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糖尿病(icu糖尿病监控)
今天起,一天只吃一片的糖尿病药,开始销售了
来源/赛柏蓝
作者/半夏
今天起,百亿糖尿病市场迎来新的冲击
赛柏蓝获悉,4月7日起,一天只需服用一片的新型二甲双胍在国内正式开售。即日起,糖尿病患者可凭医生处方在线上平台,线下部分药店、医院购买。
糖尿病市场需求巨大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9版)显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平均增长率为51%,预估有4.63亿名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预估高达1.16亿,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有超过6500万人尚未确诊。在所有糖尿病分类中,2型糖尿病占有90%。
在庞大的患者治疗需求下,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也是非常巨大。根据 NAVADHI 市场研究公司最新报告预测,到2023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预计将达到561.8亿美元。
二甲双胍作为全球治疗2型糖尿病最广泛的一线经典口服降糖药物,其应用于临床已有60年的历史,也是临床上探索更广泛适应症最多的药物之一。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二甲双胍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45.89亿元,市场增长率也是逐年走高,2018年市场增长率达到24.15%,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数据来源:米内网)
全新二甲双胍,全国首个
据了解,百洋制药本次上市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Ⅲ),是国内首个中美同销的渗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药物。该药采用渗透泵控释制剂技术,使得药物在体内恒速释放,用于控制血糖一天仅需服用一次。
关于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的使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对赛柏蓝表示,二甲双胍虽然在指南上得到广泛的推介,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使用率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前一个全国性的研究发现,临床上只有50%左右的2型糖尿病在常规使用二甲双胍控制他们的血糖,这与国外70%~80%的使用率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导致这一差距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依从性差。据了解,目前美国市场主要以缓控释剂型为主,市场份额达到94%,而国内普通常释剂型仍占据主导地位,缓控释剂型占比仅22%左右,且在百洋制药之前国内尚无渗透泵控释剂型。
上述专家表示,二甲双胍的普通片剂,需要每天服用两到三次,很多患者因为多次服药,他很难按照医嘱每天按时来服用药物,由于依从性下降,不能够有效地维持二甲双胍在血液中的浓度,使血糖得到控制。
可见,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的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该品类市场的空白,还有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百亿市场格局迎冲击
二甲双胍生产企业众多。据米内网数据显示,目前二甲双胍仍是原研企业施贵宝占据最大市场,所占份额达到47.45%。其余市场由国内药企瓜分,暂时由北京永圣、贵州圣济堂、重庆康刻尔等药企领先。
(数据来源:米内网)
据赛柏蓝统计,截至3月30日,盐酸二甲双胍片过评企业已达到19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过评企业已达到12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此外,根据国家药监理局药审中心数据,目前已受理38个盐酸二甲双胍片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并已经通过了21个受理号。
虽然在第二轮国家集采中,二甲双胍最终不在采购品种之列,但随着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未来二甲双胍进国家集采是迟早的事。随着百洋制药的渗透泵二甲双胍上市,将有望冲击国内二甲双胍市场乃至整个口服降糖药市场。
百洋医药慢病用药事业部总经理杨峥对赛柏蓝表示,上述渗透泵二甲双胍的原研药在中国并未上市,其60片/瓶规格的价格在美国售价大概2000美元,折合每片30多美元,价格高昂。而渗透泵二甲双胍其它仿制产品在美国售价也非常高,大概在500到1000美金每瓶。
据赛柏蓝了解,百洋的渗透泵二甲双胍价格约为国内普通缓释片产品价格的2倍,而在美国,渗透泵控释剂型二甲双胍与普通缓释片产品价格比高达87倍。
有没有糖尿病,看吃饭就知?糖尿病患者,吃饭后或会有这2种迹象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秋的午后,银杏叶片片飘落,城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就医的患者。站在候诊区的李明珠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水杯,这是她连续第三天感到口渴难耐。
作为一名资深美食评论家,她原本以为这只是工作带来的小问题,直到上周那场令她难忘的美食品鉴会。
那天,她正在点评一家新开业的创意餐厅。当其他评委还在细细品味每道菜品时,李明珠已经喝完了第四杯水。
饭后不久,她感到一阵莫名的疲惫,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这种反常的状态让这位经验丰富的美食家感到不安。
张医生检查完她的各项指标后,轻轻推了推眼镜:"李女士,您平时用餐后是否经常感到特别疲倦?"这个问题让李明珠回想起过去半年来的种种异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每年新增病例持续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60%的患者在确诊前都未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刘教授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指出,餐后反应往往是糖尿病早期最明显的信号。许多患者在确诊前,身体已经发出了多个警示信号,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变化。
李明珠的经历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关注。街道上,刚下班的白领陈小姐正在便利店挑选晚餐。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她时常加班到深夜。最近她发现自己总是容易饿,明明刚吃完饭没多久,就又开始感到饥饿。
《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的最新研究表明,进食后2小时内的身体反应,可能暗示多种健康问题。持续的疲劳感与多饮多尿等症状,往往与血糖异常有着密切关联。
在城市另一端的建筑工地上,工程监理王师傅放下手中的图纸,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近期他注意到,每次工作餐后都会感到特别困倦,甚至影响了下午的工作效率。这种情况在他的同事中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工作强度大导致的正常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内分泌专家通过对5000名职场人士的调研发现,餐后倦怠感与血糖波动存在显著相关性。尤其在高压力群体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著名营养学专家孙教授在其新作《饮食与健康的密码》中指出,除了餐后疲劳感,还有一个重要信号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饭后异常的饥饿感。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身体对血糖调节的紊乱。
在杭州某五星级酒店担任行政总厨的郭师傅也有着相似的困扰。虽然每天与美食打交道,他却发现自己即使吃得很饱,没过多久就会感到饥肠辘辘。直到体检时被医生告知血糖指标异常,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中华医学杂志》近期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内的身体变化可能是预警信号,值得我们警惕。研究发现,约45%的受访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选择就医,这大大增加了疾病发展的风险。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超过70%的人在发病前都有过明显的餐后异常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极度疲倦、突然口渴、视觉模糊等。
知名医学专家赵教授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观察餐后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他建议人们关注以下餐后表现:异常的疲惦感、难以解释的饥饿感、频繁口渴、视觉改变等。
李明珠的故事最终有了转机。经过及时诊治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她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这次经历让她对饮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她在美食评论中增添了健康的维度。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指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规律作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定期体检等方式,预防血糖异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要适量,关注要及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餐后身体反应,将其作为健康"晴雨表"。专家呼吁,对待身体发出的信号要敏感,适时就医检查,莫让小症状演变成大问题。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忽视了身体发出的警告。温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提醒,餐后反应异常可能暗示多种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全国多地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血糖异常。
这个数字在大城市白领群体中可能更高。专家建议,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年轻的室内设计师陈小姐现在已经调整了工作节奏,每天按时用餐,避免熬夜加班。她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工作再忙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显示,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50%以上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健康营养杂志》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进餐后的身体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专家表示,通过关注餐后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特别强调,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述说着健康的真谛。通过观察餐后反应,倾听身体的声音,我们能够更好地守护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正如李明珠现在常说的:"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要用心感受身体的变化。"
罗志新:用执着与坚守,铺设中老铁路精品工程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交广会客厅》报道:罗志新,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老铁路磨万段铺轨标监理项目总监。从2019年5月到达老挝,他一直驻守施工监理一线。为了将中老铁路建设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他连续两个春节都是在项目现场度过。
多年经验积累 再征中老铁路
罗志新自1998年从事监理工作,先后参加了南京二桥、新郑高速公路、杭千高速公路,哈大客专、京沪高铁、唐曹铁路等十几项工程的施工监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练就了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施工管控能力。
2019年,罗志新承担中老铁路老挝境内全线422.4公里铺轨工程的总监,成为他职业生涯新的起点。
从一踏上老挝这片土地,罗志新就将中老铁路建设成“精品工程”作为监理项目部的奋斗目标。他按照项目部标准化管理要求,组织编制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和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安排,对监理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质量安全教育,制定廉政建设规定等,并将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廉洁工程”标语醒目的张贴在监理项目部的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和全体监理人员。
履行监理职责 严守工程质量
中老铁路铺轨工程战线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罗志新带领监理人员挺进热带雨林,冒着高温酷暑,科学筹划、精心组织、质量为本、严格监理。
轨枕预制是铺轨工程能够顺利开工的关键,罗志新从审查建厂方案到预制施工方案,对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进行严格检查盯控。针对生产初期发现的质量问题,专门组织召开现场会,与施工单位一起研究改进施工工艺,使混凝土轨枕外观质量明显提高。
在轨枕预制过程中,罗志新制定了质量安全卡控措施,实行标准化管理,对各工序工艺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管控,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顺利通过CRCC认证,轨枕整体合格率高达99.96%。在2020年11月份老中公司组织的标准化工地评比中,由罗志新带队监理的万象制枕基地和万象焊轨厂均获得了磨万铁路“标准化工地”称号,多次接受老挝国家政要及当地政府部门的观摩视察,受到了一致好评。
铺轨施工及行车管理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罗志新组织全线施工、监理及相关人员进行质量安全培训,他亲自授课、考试,先后组织培训7期862人次,所有参加工程施工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面对铺轨施工点多面广的特点,罗志新组织监理人员实行分点分片全过程监督,采取24小时换班制,紧盯轨道及道岔铺设、上砟整道、单元焊接、应力放散及锁定、轨道精调等关键工序,开展道砟、轨枕预制原材料等试验检验工作。他们晚上顶着月光、打着手电,旁站盯控着施工质量安全,昼夜进行现场作业,确保了疫情下铺轨工程的顺利推进。
通过监理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中老铁路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工程重要节点:
——2019年12月2日万象焊轨基地500米长钢轨正式开焊,2021年3月30日完成全线426.675公里长钢轨焊接任务,共完成约3.24万个焊接接头。
——2019年9月万象轨枕预制基地建厂,2021年4月18日提前75天,共计完成各型轨枕821057根,完成岔枕259组。
——2020年3月27日首根500米长的钢轨在万象成功铺设,2021年5月20日已完成正线铺轨413公里,铺轨抵达了磨丁。
直面疫情 战胜特殊气候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罗志新和监理人员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2020年春节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老挝也拉响了疫情防控的警报。特别是2021年4月中旬以来,老挝疫情再次出现反弹。根据“强隔离、零感染、两不误”的要求,罗志新在监理项目部积极部署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严格员工出入管理制度,细化现场疫情监控体系。为了稳定大家情绪,罗志新与在现场的每位员工谈心,及时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和想法,缓解思想和工作压力,让项目部全体监理人员吃了“定心丸”。
在疫情期间,老挝全国封关封城,实施了“禁足令”。在罗志新的带领下,监理人员毅然放弃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继续留守海外,坚守岗位,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和施工监理压力,重新梳理剩余工程,倒排工期,合理配置资源,组织施工单位对孟阿车站至磨丁车站段生产、使用的道砟和钢轨现场焊接等进行专项检查和现场盯控。实现了工程施工“安全零事故、疫情零感染”。
老挝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平均最高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有时甚至达到40多摄氏度,钢轨在阳光的炙烤下温度会更高。罗志新和监理人员在高温酷暑中,全程穿着长衣长裤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口罩在现场监理,一天下来满身都是汗,直冒热气,大家形容自己是移动的“蒸汽炉”。
而雨季来了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土路沾上雨水就变得泥泞难行,汽车很难靠近线路,监理人员只能步行到达施工工点。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建设精品工程 中老铁路普速不普通
“建设精品工程”是罗志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项目筹备开始,他就要求监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每当组织技术培训或月度例会时,罗志新都反复强调:中老铁路虽然是普速铁路,但不是普通铁路,是中老友谊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路,监理工作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建设中老铁路精品工程贡献力量。
由于长期施工监理生活不规律,罗志新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常年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两年的时间里,他都是委托来往于中国和老挝的同事、朋友把药品从国内带到项目部。但由于疫情的影响,能回到老挝的人越来越少,他也经常面临着药品断供的情况。即使如此,罗志新依然坚守在中老铁路铺轨施工监理现场,从没有动摇过建设中老铁路的决心和信心。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罗志新先后荣获中老铁路“先进个人”、中老铁路“管理精英”等荣誉称号。
随着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罗志新最大的愿望就是坐上列车,沿着曾经挥洒汗水的一条条钢轨,尽情感受奋斗后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