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终极(糖尿病终极审判看哪个指标)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患糖尿病10年以上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原来,这些才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后果……

糖尿病可怕吗?很多人认为它并不可怕,因为它太常见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9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20~79岁成人中约1.164亿患糖尿病。换算一下,大概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人。

可是,糖尿病又很可怕。

2019年,全球约有420万成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当于每8秒就有一个人因它死亡。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

高血糖,让全身变“酥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发症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一旦疏于对健康的监管,血糖就容易悄咪咪地升高。

而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一旦糖尿病病人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这些并发症就要来了。

2010 年,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统计数据显示,病程在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46% 以上;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 61% 以上;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 98%。

所以,202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糖尿病治疗的终极治疗目标为——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01

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

糖尿病所致的心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0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俗称“糖网”,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据研究表明,患病15年后,70%以上患者会合并视网膜病变。如果超过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糖网”。

03

糖尿病肾病——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在早期阶段,症状常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而一旦病情进展到晚期,就会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据了解,在临床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04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如治疗不及时或者病情严重,可能会需要截肢。

05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种不适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受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变。

常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泌汗障碍、心率过快、排尿困难、胃肠道不适等。遗憾的是,这种病变在治疗上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发生和控制发展。

逃不掉,就该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易解,并发症难除。然而很多糖尿病人在平时不注意,直到眼睛、排尿等都出现了一些异常,还不知道自己的血糖已经快控制不住了!

其实,当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受到高血糖影响而发生病变时,往往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而我们也可以凭借“异常信号”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

01

来自四肢的信号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手脚麻木,或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灼热感、蚁行感、手套袜套感、脚踩棉花感、对冷热及针扎感觉迟钝或完全没有感觉等,需要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02

来自皮肤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及外阴顽固性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或疖痈、皮肤不明原因地起水疱,且反反复复、久治不愈,需要警惕糖尿病性皮肤病变。

03

来自口腔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口腔烧灼感、口腔黏膜干燥、牙龈红肿压痛、牙齿扣痛、松动、脱落等症状,或是出现牙龈反复肿胀、出血、牙周脓肿、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移位和脱落等牙齿问题,要警惕糖尿病牙周病。

04

来自眼睛的信号

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眼外肌麻痹、突然上眼脸下垂、头痛、头晕等症状都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

此外,如果眼睛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点或有飞蚊症、视物变形、复视或视力减退,也提示可能出现了糖尿病眼病。

05

来自心脏的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梗时,往往没有明显疼痛症状,只是表现为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问题。

06

来自消化道的信号

当糖尿病人出现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需要警惕长期血糖过高。

07

来自肾脏的信号

肾脏损伤后会出现肾功能受损和蛋白尿,引起小便泡沫增多,随着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会出现颜面及浮肿。

因此,当患者出现尿里泡沫增多及浮肿时一定要考虑到糖尿病肾病。

08

来自性腺的信号

血糖高可导致神经及血管病变,从而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往性功能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勃起不坚时,可能出现了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据调查,男性糖尿病合并阳痿者约占50%。

平时,我们很难把这些疾病的小细节与糖尿病联系起来。但是,早期发现这些糖尿病并发症信号,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继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外,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检查也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哦。

80%的糖尿病患者都不知道糖尿病终极疗法——减重代谢手术

作者:吴良平主任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并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危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糖尿病防控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成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每年11月14日的联合国糖尿病日,旨在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2019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The Family and Diabetes),未来两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将围绕这一主题,关注家庭在糖尿病预防、管理和照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如果说到治疗糖尿病,很多人只知道吃药和打胰岛素,其实,还有一种神奇的治疗方式,能治疗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代谢手术。

全球多家权威媒体杂志报道,胃旁路及相关手术是重度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终极治疗手段,通过胃肠道的改变后,除了改善血糖及代谢紊乱,更可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每年有50余万重度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手术并摆脱病痛,其中包括全球多位知名人士包括球王马拉多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等;

大量临床数据证明,目前减重代谢手术对2型糖尿病的完全缓解率(临床治愈率)达到80%以上,总体有效性达到95%以上,糖尿病患者摆脱内科药物保持血糖稳定,成为了现实。

该手术目前已有50余年发展历史,在美国,每年就有30余万人接受手术;中国在2007年开始开展这一手术,目前每年有1万多手术案例,并以每年30%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10月31日,著名的美国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公布了2013年世界十大医疗创新,应用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位列榜首。

我国的减重手术经过10余年发展,现接受减重手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例数逐年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我院从2008成立至今,完成1300余例手术病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9%,有效率达到95%以上。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