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骗术(能治疗糖尿病的骗局有哪些)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自称“百年药企”兜售“降糖神药”这些伤害身体的骗局要小心

央视网消息:降糖药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必须品,但有些不法分子竟打着“降糖神药”的幌子进行诈骗。这些假药不仅费用高昂,起不到降糖效果,而且受骗人被诱导停用了正规药品,对身体也造成了伤害。最近,北京警方就打掉一个这样的犯罪团伙,抓获涉案人员24名。

电话中的是一家叫“深圳松茂堂”公司的销售人员,他们自称是按祖传秘方研制生产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特效药,宣称该药可根治二型糖尿病,一个疗程四个月,费用4800元,还说会有专人指导患者用药。

刘先生今年68岁,受高血糖困扰多年,在网上看到这款产品能根治糖尿病后,满怀期待的刘先生通过电话订购了三盒,支付了费用1398元。销售人员还告诉刘先生,吃了他们的产品,其他药品都可以停了。

受骗者 刘先生:这个就是从那个手机上,那里头有个链接,说这些中药是明朝的秘方、宫廷秘方,所以我就扫那个链接,我就打电话了,而且对方还说包治。

半个月时间刘先生血糖值到了9毫摩尔每升,这是他四年来最高值了,属于糖耐量异常,很容易再次引发糖尿病和其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发现被骗的刘先生立即报了警,才发现被骗的还不止他一个人。

北京市公安局机动侦查总队民警:老百姓本来他吃这个正规药店、大医院给他开的药控制血糖很稳定,但是吃了他们的药以后起不到任何效果,而且还把之前的药给停了。经过我们调查一个最多的是从这个公司买了12次药,一次是1700块钱,总共花了两万多块钱。

民警在调查中发现,不法分子在网页、微信群中发布了很多营销软文,只要有人点击留下联系方式,他们就会立即对其进行诈骗。

据了解,这一团伙通过在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发布有夸张标题的网文吸引客户,文章以“神奇降糖秘方”“从根消除高血糖”等内容博人眼球,虚假宣传,并以科普文章的形式推广其所谓祖传的化糖秘方,谎称产品可根治糖尿病。

民警查询犯罪团伙的资金流向,初步查明了以徐某某、王某为首的生产销售假药团伙。在掌握了犯罪团伙组织分工及作案特点后,近期警方开展统一收网行动。

行动中警方共抓获涉案人员24名,现场起获了涉案产品1300余盒,虚假宣传材料千余份。经专业部门检验鉴定,产品其实是固体饮料,属于食品,不含任何降糖成分。

据了解,2020年10月以来,犯罪分子胡某某与徐某某、王某勾结,在河北等地租赁办公地点,雇佣话务员经过专门“话术”培训,每天回拨点击网文和拨打热线的事主电话,骗取事主信任并进行推销。徐某某、王某以每盒40至50元的价格从胡某某处进货,后以每盒598元的价格通过快递的形式对外销售,从中牟利。经警方初步核实,涉案金额达170余万元。

警方提醒,就医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切莫轻信网络或电话营销,不要陷入“包治百病”的圈套。

北京市公安局机动侦查总队民警:买药什么的去正规的药店,去正规的医院去开这种正规的药,不要去那种小的公司,从网上买,千万不要。如果要是受到了侵害,打110报警向警方求助。

目前徐某某、王某胡某某等24人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来源: 央视网

22岁健康人竟被诊断出糖尿病!线上“疾病自测”套路深

不知何时,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测试题。在回答诸多问题后,答题者被要求必须支付19.9元至29.9元的费用,才能解锁答案。一番答题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不少人会选择付款解锁答案。然而,此类问卷却被许多保健品贩子利用,成为了其制造健康焦虑,兜售高价保健品的工具。

一些保健品贩子通过制作高血糖自测、高血压自测等题库,以付费解锁答案的方式,将测试者引流至某某“专家”微信号上,再以专家一对一帮助的名义,引导测试者花费比市场价格高出数倍的价钱,购买高价保健品。

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自测问卷,其实已涉嫌冒用医生的身份进行线上问诊,这些问卷或“专家”对疾病的诊疗一知半解,却敢于快速给出患病的结论,甚至将健康人确诊为疾病患者。不仅如此,为了销售保健品,“专家”们还会阻拦咨询者线下问诊,劝说测试者先吃药再“查一下”。

调查

“疾病自测”套路深

参与测试,健康人被测出糖尿病

为了测试疾病自测题的真伪,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记者先后选择了多个线上自测题库进行测试。这些题库大多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病相关联。市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问题时,很容易被这些自测问卷吸引,并参与测试。

在网上搜索病情时出现了自测问卷

在参与了多个疾病自测后,暗访记者被分别要求支付19.9元、29.9元等,获取测试结果,并通过添加专家企业微信号的方式,获取答案。

这些问卷结果显示,尽管暗访记者在测试前刚刚体检,各项指标十分健康,但还是被对方认为已出现了糖尿病早期症状。

“你这个情况是糖尿病早期了。”健康专家-何主任告诉记者。微信资料显示,他来自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紧接着,他就将话题引到了兜售保健品之上,并给记者直接发来了两款降糖保健品的链接。两个链接都来自于一个叫做“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

面对如此迅速的诊断过程,暗访记者质疑:“我需不需要去医院先测个血糖,之前血糖没有过异常啊。”

谁知,“何主任”却表示:“你要先去调理,后续症状恢复以后再去查一下看看就可以。”“血糖值只能参考。”

“何主任”与暗访记者的对话中已确认记者的血糖异常

解读“专家”实则对自测报告一无所知

在多轮测试中,记者发现,这些名义上的“专家”,虽然以解读报告为由引导测试者添加了微信并为此支付了费用,但这些“专家”们,大多对测试者在问卷中回答的内容,一无所知。

企业微信号隶属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健康管理-肖老师”在和暗访记者的沟通中,就对暗访记者提出的解读问卷的要求,表示抗拒。

她不断重复问卷中已存在的问题,要求暗访记者重新给出答案。

“是否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瘙痒、伤口不愈合等情况啊?”她问道。

“你这些问题,问卷中我都回答过了。你们到底是不是问卷结果解读啊?”面对重复的问题,暗访记者回答。

对此,“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而是回答称:“你可以去医院跟医生犟一下的。”随即,再也未进行过任何回复。

“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

和前述“何主任”一样,尽管对记者是否患有疾病了解不多,但这位“肖老师”却乐于向记者分享各类补品的链接。她向记者发来了许多内含购买秋冬进补品链接的公众号文章。记者所花费的29.9元咨询费,更像是花钱给自己的微信里插入了一份广告。

“肖老师”向记者推荐的滋补品链接

冒充医生,头像和名字都是假的

可以看出,在这些“专家”眼中,所谓的自测报告不过是一种引流工具。如果有人不幸连续被引流到一位“专家”处多次,那么他甚至可能会遇到报告解读费用打了水漂的情况。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就曾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链接支付了19.9元和29.9元后,记者被告知,需要付费添加同一位名为“健康调理专家—王主任”的企业微信,才能获得结果。

这位“专家”的企业微信同样隶属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添加微信后,这位专家只字未提暗访记者曾两次购买了服务一事,仅向记者发来一份评分为66分的“糖尿病自测题报告单”,就开始了他的分析。

记者的糖尿病分析报告仅有66分

在分析中,他同样表示,暗访记者“已有糖尿病早期症状”,并要求记者购买降血糖的保健品。言语之间,似乎很负责任。

“健康问题很严谨,不合适不会给你推荐,对你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王主任”说。

然而,当暗访记者提出是否能够进行线下问诊时,这位看似严谨的“专家”,却话锋一转,推拒了起来。

“这个要预约比较久,线下基本都是约满了。”“王主任”说。语毕,他还给暗访记者发来了一张像是拍自医院病房的照片。然而,当记者表示愿意等待,并咨询具体地址时,这位“王主任”却不再回复了。

在此次暗访所接触的所有“专家”中,这位“王主任”是看上去最像医生的一位,他也始终以医生自居,微信头像也是一位医生的形象。

为了弄清楚“王主任”是否确有其人。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王主任”头像的所有人。这位所有人确实是一名医生,但他既不姓王,其工作地点也不在“王主任”自称的深圳。他是来自山东某中医院的一位叶姓肝病专家。

在得知叶医生的形象被人盗用后,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叶医生始终在山东行医,从未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其擅长的治疗领域也并非糖尿病。

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被人盗用他们也很无奈

起底

线上疾病自测已成保健品贩子引流工具

那么,诸如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网络上冒称医生或“专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或隐藏在这些“专家”们不断试图向咨询者推送的链接之上。

以“何主任”和“王主任”所属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为咨询者快速确诊后,他们都要求咨询者去一家名为“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

资料显示,“知你健康商城”的开发者就是武汉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随机对比几款商城的保健品发现,这些保健品的价格大多远超市场价格。

例如,一款名为金奥力牌葛根苦瓜铬胶囊,在“知你健康商城”的售价为每瓶188元。但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在淘宝的售价仅为每瓶约27元。

一些曾在“知你健康商城”购买过保健品的消费者,似乎也发现了问题。“知你健康商城”仅有的几条评论,均是差评。

有消费者问:“平台上面的医生就是骗子吗?”

网友对“知你健康商城”的评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需获得相应资质。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该机构需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要条件为医疗机构在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取得包含“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记者通过调查核实,发现无论是卖保健品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是卖膏方的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都不具备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资质。

在和暗访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公司并不是医疗机构,平台上所谓的老师是“一些从医院出来的人员”。平台上所销售的产品,也大多是保健品。

“就是纯保健的,肯定不会是医院的。”“知你健康商城”客服人员说。

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相关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所属的集团虽有自己的医院,但该集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许可,尚在申请之中。

“所以我们在前端咨询的都是老师,卖的这些膏滋类的(产品),它都是属于普方,是药食同源的,本身比较温和。”两家公司的客服人员均表示,即使血糖正常的人吃了他们的降血糖产品,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它们对身体不会有任何的一个刺激性和伤害性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说。

记者 张益维、贺佳君

来源: 新闻晨报

治疗糖尿病最常见的8大骗局,大家一定要小心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治,只能被控制,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急切想摆脱带病生存的状态,于是各种号称可以治愈糖尿病的骗局轮番上演。

笔者整理了常见治疗糖尿病的骗局,在此与读者朋友分享,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糖友免于上当受骗,少花冤枉钱。

骗局一

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

是否为祖传秘方,作为普通人无从考证。

我们可以想一下,祖传最起码要向上推3代,这个秘方在那个年代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又有多少糖尿病病人呢?

这个秘方能否治疗现代的糖尿病,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骗局二

承诺几个疗程治愈糖尿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广告词:3个疗程根治糖尿病,不再用打针,吃药,血糖恢复正常,可以签订合同和进行公证。

事实是:合同期到了,各项指标可能确实如合同所说,但这仅是控制了糖尿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而在正规医院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的治疗费用可能几十或百元就够了,如果按照广告的指导进行治疗,肯定要花上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骗局三

我用某某方法,已经治好了几十、几百例糖尿病病人

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讲究依据,在医学上称为循证医学,也就是在医学上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可以由部分病例推导到整体。

而号称治疗了几十、几百例的糖尿病病人,不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只能说几十或几百人有治疗效果。

这些人是否真有这样的治疗效果,这些效果是否可以推及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得打个问号?

骗局四

高新科技能降血糖

我们经常看到广告宣传的“电子理疗产品、磁疗产品(腕表、杯子、沙发、床)”等高新科技产品,可以降血糖、血压、血脂等,总之好处特别多。

劝您看紧钱袋子,不要信。

如果真的高新科技产品可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医生早就关注了,医学界的报道也会很多。

骗局五

保健品降血糖无副作用

确实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吃保健品以后血糖降下来,但是打着天然成分旗号的保健品,是否添加了降糖西药呢?

如果添加了西药,又是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服用,这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诱发严重低血糖。

其实,根据《食品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号称有治疗效果的保健品,都涉及违规宣传,不要信。

骗局六

降糖药物有依赖性

很多人会妖魔化降血糖药物的依赖性,说一旦用上药,就永远停不下来,所以能不用药就不用药。

事实是:有些发现比较早的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还可以,不用药物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平稳。

然而,大部分患者的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并不好,如果不用药,血糖肯定会居高不下,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急性糖尿病并发症。这部分患者就需要一直用药物控制,这不是降血糖药物的依赖,而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骗局七

西药伤肝肾,天然中药最好

中药也是药,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天然中药也可能伤肝肾。比如有的患者因错误使用中药雷公藤导致肾衰竭。

经国家批准上市的西药,都是疗效确切并经过了严格临床检验,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

配合医生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西药,完全不用担心西药会伤肝、伤肾的问题,反而尽早将血糖控制下来,是对肝脏和肾脏的一种保护。

骗局八

治疗糖尿病,效果立竿见影,有专利

下面这段话您是否见过:

“某某大专家推荐的化糖方,一剂化糖方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最快当天血糖即可平稳下降,各类并发症很快消除,告别降糖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看到这样的夸大宣传,我们需要做三件事,真伪自辨:

  1. 查一下大专家是不是真的,要在靠谱的网站检索,如医院的官网,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

  2. 查一下宣称的药物原理是否可靠,逻辑上是否说得通。

  3. 查一下宣称的专利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专利是否完全一致。

教您4招,识别骗局

1.带有绝对保证和论断的宣传,如100%有效、包痊愈,“底气十足”的话,肯定是假的。

2.任何能对身体产生附加影响的物质都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声称药品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正规药不能治百病且会声明不良反应。

3.如果您看到一种主流方法之外的新疗法,比如清毒根治糖尿病的新奇说法时,不要盲目相信,先查查是否有权威媒体报道。

4.挣钱不容易,在掏钱之前,咨询下医生。

作者:z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