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82(糖尿病8.1是什么级别的糖尿病)

医者科普记录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什么时候开始服用维生素B12?吃多长时间?听医生怎么说

李阿姨,62岁,患糖尿病三年。这三年以来一直服用二甲双胍降糖,最近一段时间李阿姨总感觉胃口不佳,经常有腹泻,恶心等症状,起初李阿姨以为是吃坏东西了,自行去药店买了些止泻药,吃了两天后腹泻,恶心症状仍然没有缓解,自行监测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李阿姨不解,于是决定去医院检查一下。

通过连续测量李阿姨服药后的血糖,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而且血糖水平较平稳,排除是由血糖过高或血糖不稳定造成的消化系统症状,了解到李阿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于是监测李阿姨机体维生素B12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李阿姨维生素B12水平为82μμg/mL,严重低于标准水平,标准水平在100-300μμg/mL,确定李阿姨是由缺乏维生素B12造成的消化系统症状。

鉴于李阿姨这种情况,决定采取药补维生素B12的方式来快速提高机体维生素B12水平,李阿姨需隔日口服50~200μg维生素B12片,连续服用一个月后监测维生素B12水平并停止服用维生素B12。

一个月后再次监测李阿姨维生素B12水平,这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水平为120μμg/mL,处于正常范围,停止药补维生素B12后李阿姨还需注重食补维生素B12;糖尿病患者注重补充维生素B12,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病,糖尿病性贫血等。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补充维生素B12,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糖尿病患者什么时候开始服用维生素B12?

1)使用二甲双胍降糖的患者需要注重补充维生素B12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导致机体肠道出现吸收障碍,导致肠道吸收维生素B12受阻,长时间服用二甲双管会导致机体维生素B12含量缺乏,机体缺乏维生素B12很容易导致机体全身性症状发生,导致血液系统出现贫血现象,缺乏维生素B12还会影响神经系统,诱发神经炎和神经病变发生。

抑制肠道吸收时会影响机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使糖尿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症状;缺乏维生素B12后很容易导致贫血现象发生,增加贫血性心脏病发生风险,严重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机体心脏系统,因此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维生素B12。

上面提到的李阿姨是一位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降低血糖,因为二甲双胍抑制维生素B12合成,机体因缺乏维生素B12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经过测量机体维生素B12水平才发现李阿姨严重缺乏维生素B12,补充维生素B12后消化系统症状消减,李阿姨的病例有效告诉我们,在服用二甲双胍期间一定要注意机体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充维生素B12。

2)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长期患糖尿病的人群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会增加,长期血糖过高会在血管内引起糖毒性,糖毒性会损害血管,腐蚀血管壁后会对血管周围的神经造成影响,诱发神经病变,通过服用维生素B12能够有效营养神经,增强神经抵抗力,降低神经病变风险。

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服用维生素B12的辅酶,辅酶相较于维生素B12活性更大,有助于神经修复。

对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神经损伤也可服用维生素B12,病程较久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维生素B12来预防神经病变,平时更要注重维生素B12的补充,许多食物当中都富含天然的维生素B12。

3)糖尿病患者伴随贫血时可服用维生素B12

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会发生贫血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糖尿病性贫血,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功能损伤,通过食物摄取和葡萄糖无法正常代谢,无法将葡萄糖转化为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大量葡萄糖流失在血液当中,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存在在一定饮食限制,人体三大能量来源主要为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糖尿病患者需限制葡萄糖和脂肪的摄入,单靠摄入蛋白质无法满足机体运作,导致糖尿病患者无法满足机体能量需求,出现糖尿病性贫血现象,而维生素B12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机体获取更多能量,有效帮助改善糖尿病患者贫血现象,糖尿病性贫血患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4)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补充大量营养,而糖尿病患者会限制葡萄糖补充能量,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能量来源以蛋白质为主,而维生素B12能促进肠道蛋白质合成,机体摄入的蛋白质一部分转化为能量,另一部分会通过消化系统代谢出去,导致机体能摄入的蛋白质含量降低。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正常摄入的蛋白质无法满足母体和胎儿的需求,因此我们通过减少正常代谢出去的蛋白质,提高机体摄入蛋白质的含量,通过补充维生素B12能够有效减少正常代谢出去的蛋白质,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提高蛋白质摄入含量,有效保障胎儿生长发育。

另外维生素B12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物质,积极生长发育离不开微量元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补维生素B12,保证各项微量元素平衡。

以上糖尿病人群不仅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应注意补充其他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饮食习惯,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现象,导致机体各种微量元素缺乏,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就可以食补维生素B12,具体因缺乏维生素B12出现症状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药补维生素B12。

糖尿病患者应服用维生素B12多长时间?

糖尿病患者如果是通过食补维生素B12的方式,可以长期食补。糖尿病患者如果是要补维生素B12,要根据病情而定。另外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机体维生素B12含量过高时可停止服用。

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补充维生素B12一般2-4周即可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叶酸的需求非常大,胎儿对营养的需求量大,大量吸收母体蛋白质,导致母体蛋白质合成达不到机体需求。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时往往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妊娠期患者容易出现恶性贫血,单纯补充叶酸无法纠正贫血现象,尤其是糖尿病妊娠期患者对饮食的限制很大,许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贫血现象,补充叶酸期间同时补充维生素B12能够有效纠正恶性贫血现象。

早期妊娠期患者补充维生素B12能够有效防止胎儿畸形,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早期补充维生素B12两周左右即可,如仍存在恶性贫血现象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推迟补充,药补维生素B12结束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食补维生素B12。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补充维生素B12应在一个月左右,具体补充时长根据病情而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多以维生素B12辅酶甲钴胺进行治疗。甲钴胺连续使用不可超过一个月,长期服用甲钴胺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发生,若连续使用甲钴胺后症状仍然没有消减,停用一段时间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再次服用,但不可连续服用甲钴胺超过一个月,停用甲钴胺期间可用食补的方式代替。

3.出现恶性贫血的糖尿病患者补充维生素B12应控制在三个月左右

恶性贫血的患者严重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12能够进蛋白质合成,加快机体脂质物质吸收,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B12的功能,服用维生素B12后一周后,仍有部分维生素B12存留在肝脏内,服用三个月左右维生素B12能够有效纠正个性贫血现象。

4.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根据机体维生素B12缺乏含量来补充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群应该定期监测机体维生素B12水平,如果出现严重缺乏维生素B12的现象,应及时进行药补。

服用一个月后再次监测机体维生素B12水平,机体缺乏维生素B12的现象有所缓解,可用食补代替药补。

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有效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补充维生素B12。

机体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B12的功能,因此长期服用维生素B12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2过量,维生素B12过量容易发药毒性,对机体的危害很大,因此补充维生素B12尽量采取食补方式,许多食物当中都含有维生素B12,如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等,需要药补维生素B12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医嘱执行,不可擅自增减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需要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降糖,以及糖尿病性贫血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适量补充维生素B12,药补维生素B12不能长期服用,糖尿病尿病患者应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服药周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通过食补的方式也可补充维生素B12,有利于帮助我们预防糖尿性贫血,糖尿病神经病变。

上面提到的李阿姨长期服用二甲双胍降糖,导致肠道合成蛋白质受阻,通过补充维生素B12有效缓解了这一现象,像李阿姨一样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因定期监测机体维生素B12水平,出现维生素B12缺乏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

参考文献:

王雪莲,张镭.口服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10):1220-1223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状态的分析[J]. 谷俊侠,朱伟,许文荣,顾可梁.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0(01)

叶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6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D]. 靳根权.青岛大学 2021

餐后血糖高隐患不小 ,高危人群别轻敌

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极为迅速。按照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这一特点却没有被重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冉兴无:忽视餐后血糖升高常造成漏诊,高危人群应做餐后血糖筛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使中国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流行病学数据表明,82%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但是,国内的常规体检、检查一般都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往往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被漏诊。因此,一些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发现。

7.8mmol/L作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重要血糖值,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警戒区,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将空腹血糖在5.6~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的人都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约一半成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0.9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2.82mmol/L)、高血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爱运动或习惯久坐者、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目标血糖值要因人而异,在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由于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和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密切相关。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餐后血糖的目标值。具体而言,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餐后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因为有证据表明,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上,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

糖尿病人要关注血糖高,更要关注血糖低,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前提是避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风险高,一旦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死亡。根据最新的指南更新,低血糖的阈值由3.9mmol/l,提升为4.4mmol/l,意味着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年轻的患者,血糖值不能低于4.4mmol//l。因此,中国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牢记三个数字:10、7.8和4.4。

一般来说,年轻的、刚刚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不能超过7.8mmol/l。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其他慢性病,低血糖的风险高,其餐后血糖标准就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目标为10mmol/l以下。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越低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餐后血糖影响因素多,患者需定期到医院测血糖。

空腹血糖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少,通过对药物的调整等就可以监测和达标。但餐后血糖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用药量、运动量、进食量和进食结构等,所以病人在餐后血糖的监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如果餐后血糖不达标,看病时要带上平时的记录,请医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才能调整。

糖尿病患者何时到医院复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刚刚调整剂量、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1~2周复诊一次,三个月左右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调整好了,可以三四个月复诊一次。另外,血糖仪应该每天校正,3~6个月到医院测静脉血糖,做一个比对,这样更准确。

文/健康报记者 张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张伯是医院里最长寿的82岁糖友,他总结了6个“带糖长寿”的经验

很多人以为确诊了糖尿病,就与长寿无缘了,但现实生活中有却不少超过8、90岁的糖尿病老人。

82岁的张伯确诊糖尿病35年,是我的老病患了,他刚确诊糖尿病的时候,难过的不行,以为自己都等不到孙子的出生,没想到,这么些年过去,张伯的身子越发健朗,不仅抱上了孙子,还等到了重孙,开心之余,他把自己这些年的“带糖长寿”经验总结出了6个要点并分享给了其它糖尿病患者。

“带糖长寿”的6大经验

1,血糖、血脂、血压控制良好

对于糖友来说,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是有助于预防多种并发症,有助长寿的。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友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餐后血糖应小于10mmol/L;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总胆固醇小于4.5mmol/L,甘油三酯小于1.7mmol/L。

2,体重控制合理,不超重

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将体重作为衡量干预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过重过轻都将增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腰围是衡量体内脂肪分布简单便捷的指标,应当达到的标准是: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保持在18.5-23.9之间;

男性腰围应小于85cm,最大不应超过90cm;女性腰围应小于80cm,最大不应超过85cm。

3,保护好心脏健康

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友的主要致死原因,我国有1/3糖友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护好心脏是糖友长寿的前提。

糖友的最佳心率是60~70次/分钟,如果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钟,最好遵医嘱用药控制。

4,会吃饭吃好饭

要平衡膳食,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都要吃。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具体来说,糖友只要做到每天吃10个拳头(1拳头150克左右)大小的食物,就能基本做到营养均衡。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清淡,每天饮食少糖、少油(25克以内)、少盐(5克以内);

5,勤运动,好习惯

糖友规律运动不但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降低血糖、控制体重,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预防多种并发症,延长寿命。

建议每天坚持进行30-45分钟可出汗的运动;每晚23:00前入睡,睡眠时间保证6-8小时;坚决不吸烟,饮酒每天最多不超过1两等等。

6,积极治疗,情绪稳定

有些糖友对身体指标波动感到过分焦虑,以至于夜不能寐。然而,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会影响血糖控制、导致肠胃不适等,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糖友们需要在确诊后,能够积极乐观应对治疗,服用降糖药时不犹豫、不排斥、更不拒绝。

我是唐咸玉,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对于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有问题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或者评论区说说你的情况,我看到了会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