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单号(糖尿病检验报告单怎么看)
专业护师详述!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监测血糖?转发收藏!
据科普中国消息,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高达 11.9%,且发病日趋年轻化。根据 2021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 20 岁至 79 岁的糖尿病患者有 1.41 亿人,是糖尿病第一大国。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血糖控制和监测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血糖的日常控制和监测缺乏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有时使病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糖监测。
01
不同患者有不同控制标准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的试金石,可以指导饮食,评估用药效果,也是动态反应防控效果最便捷的方法。
那么,血糖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呢?
其实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非常强,不同人群、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身体状况,控制目标会不一样,具体分为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和宽松控制。
1. 需要严格控制的人群
严格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4.4~6.1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6.1~7.8 mmol/L。
新诊断、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非老年患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患者,以及接受过精细手术(如整形)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2. 需要一般控制的人群
一般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6.1~7.8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0.0mmol/L。
择期大、中、小手术患者、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需要一般控制血糖。
3. 只需宽松控制的人群
宽松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 mmol/L。
低血糖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患者、中度和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预期寿命不足 5 年(如癌症等)患者、75 岁以上人群,以及精神或智力障碍者,可进行宽松控制。
4. 如何确定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根据具体年龄、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等决定,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大部分健康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7.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
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或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8.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1.1 mmol/L。
年龄超过 75 岁、频繁发生低血糖、生活不能自理或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进一步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4.0 mmol/L。
02
给自己开一张“监测处方”
1.什么时候需要监测血糖
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一周测一次七点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可不在同一天测。
血糖控制很差的患者:每天都测七点血糖,直到血糖控制平稳为止。
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监测血糖,调节饮食和运动。
口服降糖药患者:可以每周监测 2~4 次餐前或餐后血糖,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的七点血糖。
特殊情况:当出现低血糖、调整用药或血糖升高时,要随时监测血糖,短期内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直到血糖平稳控制为止。
2.常用的血糖检测方案
四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睡前,适用于正常饮食情况下,每日 1~2 次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七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适用于正常进食情况下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每 4~6 小时血糖:适用于肠内或肠外营养的饮食前提下,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含胰岛素泵)的患者;也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缓解期。
每 1~2 小时血糖:适用于静脉胰岛素输注或 ICU 患者,无论何种进食方式,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性期需要每 1 小时测量一次。
老年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参照一般人群的要求,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3.除了血糖,还需要监测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小于 7.0%,治疗初期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建议每三个月查一次;当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可延长为每六个月查一次。
尿酮体:当血糖持续升高时、短期内频繁发生低血糖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需要检测酮体。当尿液中出现酮体的时候,一定要接受医生治疗的建议,不可轻视。
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血脂:高血脂的患者至少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患者至少半年检查一次。
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做一次眼底检查,以后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03
血糖仪该如何用?
血糖仪简单易学,在糖友们居家护理或有不适症状时,可以快速测出血糖,为治疗提供依据,是糖友们的好帮手。血糖仪价格一般在几百到一千元以内,一般家庭都能承受,建议糖友们都为自己配备一台。
1. 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步骤一:准备好 75% 酒精、无菌棉棒、血糖仪、试纸、采血针。
步骤二:取出试纸,手指不要触摸试纸的测量区,将试纸放入血糖仪中。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三:用75%酒精消毒指腹侧面。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四:等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按压采血,将用完的采血针放入坚硬不易穿透的容器内,如易拉罐、罐头瓶、茶叶盒、矿泉水瓶等。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五:要用干净的棉签抹去第 1 滴血,将第 2 滴血滴入试纸中,等待血糖监测仪出结果。
图片来源:魏丽丽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六:用洁净棉球按压穿刺部位一到两分钟止血。
2. 即时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要用力挤压采血部位,容易使得数值偏低。
扎针时第一滴血注意一定要拭去,因为第一滴血一般含有更多的组织液,影响结果。
选择采血量的时候,应不多不少,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也能保证数值的准确性。
不可选择对监测有干扰性的消毒剂,如碘伏等。
若血糖数值异常,应重复监测一次,必要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 采血部位的选择及轮换
重复在同一手指或部位采血,容易引起手指疼痛加重,增加恐惧心理,也能影响采血口的愈合,造成“蜂窝手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手指轮换采血的方法,能有计划地轮换采血手指和采血部位,给手指充分的愈合时间。
制图:魏丽丽
区域划分:将末梢采血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并按顺时针顺序轮换。
间隔距离:每次采血点距离上一次采血点,至少间隔0.3厘米,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
双手轮换:单号左手双号右手,左边一次,右边一次,部位对称轮换。
血糖检测时间对应部位轮换:空腹—大拇指,早餐后-食指,午餐后—中指,晚餐后—无名指,睡前或其他时间—小拇指。
采血部位的轮换,要建立在采血部位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有不适合采血的情况,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制图:魏丽丽
出品:中华护理学会
作者:魏丽丽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主任护师 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员会副主任委员
审核:赵芳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护师
专业护师详述!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监测血糖?转发收藏!
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高达 11.9%,且发病日趋年轻化。根据 2021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 20 岁至 79 岁的糖尿病患者有 1.41 亿人,是糖尿病第一大国。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患者家属来说,日常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血糖控制和监测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于血糖的日常控制和监测缺乏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有时使病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血糖监测。
01 不同患者有不同控制标准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的试金石,可以指导饮食,评估用药效果,也是动态反应防控效果最便捷的方法。
那么,血糖值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呢?
其实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非常强,不同人群、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身体状况,控制目标会不一样,具体分为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和宽松控制。
1. 需要严格控制的人群严格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4.4~6.1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6.1~7.8 mmol/L。
新诊断、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非老年患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风险患者,以及接受过精细手术(如整形)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2. 需要一般控制的人群一般控制指的是空腹或餐前血糖:6.1~7.8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0.0 mmol/L。
择期大、中、小手术患者、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需要一般控制血糖。
3. 只需宽松控制的人群宽松控制的标准为空腹或餐前血糖:7.8~10.0 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7.8~13.9 mmol/L。
低血糖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患者、中度和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预期寿命不足 5 年(如癌症等)患者、75 岁以上人群,以及精神或智力障碍者,可进行宽松控制。
4. 如何确定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根据具体年龄、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等决定,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大部分健康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7.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
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或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小于 8.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1.1 mmol/L。
年龄超过 75 岁、频繁发生低血糖、生活不能自理或预期寿命有限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进一步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小于 10.0 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 14.0 mmol/L。
02 给自己开一张“监测处方”
1. 什么时候需要监测血糖
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一周测一次七点血糖,三餐前、后及睡前,可不在同一天测。
血糖控制很差的患者:每天都测七点血糖,直到血糖控制平稳为止。
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监测血糖,调节饮食和运动。
口服降糖药患者:可以每周监测 2~4 次餐前或餐后血糖,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的七点血糖。
特殊情况:当出现低血糖、调整用药或血糖升高时,要随时监测血糖,短期内增加血糖监测的频次,直到血糖平稳控制为止。
四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睡前,适用于正常饮食情况下,每日 1~2 次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七点血糖:监测时间为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适用于正常进食情况下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
每 4~6 小时血糖:适用于肠内或肠外营养的饮食前提下,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含胰岛素泵)的患者;也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缓解期。
每 1~2 小时血糖:适用于静脉胰岛素输注或 ICU 患者,无论何种进食方式,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性期需要每 1 小时测量一次。
老年患者的血糖监测频率参照一般人群的要求,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小于 7.0%,治疗初期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建议每三个月查一次;当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可延长为每六个月查一次。
尿酮体:当血糖持续升高时、短期内频繁发生低血糖时、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需要检测酮体。当尿液中出现酮体的时候,一定要接受医生治疗的建议,不可轻视。
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血脂:高血脂的患者至少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患者至少半年检查一次。
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做一次眼底检查,以后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03 血糖仪该如何用?
血糖仪简单易学,在糖友们居家护理或有不适症状时,可以快速测出血糖,为治疗提供依据,是糖友们的好帮手。血糖仪价格一般在几百到一千元以内,一般家庭都能承受,建议糖友们都为自己配备一台。
1. 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步骤一:准备好 75% 酒精、无菌棉棒、血糖仪、试纸、采血针。
步骤二:取出试纸,手指不要触摸试纸的测量区,将试纸放入血糖仪中。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三:用75%酒精消毒指腹侧面。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四:等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按压采血,将用完的采血针放入坚硬不易穿透的容器内,如易拉罐、罐头瓶、茶叶盒、矿泉水瓶等。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五:要用干净的棉签抹去第 1 滴血,将第 2 滴血滴入试纸中,等待血糖监测仪出结果。
图片来源:魏丽丽
图片来源:魏丽丽
步骤六:用洁净棉球按压穿刺部位一到两分钟止血。
2. 即时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要用力挤压采血部位,容易使得数值偏低。
扎针时第一滴血注意一定要拭去,因为第一滴血一般含有更多的组织液,影响结果。
选择采血量的时候,应不多不少,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也能保证数值的准确性。
不可选择对监测有干扰性的消毒剂,如碘伏等。
若血糖数值异常,应重复监测一次,必要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 采血部位的选择及轮换
重复在同一手指或部位采血,容易引起手指疼痛加重,增加恐惧心理,也能影响采血口的愈合,造成“蜂窝手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手指轮换采血的方法,能有计划地轮换采血手指和采血部位,给手指充分的愈合时间。
制图:魏丽丽
区域划分:将末梢采血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并按顺时针顺序轮换。
间隔距离:每次采血点距离上一次采血点,至少间隔0.3厘米,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
双手轮换:单号左手双号右手,左边一次,右边一次,部位对称轮换。
血糖检测时间对应部位轮换:空腹—大拇指,早餐后-食指,午餐后—中指,晚餐后—无名指,睡前或其他时间—小拇指。
采血部位的轮换,要建立在采血部位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有不适合采血的情况,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制图:魏丽丽
来源: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3年的老糖友,降糖花样多!
今天来看看一位33年糖龄老糖友的分享,从胰岛素使用到饮食运动都有介绍,除此之外,还有他的乐观更值得我们学习。
老汉痴长68,患上糖尿病倒有33个年头了,故戏称“老糖”。“老糖”是1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前必须注射胰岛素,否则就“免开尊口”,生活上颇感不便。胰岛素使用
胰岛素我是在早、晚餐前半小时自行注射的,自己打针既方便又不麻烦别人,一举两得,好处多多。
目前我早上用正规胰岛素加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晚上用正规不加长效。剂量在医嘱基础上略有加减。我注射用的针筒为1毫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无需另行消毒,十分方便。
操作时先抽取正规胰岛素,再抽长效。随后作皮肤消毒,用棉签蘸碘酒涂抹注射部位后,再以75%酒精棉球去除碘酒。从90度角进针,行皮下注射,缓慢推入药液。
我的注射部位选在腹部,位置在距肚脐3厘米周围。每逢单号日期在左侧腹部,双号在右侧腹部,隔天轮换。
我每天早晚按摩腹部及做仰卧起坐运动,不仅可防止腹部皮下组织结块或损伤,还可消除腹部皮下脂肪过多积聚而影响药液的正常吸收。
1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极为复杂,药物效果往往受诸方面牵扯。因为正常人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使人体内的葡萄糖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体内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而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已严重缺损或根本起不了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必须从体外补充胰岛素,来解决体内糖的代谢。这种外源性胰岛素,受外界环境包括饮食、活动及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至于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是否适应需求,还得根据饮食中摄入的热量和人体活动时消耗的能量来决定。“三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必须协调,不然血糖得不到控制,甚至出现低血糖反应。
饮食方面
我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即在上午、下午和睡前加用点心,其量在三餐中扣除,总量不变。在食物中我增加一些粗纤维含量,如早餐我是用燕麦片、荞麦粉、玉米粉加牛奶,谓之“三加一”。餐间水果我选苹果为主,下午食用,放在嘴中细嚼慢咽,像吃糖果似的,它的热量算在下午点心内。总之,食量及方式是为适从外源性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至于饮食是否适量,我还得不定期自查尿糖。如尿糖呈阳性,反映当天饮食或活动不当,要引起注意。
请输入标题
我每天上午在注射胰岛素后90分钟开始活动。先步行20~30分钟,速度适中,抬头挺胸,精神饱满,自然呼吸;然后练自己编制的一套徒手操,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活络,达到舒经活血;最后作腹式深呼吸。运动时保持心情愉快,动作自然轻松,不勉强,不硬拼。运动强度掌握在最高心率120次/分之内。
“上所赘述,归根结底一句话:用药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以效果为准则,以控制血糖为目的。由于我合理用药(胰岛素),近期血液检验结果尚为理想: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其他血液检验项目一般都在正常参考值以内,各类并发症亦得以控制或延缓,生活质量与常人相差无几。
获取音乐处方、饮食方法可加糖顾问微信:itang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