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增殖(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手术后能恢复点视力吗)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是什么导致了癌细胞快速增长,吃肉、吃补品、补充营养算吗?
张玫上个星期在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医生叮嘱她,虽然做了手术,但是体内还可能残余癌细胞,饮食和护理上要万分注意,不能马虎。张玫牢记在心,早餐只喝一碗白粥,午餐晚餐不沾肉腥,还把儿子女儿买的牛奶、补品扔在一旁,天天青菜白粥。
眼看着母亲越来越虚弱,好几次站都站不稳,儿子小涛还以为手术出了后遗症,赶紧带她回医院治疗。主治医生检查后,问张玫:“不是叫你注意饮食吗?怎么还搞成这样?”张玫很疑惑:“医生你不是说我体内还有癌细胞吗?我怕我吃肉、吃补品太营养,癌细胞有营养了又长回来,所以我才……”
医生听完哭笑不得,像张玫这种以为自己营养太好会促进癌细胞生长的癌症患者,他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事实上,长久以来癌症患者都存在误区:“营养太好,癌细胞就长得好”“ 不吃东西可以把体内的癌细胞饿死”等等。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癌细胞如何生长繁殖的?其实,癌细胞在一开始的时候跟其他正常的细胞没什么不同,按部就班地生长、分裂,形成新细胞。但是,由于在分裂时产生突变,正常的细胞变成了癌细胞,从此具备了超强的生存能力。
正常情况下,一个细胞在生长和分裂之前,会接收到一系列相关的指令。但是癌细胞却不一样,癌细胞不用听指令,全凭自己的合成信号进行生长和分裂。有时候,癌细胞还可以在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帮助下,大量分化。
也就是说,癌细胞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可以无限生长,而且还会和体内正常的细胞争抢营养成分。
营养太好会加速癌细胞增长吗?不少癌症患者认为,既然癌细胞也属于身体的一部分,那么如果日常饮食吃得越好,身体吸收的营养元素越多,癌细胞就会长得越快。表面上看来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破绽,但是却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事实上,癌细胞快速增长的真正营养来源是血管生成,即肿瘤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的“供应链”进入肿瘤的过程,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营养物质”。
医生所说的“注意饮食”,其实是让张玫摄入足够的营养,改善体内的代谢紊乱,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治疗中断的风险。良好的营养还有助于减轻癌症患者对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对癌症治疗的耐受度。
而“饿死癌细胞”,也是错误理解。如果真正想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需要切断癌细胞的血液和营养供应,但专家们将这一设想总结为“想法很美好,事实很残酷”。一方面,如果施药不精准,也会把健康的细胞饿死,扩散的癌细胞更是难以搜寻。另一方面,很多癌症病人自身免疫力较低,在化疗的过程中会产生食欲低下的情况,如果营养再跟不上,就会导致癌细胞还没消除,人就饿死了。
癌症患者怎么吃?癌细胞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是肿瘤细胞的种类,包含分化程度、血管生成能力、基因突变能力等;一个是癌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应答情况,如果免疫系统积极应对,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停止生长和分裂。
要想扼制癌细胞生长,癌症患者除了要积极配合治疗外,要加强营养摄入,增强自身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积极应对,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停止生长和分裂。
对此,小艾总结出摄入适量蛋白质、摄入足够碳水化合物、不迷信补品保健品3个饮食建议供癌症患者们参考:
如果在癌症治疗期间只吃素,容易造成热量、优质蛋白质不足,影响遭破坏组织的细胞修补,使免疫力持续下降。因此,在提供足够能量的前提下,也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最好来源是鸡鸭鱼肉、鸡蛋、低脂乳制品、坚果、豆类。
在癌症患者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应该占总能量的50%-65%,有利于减低癌症复发风险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于主要是全谷类食物、蔬菜、水果和豆类等。
由于治疗癌症期间会有食欲不振的情况,为了维持身体的能量,一些患者会用补品代替正常的饮食。医生强调,补品虽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是癌症病人不能本末倒置,过分追求某一种食物的免疫功效,过度依赖补品。只有均衡饮食,才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法。
近年来,各种癌症的高发,癌症群体数量的增多,与日常饮食中长期存在的错误习惯不无关系。不健康的饮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同样,饮食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也极为关键,三个建议不妨牢记心中。#清风计划##癌症离你有多远##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癌细胞可以“饿死”?专家支招肿瘤患者应该这样吃》.央视网 .2019-10-28.
[2]《吃蘑菇能抗癌 粉碎癌症患者饮食谣言》.人民网.2013-05-09.
[3]《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吃主食?》 .央视网. 2018-10-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干细胞疗法、冷冻疗法,医学界贡献治疗糖尿病新招术
治疗糖尿病,医学界又贡献了新招术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多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创新疗法和干预措施。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2021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总数、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排名全球第一,20—79岁群体因糖尿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排名全球第二。据估计,2045年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数将上升到1.744亿人。
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增加活动量、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但这些治疗方案效果有限,且不能阻断并发症发生以及阻止病程进展。
为了突破治疗瓶颈,糖尿病领域的相关研究者在不断努力。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案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干细胞疗法 有望使患者摆脱频繁的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的病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岛β细胞出现罢工或怠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因此,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使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摆脱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
据悉,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纪初,该领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发展。目前,干细胞强大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β细胞的潜在来源。
在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转化生成成熟的、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能力,还需要解决移植的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确保其纯度等重要问题。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员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SGLT1/2双重抑制剂 降低葡萄糖吸收量,控制血糖水平
此前,欧盟宣布批准Zynquista(sotagliflozin,索格列净)用于胰岛素的辅助疗法,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这是Zynquista在全球首次获批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Zynquista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和2(SGLT1和SGLT2)的口服抑制剂。SGLT1主要负责调控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而SGLT2主要负责调控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抑制这两种蛋白的功能可以降低人体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SGLT2抑制剂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得到了权威指南的推荐。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了新版指南《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2版)》。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是糖尿病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的指南之一,每年都会依据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治疗理念进行更新。
新标准推荐的治疗方案依然保留了二甲双胍一线用药的地位,但与以往不同,二甲双胍已不是唯一的一线用药。该标准推荐,GLP-1RA、SGLT2抑制剂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并且人们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药物 修复“血糖传感器”,重塑血糖稳态
11月5日至10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作为上海十年来医药界最新成果之一向全球进行展示。
该药品是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类(GKA)药物,是过去十年来糖尿病领域首个全新机制的原创新药,也是首次在中国推出的2型糖尿病全球首创新药。这款药物由上海企业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今年9月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血糖传感器”——葡萄糖激酶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款新药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通过修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激酶功能,恢复人体对血糖水平变化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和β细胞功能,重塑血糖稳态,控制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并有望实现糖尿病停药缓解。
截至目前,多格列艾汀片可以单独使用治疗未经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在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效果不佳时,搭配二甲双胍使用。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该药无须调整剂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表示,多格列艾汀片是一款具有新概念、新机制、新结构、新技术和新疗效等特征的全球首创新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项目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有显示度的成就。
冷冻疗法 或为无法锻炼的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福音
在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冷到发抖有利于降血糖”成了一个热议话题。
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博士生亚当·塞勒斯在会上介绍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反复短时间的冷暴露(达到颤抖)会提高人体葡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并显著改善血压。
塞勒斯表示,冷暴露改善了许多与2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心脏代谢指标。他认为,这种策略有望最终成为2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或预防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他们计划评估冷暴露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塞勒斯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像桑拿浴和蒸汽房一样的“冷藏治疗室”。
对此,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综合生理学教授安娜·克鲁克博士发表评论称,这项研究证明了“颤抖”带来的代谢效应。对于那些患有糖尿病但因各种原因无法锻炼的人而言,冷暴露可能是不错的降糖选择。不过,这种治疗策略能否付诸实践最终取决于其可被接受的程度。
百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疗法和干预措施,包括最初的动物提取胰岛素、重组与合成胰岛素,到后来的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疗法及免疫细胞疗法等。与此同时,基于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型与诊断不断细化,人们可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目前,人类已实现了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征服糖尿病,未来可期。(记者 代小佩)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