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力(糖尿病大礼包)
创新模式 大力发展糖尿病防治信息化建设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精神,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青海省近一年来大力发展糖尿病防治信息化建设,推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的实施。
一、持续提升青海省糖尿病防治中心患者微信群管理能力
据统计,目前青海省约有22万糖尿病患者,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糖尿病作为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赖于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传统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因受时间、空间、人力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推动实现《实施意见》中糖尿病防治行动的相关目标,同时减少疫情期间糖尿病患者不必要的外出和人群聚集,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依托“青海省糖尿病防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先后建立了20个糖尿病防治中心患者微信群,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每天在微信群里为省内上万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科学普及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讲解国家及本省最新医保政策,将各项惠民政策及时传达给基层群众。
健康青海行动启动仪式现场 图/健康青海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
二、推广运用糖尿病防治中心“智能云”血糖管理系统
糖尿病防治中心“智能云”血糖管理系统通过使用具有智能云功能的蓝牙血糖仪,将患者的血糖监测信息实时同步传输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手机上,让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进行精准的远程指导,调整患者降糖方案。该系统通过医患双方手机端的预警功能,可以使医患双方实时关注血糖波动,从而减少血糖相关危险事件的发生。
通过前期推广运用,血糖管理系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患者只需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和具有蓝牙传输功能的智能血糖仪,就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血糖情况。而医生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对患者进行实时、精准的远程指导,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不必要的外出。通过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运用,可以极大减轻本省糖尿病慢病患者的就诊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及经济成本,患者可以用最少的花费得到医护人员最专业的远程血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省糖尿病慢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糖尿病规范治疗率及控制率等。
三、探索运用以视频直录播为主要形式的糖尿病教育新模式
在新冠疫情期间,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冯学祯主任结合青海省的疫情防控形势及糖尿病防治现状首次提出通过视频直录播形式为青海省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
通过前期推广发现,与传统的院内集中授课模式相比,直录播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高效、直观的网上学习,花费最少的费用得到青海省糖尿病专家最专业、规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间不必要的人群聚集,节约了医疗资源和经济成本,有效提高了青海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糖尿病知晓率、规范治疗率及控制率。
目前,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正在积极筹建青海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大数据平台建设,拟在省内各大基层社区推广运用,这将有利于青海省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青海省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血糖稳定14年!专家分享控糖护心秘诀:每天只用坚持3件事
糖心病
阜外医院的杨跃进院长,虽然因为工作作息不规律,但是他的身材却保持很好,而且这14年血糖也控制得非常好,杨院长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控糖护心秘诀。他还建议糖友要警惕一种危险疾病,它是哪种疾病?又该如何识别呢?
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多病共存”,而心血管疾病就是危害最大的共病之一。当糖尿病遇到心血管疾病,就有了一个新名字——糖心病,即糖尿病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疾病。
据统计,糖尿病造成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比普通患者高6倍,再发生心梗的风险是40%,患者的预期寿命是同龄人的2/3。
为何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这是因为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抑制血栓形成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积聚、斑块出血及血栓形成,而后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斑块逐渐长大。
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可造成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坏死,继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型心脏病人群和单纯冠心病患者首先在血管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容易出现弥漫性的堵塞,而且是多支血管同时出现堵塞,介入支架治疗比较困难。
而单纯的冠心病人,如果没有糖尿病,血管是点状的堵塞,便于介入支架治疗。
现场的一位阿姨三年前确诊糖尿病,目前血糖控制不达标。参加节目前一天晚上突然胸口难受,出冷汗。去医院做心电图,医生表示这是心肌缺血的症状。
专家说心梗最怕第一次发病,第一次出现症状,24小时之内,70%~80%的人会发生心梗,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除了心电图,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CT和造影等检查了解心脏情况。
长期高血糖会让心肌敏感性降低,一旦发生心梗可能症状并不典型,仅仅是哪都不舒服而已,非常容易被忽视,所以杨院长总结了12个字的症状,请老糖友们一定要谨记!
1假感冒
季节交替感冒症状主要表现:腿没劲儿、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拉肚子。但如果年纪大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突发的乏力、喘、没胃口等“假感冒”症,就要警惕糖心病啦。
2捂胸口
冠心病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最常出现胸痛的症状,通常为心前区、胸骨后的闷痛、紧缩感、压迫感。
由于心脏神经受损,大部分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胸部不痛,容易被忽视。
3脸煞白
心脏疾病的发作常常会伴有脸色苍白的现象。
4满头汗
急性心梗发生时,患者常出现异常出汗的症状。如果气温不高、也没有剧烈运动,但突然大量出汗,有的还伴随恶心呕吐,需要特别警惕。
小提示
如果心梗真的发生了,我们第一时间要做3件事,可以救自己一命。第一,要躺着防止晕厥;第二,大力咳嗽能确保呼吸和心跳继续。第三,在等待急救时,建议先吃易吸收的硝酸甘油,再吃阿司匹林等。
1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适量运动能提高病人对胰岛素敏感程度、提升脂肪氧化速度、降低高血糖风险和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2每日三餐严格控制
杨院长主要是严格控制主食,并且每天吃大量蔬菜,同时保证一天一个鸡蛋。
3再忙也要按时吃药
从确诊糖尿病开始,杨院长不管再忙都按时吃他汀类药物保护血管。但注意药物服用,谨遵医嘱。
基因和肥胖“双重打击”致糖尿病激增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黄杨子)昨天8时,《柳叶刀》子刊《糖尿病和内分泌》在线发表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王卫庆与全国多中心教授共同领导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系统阐明了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作用,并揭示肥胖对糖尿病病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β细胞功能障碍不足和因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问题,未来据此“双重缺陷”制定行之有效的糖尿病防控策略意义重大。
肥胖影响胰岛素抵抗
王卫庆介绍,“中国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9%,患病人数达1.164亿。”以往我国学界观点认为,β细胞功能障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但这不足以解释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40年间的急剧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演变,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平行上升趋势。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为此,本次研究以94952名40岁及以上的基线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障碍(HOMA-B)。结果显示,在340443人年(即约3.6年)的随访中,新发糖尿病患者高达6484人(6.8%)。
“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已成为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王卫庆表示,本研究的发现改变了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糖尿病病因的固有观念,使得对中国糖尿病的流行原因及潜在病因的认识更为清醒。“学界一直认为,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本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障碍较接近,属于先天不足;但事实证明,欧美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因素也在影响着我国人群,尤其是饮食、生活方式等。”
制定中国糖尿病患者临床指南
不难发现,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糖尿病现实更严峻:中国人同时具备了较弱的β细胞功能,以及较高的肥胖患病率和伴随而来的胰岛素抵抗,从而给本来脆弱的β细胞功能增加“额外打击”,因此导致中国严重的糖尿病流行,患病率持续攀升。“我们希望,本次研究能为重新审视中国糖尿病病因特点提供科学证据,对中国乃至其他东亚国家的糖尿病防控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王卫庆说。
据悉,该研究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宁光和国际知名糖尿病专家拉尔夫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学习国际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国人糖尿病病因特点,制定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指南和路径,从而更有效延缓甚至逆转中国糖尿病流行。”
最后,王卫庆也为广大市民与糖尿病患者带来建议,“我们希望成人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可维持在22至25;同时,糖尿病的不同药物分别针对不同致病机制,若单种药物无法让血糖达标,可在医生的专业检查与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让胰岛最大限度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