挑战。
鉴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强化-简化”新策略,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序贯治疗以维持治疗的获益,以期达到优化长期血糖控制的目的。
该研究共入选了41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首先均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正常化2周,以解除高血糖毒性;继而,受试者根据随机化结果分到四个治疗组。
结果显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联合方案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两个单药序贯干预组也获得了良好的血糖结局。同时,简化的口服药方案的耐受性良好,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的受试者比例不足5%。
该方案通过强化管理充分逆转高血糖后,采用简单易行的口服药方案进行维持,可以获得长期的优化血糖控制;后续简化的管理避免了多药联合甚至注射剂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该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2019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
需要明确,缓解不等同于治愈。李延兵说,糖尿病缓解是一种可以控制的代谢状态,而并非彻底治愈,病情也有可能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或体重反弹而复发。糖尿病缓解是一场糖友与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的长期斗争。(完)
糖尿病治疗出了新策略!权威专家解读最新防治指南
来源:生命时报
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教授 李 强
编者的话:2021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了修订后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主要有五大变化。为此,我们特邀请权威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两类新药获得认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截至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保持着持续上涨趋势,没有任何平台期或拐点,且在50岁及以上成年人、男性中较高。
本次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仍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并强调前者应作为基础治疗措施,贯穿始终;后者在没有禁忌证的前提下,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联合治疗”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及,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新指南中,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机制降糖药,也被首次列入建议中。不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心血管风险重点强调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心力衰竭,也是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新指南将“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相关内容设立为独立章节,强调除降糖外,应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严格控制。
降压治疗应个体化。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120/80毫米汞柱,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考虑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或高于目标值20/10毫米汞柱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五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调脂先降坏胆固醇。调脂治疗应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为首要目标,依据患者危险高低,将坏胆固醇降至目标值;临床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利用他汀调脂时,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可联合其他调脂药物。
为预防急性胰腺炎,如果空腹甘油三酯>5.7毫摩尔/升,首先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患者需每年进行血脂监测,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脂变化。
预防需抗血小板。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同时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如果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需应用氯吡格雷(75毫克/天)作为二级预防。
对于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果年龄≥50岁,合并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即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或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且无出血高风险,可将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作为一级预防。
戒烟防并发症。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
近年来,电子烟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欢迎,但电子烟可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新指南强调了戒烟的重要性,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或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电子烟,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吸烟和使用电子烟的糖尿病患者应将戒烟咨询及其他形式的治疗纳入常规糖尿病诊疗和护理之中。
体重管理写入指南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管理不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为此,新指南新添“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章节,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超重和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等综合手段。如果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建议通过代谢手术治疗。
低血糖有了分级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分级与治疗至关重要。新指南中,低血糖有了分级诊断,制定了三级标准:
I 级低血糖:患者血糖介于3.0~3.9毫摩尔/升;
II级低血糖:血糖
III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
新指南还对低血糖给出了管理建议,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每次就诊时应询问有无低血糖症状;使用有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评估、筛查无症状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应给予15~20克葡萄糖并于15分钟后检测血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降低未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
过去,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血糖的监测指标,可有效反映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如今,新指南更新了其诊断价值,将“糖化血红蛋白”首次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中。
新指南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中,可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但也有些例外情况,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比如患有镰状细胞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处于妊娠(中、晚期)、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此外,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新指南提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目标,反之则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控制目标。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