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斑块(糖尿病斑块消除方法)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动脉有斑块,危险吗?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做“颈动脉彩超”检查,这已成为糖友必查项目之一。数据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45岁以上确诊为脑中风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检出率为80%,6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都能检测出颈动脉斑块。也许糖友会非常紧张:颈动脉有斑块是咋形成的?它对糖友身体有何影响?

01

颈动脉斑块的意义

颈动脉,简单理解就是颈部的动脉,是我们脖子附近能触摸到跳动的动脉。颈动脉连接心脏和大脑,一旦发生堵塞,将会导致十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颈动脉有明显的动脉粥样斑块,常提示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且颈动脉位置较浅,检查方便,因此颈动脉也被称为“反映全身动脉血管情况的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当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堵塞、狭窄,影响大脑供血,容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斑块破裂脱落后随血流堵塞颅内小血管,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引起脑梗。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和脑缺血有密切关系,约30%的脑梗死都是因为颈动脉斑块引起的,足见颈动脉斑块和狭窄非常重要。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颈动脉斑块都会引起脑梗,其危险性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和血管的狭窄程度:当斑块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时,危险性大;如果斑块较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已经大于50%,患者也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表现,那么就要引起警惕。

02

加速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

年龄是颈动脉斑块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也有其他很多因素会加快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如长时间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管壁,是促进血管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动吸烟或者长时间吸二手烟,会损害血管,增加斑块形成的风险;大量喝酒引起血压波动明显,也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升高,使得更多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斑块形成;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减缓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稠度,心肌收缩力度下降,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03

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其发生是各种因素单独作用或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血糖、血脂、血压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可以使大量的非脂肪组织的脂肪酸释放和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下降,造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增加而清除水平下降,造成脂质代谢紊乱;而且糖尿病患者餐后易发生脂质代谢异常,长期餐后血脂水平异常会造成大血管病变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反过来颈动脉斑块的出现也预示着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

04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颈动脉斑块一旦破裂形成血栓,脱落后堵塞脑血管,发生脑梗死。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眼歪斜、失语、偏瘫、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偏斜、走路不稳、吐字不清、所问非所答、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意识丧失,智力障碍、嗜睡状态等等,甚至导致死亡。

另外,颈动脉与心脏跳动有一定联系,颈动脉斑块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若颈动脉一旦发现斑块或狭窄,说明人体其它动脉血管可能也出现了类似的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血管脑血管,所以,当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时候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05

颈动脉斑块的防治

对于已经存在的颈动脉斑块,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预防其向脑卒中进一步发展。


1. 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少吃油炸、含盐、含糖、含脂肪高的食物。
2. 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3. 控制LDL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息息相关,严格控制LDL水平,可以降低整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服用降脂药物等将LDL降到目标值以下。
4. 识别早期信号。颈动脉斑块发展到严重堵塞动脉时,会出现突发头晕,面部麻木(多为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短时间内言语困难、眼前发黑等,这时候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血糖高也会伤皮肤

武汉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高英主管护师黄亚兰

春季到来,不少人深受过敏困扰,皮肤起疹子、瘙痒的情况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性皮肤病(简称“糖皮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也可能会造成一些相似的皮肤困扰,糖友们切勿因为季节原因误以为是过敏,搞错了方向。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急剧升高,会引起血浆及组织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从而刺激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痒感。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降低导致皮肤干燥,皮肤表层下的高渗状态也使表层细胞发生脱水,加剧皮肤干燥,皮肤生物电活动较弱,易诱发瘙痒。此外,糖尿病患者皮肤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功能异常及排汗异常也都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症。严重者可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有的糖尿病人脸上突然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块,个别严重者掌跖上也会出现玫瑰色皮疹,这是糖尿病人皮肤毛细血管弹性变差和异常扩张引起的。

一般来讲,糖皮病患者除了瘙痒,皮肤还可伴有麻木肿胀的情况,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没有知觉,但不伴有其他器官明显的不适。而春季皮肤过敏在瘙痒的同时还会有红肿水泡等情况出现,常合并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胸闷等全身性过敏症状。

想要解决糖皮病所导致的皮肤瘙痒,就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若是一直坚持治疗的糖友突然出现顽固的皮肤瘙痒,需要及时就医复查血糖,必要时需要调整一下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催眠药,也可选用维生素C、钙剂等;外用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也可以配合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照射、矿泉浴等。

皮肤护理方面,不可暴力搔抓和过度擦洗,洗澡一般一周一次为宜,水温要适宜,控制在37℃~40℃;要选用中性沐浴液;浴后可搽一些护肤霜或润肤油,以达到保湿效果;要选择纯棉透气的衣物,勤洗勤换。

饮食上,建议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深绿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水果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比如苹果、梨子、火龙果等。

当发生瘙痒时,应尽量稳定情绪,用手轻轻拍打患处,再涂抹外用止痒药,避免瘙痒扩散。此外,丰富业余生活,分散对皮肤的注意力,如欣赏轻松、优美的乐曲,下棋、绘画、打太极拳,可以使过度兴奋的大脑放松下来。

来源:生命时报

颈动脉中的“软斑块”,不稳定性高,但用药后逆转的效果好

有位朋友给华子留言,说自己颈动脉中发现了“软斑块”,但是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都正常,为什么也会有斑块,危险性大不大,以后要怎么办呢?华子说,没有“三高”出现的斑块,很大可能是血流冲刷,导致了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的原因。

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狭窄,危险性不算大。如果斑块较大,可以选择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斑块破溃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一、什么样的斑块是“软斑块”

在颈动脉斑块中,有“硬斑块”与“软斑块”的分别。判断的标准,通常是通过超声检查时的反馈而定。其中“强回声”意味着斑块质地较硬,可能存在钙化;“等回声”意味着斑块与周边动脉内膜的反馈相同,是均质的斑块。这两种情况都是“硬斑块”,稳定性较高。

“低回声”意味着斑块内有液体物质,可能胆固醇含量高或是存在出血的情况;“混合回声”则意味着“低回声”、“等回声”等多种情况并存。这两者都是“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发生破溃概率较高。

二、不同斑块的治疗方法

需要明白的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动脉内膜损伤相关。常见的内膜损伤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而且颈动脉距离主动脉较近,血流冲刷力量大,在分支处血流的剪切力又会发生变化,也容易造成内膜损伤,形成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主要在于是否易于破溃,如果斑块发生了破溃,就会诱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容易造成脑血管堵塞,发生脑梗塞。所以对于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主要以防止斑块破溃为主

“硬斑块”是较稳定的斑块,发生破溃的概率较低,所以只需要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症、吸烟等损伤动脉内膜的因素进行控制就可以,避免动脉内膜进一步损伤,延缓硬化斑块的进展。

“软斑块”是不稳定的斑块,在颈动脉收缩、痉挛,受到外力挤压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破溃。想稳定斑块就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2.6mmol/L以下,最好达到1.8mmol/L以下,可以使斑块脂质核心体积缩小、密度增加,从“软斑块”转化为“硬斑块”。

三、“软斑块”的治疗效果更好

他汀类药物可以起到斑块逆转的作用,通常要持续用药2~4年才会出现,而且在逆转斑块的效果上,“软斑块”更为明显。因为“软斑块”内的胆固醇含量高,脂质核心大,密度较低,在用药之后斑块体积缩小、密度增加比较明显

而“硬斑块”本身就是密度较高的斑块,用药后LDL-C水平的降低,产生的主要作用是延缓斑块的进一步增长,但对斑块本身的密度改变不大,所以有“硬斑块”的人可能见不到明显的斑块逆转效果。

四、根据风险性用药

斑块的“硬”与“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风险性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虽然是“硬斑块”,但是血管狭窄超过50%,危险性仍然较大,同样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才能预防血栓形成。

有一些人虽然是软斑块,但斑块较小,血管没有狭窄,没有“三高”,也没有不良生活习惯,风险性并不高,并不推荐用药治疗。所以发现斑块之后,对危险程度的判断,以及是否需要用药,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才能确定

总结一下,在颈动脉中发现“软斑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时候,对“软斑块”的逆转效果更好一些。但是否需要用药治疗,需要经医生评估风险之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