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导引(糖尿病导引法)

幽兰趣科普 0
文章目录:

练习中医导引法注意8个细节,有效治疗糖尿病

导引,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隋代,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消渴候气功宜宣导治疗法”,开始应用气功治疗糖尿病,受到历代医家高度重视。

观察发现:气功疗法不仅可以减轻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患者的乏力体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改善人体神经和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所以对于多种疾病的康复都有益处,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

应该指出的是,气功康复疗法尤其是外气治病,神秘色彩比较浓,应该辩证地看待。这里要强调的主要是基于“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目的的自我气功锻炼。练习气功要注意以下八个细节。

选择合适的练功场所

选择练功场所以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为原则。在旷野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练功尤好,公园及树林相对安静之处也为练功较适合的场所。糖尿病重症或者年老体弱者,也可以在家中相对安静的环境练功。一般来说,古坟、厕所、垃圾站、排污渠附近,不可作为练功场所。烈日直射、寒风凛冽、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的恶劣条件下,不宜练功。

练功时间的选择

练功时间一般应掌握在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也可根据各功法的不同要求具体决定。午、未、辛、酉、戌、亥六阴时练功,可滋阴降火,有益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病情的控制。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晨起和临睡前各练一次功,如此不会打乱正常的生活起居规律,便于长期坚持,有利于缓缓取效。

练功时的方位选择

练功时所采用的方位,一般主张面向西、面向南、面向东,或白天面向太阳的方位,夜晚面向月亮的方位。练功时应掌握前空后虚原则,如背靠大山,面向平川;或背靠房屋,面向场院;或背靠大树,面向旷野;或背靠墙壁,面向门窗,这样便于安神定志、养心调息。

练功时的方法选择

气功功法和流派很多,选择功法时应该慎重。一般要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辩证练功。静功以内养功为主,可以培补元气、调整阴阳。动功以八段锦为主,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机、通经活络,使一身气血通畅。叩齿漱津功,简便易行,能滋阴降火,也适合糖尿病患者练习。

练功者的心境

《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既是常人养生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练功者的基本要求。练功者要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勿大怒、大喜、大悲,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练功前的准备工作

练功前不能过饱、过饿、过于劳累,要穿平底鞋和宽松的衣服,并排空大小便,放松腰带,以免影响气机的畅行。练功前20分钟,应停止各项剧烈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跑步、下棋、打扑克等。

练功中的注意事项

练功主要是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而收效。调形就是调身,强调全身放松、松而不弛;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应注意一呼一吸和缓调匀,在意念控制下,随动作进行;调神就是调心、调意,强调练功的动作、呼吸都应在意念控制下进行,以求达到平心静气、以意领气的目的。

收功时的注意事项

收功强调一个“稳”字,练功完毕,应该注意不能仓促结束。一定要静守丹田片刻,待气归丹田后,再缓缓收功。

气功锻炼贵在坚持。糖尿病患者在练功过程中,既要抱有必胜的信心,又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能不遵医嘱贸然停止。

随糖平台已经邀请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代金刚博士为广大糖友们拍摄了八段锦全势,欢迎大家在头条号“随糖诊疗室”搜索系列视频。

八段锦第一势——双手托天理三焦

糖友的运动处方:千年长寿操——八段锦的完整演示

国医大师吕仁和:糖尿病治疗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1934年出生,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师从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中医大家,在诊治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脏病和多种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糖尿病治疗中的“二、五、八”方案

吕仁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医糖尿病和肾病专家,该方案是在继承《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临床应用,总结而成。其中,方案中的“二”是指防治糖尿病的总目标;“五”是指观察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的五项指标;“八”是指需要采取的八项措施。

二:两个目标

即长寿与健康。应尽力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要求不但要让患者能够有较长的寿命,还要让患者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综合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达到身体健康,还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因此,糖尿病患者因为要控制糖尿病,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完整健康标准的追求者和实现者。

五:五个观察指标

即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症状。

1.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8%,分别可作为优、良、差三个控制等级。其中,由于糖化血红蛋白能体现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应充分重视。

2.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异常,治疗应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促进脂肪肝改善。

3.血压 高血压与糖尿病经常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必须将血压控制良好,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健康状况很重要的指标,要求患者的体重要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内。体重正常,利于健康长寿;肥胖者,常伴有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等代谢失常,容易合并心、脑和大血管病变;体重过低者,易合并周围神经炎等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应向正常标准体重方向发展为好(具体计算指标详见书中介绍)。5.症状

(1)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汗多等,多由高血糖及其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一般血糖控制良好后,临床症状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而症状仍不见好转,则应除外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

(2)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夜尿频多、尿多浊沫、肢体麻木、疼痛等,常是糖尿病并发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应该积极予以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导致失明、肾衰竭、足坏疽等。

(3)头晕、头胀、记忆力减退,或有偏身麻木等,应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4)胸闷憋气,应除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5)皮肤疮疖痈疽、牙周炎感染,在糖尿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应进行积极地、较长时间地治疗,以求彻底解决感染病灶。

(6)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易出汗的部位瘙痒,在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可以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7)急性高血糖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症状,出现口渴多尿、腹痛、恶心、呕吐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必须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应注意在纠正高渗综合征、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不合理过多使用胰岛素可诱发低血糖,进而导致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八:八个调理和治疗方法

即饮食、运动、心态、中药、西药、胰岛素注射、针灸推拿、导引等。

(一)三项基本措施

1.饮食要合理

2.运动要适当

3.心态要平衡

(二)五项选择措施

1.中医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轻症或初发病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或糖尿病已经应用西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血糖仍不能良好控制者,加用中药治疗常常可以实现血糖良好控制,甚至保持病情长期稳定。而对于糖尿病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用西药控制血糖,应用中药治疗并发症,则可以发挥我国医学中西结合的优势,使众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具体方法,吕仁和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六对论治”思路,临床应用,卓有成效。

2.西药口服药治疗 西药口服药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等。对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取效或中医药治疗血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者,可以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等。并在充分认识不同药物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的基础上,酌情配合调节血脂和降压药物。

3. 注射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中西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胰岛素分泌功能严重受损,或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必要时,应该选用注射胰岛素治疗。有条件者,更可安装胰岛素泵,以良好控制血糖。

4.针灸推拿 吕仁和教授临床发现,糖尿病下肢沉重麻痛、夜卧不宁,针刺双绝骨穴常有良效;咽痒咳嗽,以六神丸用胶布贴于列缺穴常有良效;全身疲乏按摩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常有良效;下肢冷热失调,点按丹田穴常有良效等。故除中医中药外,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应引起足够重视(具体疗法详见书中介绍)。

5.导引吐纳——巢氏消渴之气功宣导法。本法记载于《诸病源候论》一书,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其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松衣宽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体侧。双目微闭。随着呼吸的节律鼓起小腹,意在牵动气机,使之行水布气,津液上升。

第二步: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下而上,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使水之上源下流,元龙归海,津布热减,静卧数分钟收功。

第三步:收功后起立,走出室外,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缓缓步行。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使练功后内在的有序,在常态下尽可能地保持住。巩固已取得的引肾津、滋上源、止消渴的效果。

中医治疗糖尿病:两千多年历史经验,5个神方至今沿用,速收藏

糖尿病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的治疗都是以西医为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了不少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今天一起来系统盘点古今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从这些治疗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变化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感悟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的升华。

古代没有糖尿病一词,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古代“消渴病”的范畴,当然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消渴病顾名思义就是从症状表现上命名的一类疾病,而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则和消渴病极其相似,因此,我们按照古籍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和认知而去分析。

秦汉时期:祛瘀化湿、滋补肾阴

祛瘀化湿疗法

在《素问·奇病论》一书中写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也就是该书认为,消渴由肥甘之陈气郁于胸中而生热所致,遂以芳香化湿之药物,除郁积之陈气,也就是祛湿化瘀的治法,这种思想为后世消渴治疗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基础,属于糖尿病中医治疗的起始阶段。

滋补肾阴疗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针对胃气热盛、肾气不足致消渴的病机,提出清热生津、温肾化气的治法。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言,“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不能蒸腾津液,致水液直达下焦,遂首创肾气丸(方一)以温阳化气、滋补肾阴,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张仲景治消渴的思想及方剂至今仍被沿用。

魏晋隋唐:温肾化气、养生导引、针灸食疗

东晋时期的医学家陈延之认为,消渴主要由肾气不足和肾中虚热所致,在治疗上推崇温肾化气、滋养清润之法。在其所著《小品方》一书中首次使用八味肾气丸治消渴: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八味肾气丸(方二)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治疗消渴的要方。

到了隋代,医学家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养生导引法治疗消渴。 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言: “法云∶ 解衣惔卧,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意思是松衣解带,躺着的时候伸展腰腹、聚精会神,引肾气上行,肾气充盛则阴阳调和而消渴自除

此外,巢元方首次提出运动疗法治疗消渴,他认为: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食后运动可有效控制消渴的进一步发展。这和现代西医观点认为的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相同。

另外,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更是列有专篇对消渴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上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了30余首治疗消渴的方剂,并列举了针灸法以治消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则体现了孙思邈对于食疗思想的重视。

宋元时代:三消理论新认知,百花齐放治消渴

我国古代中医学史上最大方书之一的《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名,首次将三消病证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类,其记载关于消渴的方剂多达 90 首。虽然载方众多,但治法较单一,以清热生津为主。

金元时期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对消渴的治疗提出了新的理解和看法,作为寒凉派、攻邪派、滋阴派、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分别阐释了治疗本病的观点。其中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提到消渴病的治法, 如: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 在方剂上,创立了后世所谓的消渴方,“栝蒌根治消渴神药(方三)”“三消皆禁用半夏”皆体现了他对本病治疗的体会与经验。

明清:三消分治,温补脾肾

明代朱丹溪的门徒戴原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提出: “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芪饮(方4)、吞八味丸(方5)。吸收了宋代关于消渴的诊疗经验。此外,他还强调气血双补在治疗消渴时的重要性,正如“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所言益气补血、滋生精血而消渴病愈。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指出“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的观点。由此看出,李用粹对温补脾肾的治法较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