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挑战(糖尿病最新攻克的视频)
总台记者看世界丨新加坡对糖尿病宣战八年 持续督促民众健康饮食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刘畅。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新加坡政府从2016年开始向糖尿病宣战以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新加坡糖尿病协会首次将健康推广活动办在小贩中心,免费为公众测量血糖和血脂,以此进一步加强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念。
新加坡人患糖尿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新加坡2016年开始向糖尿病宣战,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出,把“对抗糖尿病”列为政府未来要处理的三大挑战之一。
新加坡人糖尿病患病率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摄取糖分大大超标。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糖分摄取不超过6茶匙,而新加坡人每日摄取糖分大概为12茶匙,比限定量多出了一倍。为了提醒民众控制对糖分的摄入,新加坡卫健委从2020年开始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高糖饮料广告,新加坡成为首个实施这一举措的国家。2022年开始,新加坡卫生部规定,含糖的包装饮料必须附上营养等级标签。标签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最健康,D级最不健康。新加坡保健促进局指出,这项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随着更多饮料生产商改良配方,包装饮料的含糖量中位数已从2017年的7.1%减到了目前的4.6%。目前,市场上有七成的包装饮料为糖分较低的A级或B级。而“默认少糖”运动则规定,如果食客没特别要求,咖啡店和小贩中心售卖的咖啡茶水将一律少糖。
除了督促人们控制糖分摄入,新加坡政府还发起了“全国健步大挑战”,鼓励国民每天最少步行1万步;推行“较健康食材开发计划”,资助食品供应商研发健康食材以及在公共餐厅使用全麦食材和较健康的食用油。
经过过去几年的持续努力,新加坡人的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从2019年至2020年的9.5%,下降到2021年至2022年的8.5%。但是,从今年8月公布的全国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新加坡目前仍有40多万人患糖尿病,每12个成年新加坡人当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在近期参加健康检查的约1000名本地人当中,有近四成处于糖尿病前期,而其中近七成并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糖尿病风险。如果情况再不改善,预计到了2050年,新加坡糖尿病患者人数可能达到100万人。
新加坡人糖分摄取超标,和他们喜爱在小贩中心、餐厅吃饭的习惯不无关系。新加坡糖尿病协会会长帝华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将世界美食带到小贩中心,但饮食也是导致糖尿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国人可能对非本族美食的热量成分并不了解,倘若过多摄取会导致健康问题,这也是本地控制糖尿病的一大挑战。
新加坡小贩中心
为了加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当天,新加坡糖尿病协会首次在小贩中心举办活动,免费为公众测量血糖和血脂。新加坡糖尿病协会会长帝华利指出,一方面要指导小贩、餐厅使用更健康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每个人的健康意识,让他们在外用餐时自觉地选择健康搭配,而后者相比之下更为迫切。
目前,新加坡在全面对抗糖尿病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八年,成果逐渐显现,但依旧任重道远。新加坡卫生部部长王乙康在国会上强调,“在抗击糖尿病的战役中,我们不能松懈或自满,必须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控糖。”
以上就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刘畅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新加坡记者 刘畅
中国之声《总台记者看世界》栏目
通过总台驻外记者视角
记录世界风云变幻
为您打开“看世界”的窗口
《总台记者看世界》每日播出时段
中国之声《正午60分》节目首播
《新闻进行时》16点时段重播
监制丨李天娇
记者丨刘畅
编辑丨郭鹏
新媒体编辑丨廉金亮
本文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发布,糖尿病防控面临多重挑战
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揭示出我国在糖尿病防控方面面临的诸多现状与挑战,引人深思。
网络素材
《报告》指出,我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尚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在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上,明显存在不足。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像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可公众除了对体形消瘦、肾脏病变和视力下降这几项危害的认知率尚可外,对于其他高死亡风险的危害认知程度堪忧。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 2-4 倍,但仅 43.0% 的受访者知晓糖尿病与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这充分体现出大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短板。
不仅如此,糖尿病易感群体对糖尿病的认知率更低。以学生群体和上班群体这两个久坐、缺乏体力活动较为明显的群体为例,他们对 “久坐群体为易感群体” 以及 “缺乏体力劳动群体为易感群体” 的认知率均未达到及格线,作为糖尿病的 “高风险人群”,自身却缺乏足够的疾病风险认知,而识别糖尿病易感人群无论是对于个体判断自身风险、及时调整干预,还是从社会化干预角度推动身边人及早干预,都有着重要意义。
网络素材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同样面临不小挑战。对于慢性病而言,长期管理治疗是关键,而治疗依从性就是一大难题。以胰岛素治疗来说,频繁的注射扎针、复杂的病程管理等,让未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也身心俱疲。尽管 80.5% 的糖尿病患者认同应听从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实际仅有 53.1% 的人表示不会对其感到紧张焦虑,认同适应胰岛素治疗的比例更是低至 24.6%。
同时,一些日常细节也影响着治疗效果,如注射用针头更换问题。虽然 65.1% 的受访者认为针头应该每次一换,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 30.8% 的需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每次更换针头,经济负担和感染风险让患者陷入两难。此外,糖尿病复杂的病程管理涉及饮食、运动、药物、定期监测等多方面,在实际执行治疗计划时,常受到工作、家庭、情绪等不确定因素干扰,致使患者压力倍增,影响治疗依从性。
网络素材
当前我国糖尿病的认知率处于较低水准,基层的疾病科普工作亟待大力开展。今年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的主题是 “糖尿病与幸福感”,只有提升公众对糖尿病的正确认知,才能更好地管理疾病,减轻患者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相信随着社会对糖尿病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医疗手段持续创新以及疾病宣传不断加强,公众糖尿病认知水平有望提升,助力我国实现糖尿病防控总目标,为建设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联合国糖尿病日丨体重管理助力糖尿病“逆转” 提升患者幸福感
来源:环球网
今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上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指导下,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多方机构共同在京举办“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活动”。
“我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关注和助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表示,应对糖尿病挑战,需要有生活方式的药方,还得有药物的药方,希望科技进步会推动药物不断迭代更新,使患者越来越方便,依从性更好、配合度更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据介绍,2024年,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城市改变糖尿病”专题项目升级为“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为配合体重管理年活动和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项目特发布了“共防共管、体重管理、综合达标、预防并发”主题海报和“体重管理”宣传视频,助力公众做好体重管理和糖尿病防控,并为地方开展相关科普宣传活动提供助力。
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
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会上表示,体重的增加,无论是超重还是肥胖,都是万病之源。同时,多项研究证实,有效的体重管理,可使超重、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发展到糖尿病;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体重降下来,病情也能够得到逆转,从而生活的更好、更长、更幸福。纪立农教授呼吁全社会对糖尿病患者给予更多理解和关注,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并减轻他们的治疗负担。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教授提醒公众,糖尿病综合管理要注重血糖、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的综合达标,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此外,她还提醒要尤为关注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问题,情绪波动会影响血糖和血压。自我调整、家人关心及医生指导能帮助糖尿病患者享有更大的幸福感。
体重管理助力糖尿病“逆转”
纪立农教授在“超重肥胖干预与糖尿病防治”主题报告中表示,近些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其中超重和肥胖是当前驱动新一轮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无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干预,体重下降都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可以帮助糖尿病前期患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以及帮助糖尿病患者在不吃药、不打针的情况下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纪立农教授表示:“对于新来的肥胖和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一般现在不给用药了,就是跟他好好的谈,怎么改变体重,怎么改变生活方式,很多的人如果体重有改善,他的糖尿病会得到逆转。”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琦教授介绍,单纯性的关注血糖,很难预防和控制好并发症,糖尿病需要综合管理。管理血糖的同时,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的管理。这些达标以后,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而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健康体重,以改善血糖、血压、血脂以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潘琦表示:“我们希望患者达到健康状态的减重效果,至少要减重不低于5%。”
健康生活方式是慢病防控基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与老年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介绍了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与运动指导原则,包括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通过吃动平衡来维持健康体重;限制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摄入;减少静坐时间;增加高强度有氧运动;建议餐后1小时再运动等。
广东省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副主任蓝丽娜以“‘三减三健’主题绘本及绘本剧推广”为例介绍了深圳在慢性病防控科普方面的实践经验。据介绍,当前儿童青少年存在超重肥胖、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睡眠不够等健康问题,需要加以干预。蓝丽娜表示:“希望每一个儿童青少年都争做新时代的三好少年,饮食好、运动好、睡眠好。三好促健康,希望他们成长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