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尼龙(糖尿病尼龙丝图片)
糖尿病足风险大,专家教您预防它
糖尿病人请注意!专家教您“触一触,瞧一瞧",糖尿病足风险早知道!
徐旭英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疮疡血管外科
糖尿病足
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一亿,其中8.1%的患者罹患糖尿病足。注意: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死亡率高达11%,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
如果您也是糖尿病患者,快跟着专家自测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足的测试方法
测试一:10克尼龙丝试验
首先脱掉鞋袜,戴上眼罩,然后用10克微丝笔轻触患者脚部的趾腹、足掌、足背等10个重要的着力点,并请测试者记录触碰的次数。如果测试者感受到的次数少于8次,说明该患者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10克微丝笔
剃须刀毛刷
专家提醒:剃须刀自带的毛刷可以作为替代工具使用。
测试二:足部症状测试
观察糖尿病患者足部状态,如果发现肤色苍白或紫暗,且指甲肥厚,说明该患者存在糖尿病足的患病风险。
测试三:泡脚水温度测试
糖尿病患者,对外界温度感受不敏感,泡脚时水温过高容易对足部造成危害,导致糖尿病足。
引起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人除了要小心使用指甲刀、注意泡脚时的水温外,还需要警惕电热毯、桌角等可能造成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想要预防糖尿病足,专家有妙方~
预防糖足泡脚方
推荐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选用预防糖足泡脚方泡脚。
当归养血活血、活血通络;鸡血藤、桑枝、桂枝、苏木同属藤类药,可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
专家提醒:夏季泡脚建议1天1次,冬季泡脚建议每周2~3次。
糖尿病患者不仅生活中要避免因意外伤害引发糖尿病足,还可坚持泡脚,帮助预防糖尿病足~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糖尿病足有先兆》
播出时间:10月19日 18:0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科教
别做那些昂贵复杂的检查了,一根尼龙丝,查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庭,每天糖尿病人都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恶劣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来的足部损伤、截肢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神经病变的患病率还不能被估计出来,通常认为发病10年的糖尿病病人90%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而且还将随发病时间的延长,发病人数进一步增多,也就是说,可能所有的糖尿病人最终都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尽管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除了对1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的进行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给与多种因素综合干预来减少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还没有转化为有用的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者检查手段而应用于临床。
周围神经病变由于难以准确的量化,因而2型糖尿病的神经病变研究结果还没有被纳入评估指标之中,这也是临床上足溃疡和感染经常在晚期发现的部分原因。
临床上有许多的检查措施,如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但都是相当不特异的检查,价格昂贵,复杂。
目前应用较多的电生理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方法进行神经病变的筛查,价格偏高,做起来也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将其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方法的检查。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认定的5中临床体征筛查方法包括踝反射、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刺痛觉等检查,没想检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单用一种方法缺乏特异性且漏诊率高,5种筛查全部应用在临床,费时、繁杂,选择最佳的筛查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
一根尼龙丝检查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根尼龙丝,也许就能检查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尼龙丝检查如果能够被广泛应用,应该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
10g尼龙丝试验易于操作
取一根10g单尼龙丝,一端置于踇趾末端(甲襞与末端趾间关节之间),轻压尼龙丝使之弯曲,此时尼龙丝会产生相当于10g的恒定压力。
通常需要进行10次试验,8次或者8次以上反应灵敏属于正常,1-7次反应灵敏者提示感觉减退,有1次反应灵敏提示感觉缺失。感觉不出单尼龙丝压力是神经病变相对可靠的指标,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高危风险因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较高。神经病变带来的糖尿病足,截肢等等都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精神压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检查,电生理检查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等都昂贵而复杂。
10g尼龙丝检查比较简单,易于操作,按照检测出灵敏度的次数来确定感觉缺失的程度,是神经病变相对可靠的指标,能尽早发现糖尿病足溃疡的高危风险因素。
#寻找真知派# #真相来了#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
应用激素治疗感染相关急症,这些你都清楚吗?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急诊医生也越来越多地面临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包括全身使用和雾化使用。《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的目的是指导和规范急诊医生的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关于感染相关急症的激素使用,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1 普通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建议】糖皮质激素用于CAP 辅助治疗尚有争议。如果有证据表明CAP 患者的宿主炎症反应过度或失调,建议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证据定义为脓毒症或需要FiO2>50% 的呼吸衰竭伴≥ 1 项以下特征:代谢性酸中毒( 动脉血pH 值<7.3)、乳酸>4 mmol/L、C 反应蛋白>150 mg/L。这些患者的死亡风险高,很可能获益。若已知CAP 患者由流感病毒或真菌( 如曲真菌) 引起,使用糖皮质激素应该慎重。糖皮质激素应该避免用于有重度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CAP 患者,例如近期消化道出血者、糖尿病控制不良者,或重度免疫功能受损者。
【用法及剂量】如果要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疗程为5 d:若患者不能口服药物,静脉给予甲泼尼龙0.5 mg/kg,1 次/12 h。若患者能够口服药物,给予口服泼尼松50 mg/d。
2 肺孢子菌肺炎(PCP)
【建议】对于HIV 感染的中或重度PCP 患者,推荐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为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临床结局并降低病死率,同时又不增加其他机会性感染的风险。由于非HIV 感染的中至重度PCP 患者具有暴发性病程和高病死率,建议对以下非HIV 感染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当呼吸室内空气时动脉血气测量显示血氧分压≤ 70mmHg 或肺泡- 动脉(A-a) 氧梯度≥ 35 mmHg 的患者,或脉搏血氧测定提示低氧血症的患者。但对于未感染HIV 的PCP 患者,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PCP 的有效性数据有限。
【用法及剂量】标准用法为21 d 疗法:甲泼尼龙40mg ,2 次/d ;使用5 d 40 mg,1 次/d ;使用5 d 20 mg 1次/d,使用11 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
【建议】推荐所有AECOPD患者接受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用法及剂量】泼尼松 40 ~ 60 mg 1 次/d,治疗持续时间为5 ~ 7 d。疗程结束时,如果患者已明显恢复,则可直接停用糖皮质激素,而不是逐渐减量至停药。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建议】对于成人严重脓毒性休克患者( 定义为给予充分液体复苏和血管加压药后,收缩压<90 mmHg 仍持续1 h以上),建议视患者具体情况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应根据ACTH 刺激试验的结果来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对象。没有单一的检测能够筛选出适宜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所以还是应该根据临床情况使用。
【用法及剂量】通常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200 ~ 300mg/d,分次给药 ( 一次50 mg,1 次/6 h ;或一次100mg,1 次/8 h) 或连续输注。给予5 ~ 7 d 的治疗,并根据临床反应逐渐减量至最终停药。
病毒性心肌炎(VM)
【建议】对于严重的暴发性心肌炎可以尝试使用皮质激素,以改善左室收缩功能,但不推荐对所有病毒性心肌炎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法及剂量】氢化可的松5 ~ 10 mg/(kg·d),或泼尼松, 1.0 ~ 2.0 mg/(kg·d),疗程2 ~ 4 周,之后逐渐减量。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
【建议】对于怀疑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或首剂抗生素应用后的短时间内可给予地塞米松辅助治疗,一旦病原学确定不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应立即停止激素治疗。如果没有病原学证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又像是链球菌感染时,应该给予激素治疗。即使是耐药链球菌:对于耐药肺炎链球菌,仍然建议使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但地塞米松辅助治疗不用于已经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成人患者,因为它不太可能改善患者结局。
【用法及剂量】对于免疫正常的患者,在给予首剂抗生素稍前或在其同时,应该开始给予地塞米松。推荐的方案为:静脉给予地塞米松0.15 mg/(kg·d),1 次/6 h,持续4 d。
结核性脑膜炎(TBM)
【建议】各大国际指南一致推荐对TBM 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所有HIV 阴性TBM 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应该接受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用法及剂量】方案包括使用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具体如下:
⑴ 地塞米松 成人用量:0.3 ~ 0.4 mg/(kg·d),持续2 周,然后在第3 周给予0.2 mg/(kg·d),第4 周给予0.1 mg/(kg·d),此后4 mg/d,并且每周将日剂量减少1 mg ;总疗程约8 周。
⑵ 泼尼松 成人用量:60 mg/d。初始剂量治疗2 周后,在接下来的6 周期间逐渐减量至停药( 即,每周将日剂量减少10 mg) ;总疗程约8 周。
以上内容摘自: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共识专家组.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06):76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