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糖尿病(糖尿病的防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国际公认的6条预防糖尿病措施,第5条得到权威认证,越早知道越好
只有找到糖尿病预防措施,才能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权威科普糖尿病的预防方法。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
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腹血糖6.0moL/L,餐后2h血糖8.0mol/L),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在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中,不仅要良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应尽量避免血糖的明显波动,血糖的明显波动不仅有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且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
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6大类一线降血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
后两种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药物。尤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到广泛重视,其在有效降血压的同时,对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可提供相对更加有效的防治作用。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争取使血压控制在130/80mng左右,甚至更低,有蛋白尿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g以下。
3·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水平增加等),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脂血症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5大类:胆汁酸隔离剂、烟酸类、纤维酸衍生物和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和饮食治疗,促进血脂控制正常。来自国外的多中心协作研究报告:H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显著
降低糖尿病患者血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升高HDL,明显降低冠心病和死亡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和肾功能的下降速度,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渗出,延缓其进展,减小其视力的降低和丧失的危险。
4.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患者常因存在胰岛素抵抗及不适当的治疗而致高胰岛素血症,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增生,增加肝脏Ⅵ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着,损害机体内源性纤溶系统如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促进血栓形成长期高胰岛素血症还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及导致体重增加等。
上述作用均可加速糖尿病大小血管硬化的发生和进程。因此,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有助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5·.改善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功能亢进、红细胞黏附性增强及变形能力降低、凝血功能増强及纤溶系统功能降低导致血液呈现高黏、高聚及高凝状态,促进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6.补充抗氧化剂:
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B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如今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引起身体多个系统的损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那么,如何预防糖尿病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科学饮食。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饮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按时按量吃饭、少食多餐、多吃高纤维食物、食物的搭配要均衡、不要摄入过量糖分。
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使人远离肥胖,减小患糖尿病的风险。建议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对预防糖尿病很有帮助。
规律作息。建议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因为睡眠好了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睡眠不足,会造成体内激素分泌压力过大,身体会储存脂肪来应对,这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规律作息。
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大量吃富含葡萄糖、蔗糖的食品,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
避免糖尿病恶化,坚持做好6件事,降糖防并发症事半功倍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15亿,而我国就将近有1.14亿,是典型的糖尿大国,且还有5亿人正处在糖尿早期,尚未发现治疗。如此高的病发率,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小糖人”,可见防糖治糖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长期血糖高会易引发全身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眼病、肾脏病等,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越早控制血糖稳定,越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今天总结了降糖最为关键的“6点”,坚持全做到的肾友会更长寿:
3个关键性指标要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尽量低于7.0%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相比于血糖反应更全面,它反应的是患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说明血糖浓度越高,病情越严重。正常人的范围值为4%~6%。不同病情的糖友要求值不同:
对于刚诊断出糖尿病的年轻患者,尚不用服降糖药,还有怀孕、妊娠期的糖友, 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0%以下;
按年龄分,小于65岁,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口服降糖需加用胰岛素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6.5%;大于等于65 岁,没有低血糖风险,心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要低于7.0%,更有助于延长寿命;
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很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要低于7.5%;
还有一些特殊亲情卡的患者如癌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放松要求。
血压要尽量降到130/80以下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的情况,主要是血流异常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本身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疾病,因此高血压加上糖尿病无异于“雪上加霜”,要保持血糖稳定,血压也不能大意马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2.6 mmol/L以下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约占60%,比常人高出40%。糖尿病易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粥样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对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且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应控制于2.6 mmol/L以下。
3个注意事项不能忘:
注意体重要达标,远离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有肥胖的情况,肥胖的危害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也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的情况,因此糖友必须要保持体重正常,尤其肥胖糖友要减重。最好咨询医生和健身教练,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不要盲目减肥。
BMI指数是国际衡量肥胖的指标,算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超重了: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注意饮食要合理,避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饮食治疗也是重要的部分。糖友饮食要记住低盐、低糖、低脂三大饮食原则,同时遵循少吃多餐、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的原则,更有助于血糖稳定,防治并发症。
注意日常恶习要改正,别大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坏习惯也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比如吸烟、喝酒、不运动,都不利于血糖稳定。尤其一些男性糖友要注意改正。以吸烟为例,吸烟过多会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素抵抗,除此之外,还会增加冠心病等并发症的风险,糖友必须注意改正。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