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糖尿病(糖尿病排糖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患者便秘危害大,这篇攻略可还您一身轻松
便秘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难言之隐,在老年糖友中尤为多见。便秘危害大,可能因排便时用力而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老年糖友便秘的原因很多,应查清原因,在医师指导下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下面笔者参考文献,就如何安全有效的防治便秘做一介绍,希望能通过这篇短文还有便秘问题的老年糖友一身轻松。
什么是便秘?
临床上最常见的便秘是功能性便秘,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当以下6条症状符合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1.排便费力(≥25%);
2.排便为块状或硬便(≥25%);
3.有排便不尽感(≥25%);
4.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25%);
5.需要用手法(如手指辅助、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25%);
6.自发性排便少于每周3次。
便秘会给糖友带来哪些危害
由于以上因素老年糖友经常会发生大便秘结,每次上厕所要蹲上半个多钟头,解出的大便像羊屎蛋一样,一粒粒又黑又硬,苦不堪言,不仅如此,由于老年糖友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因便秘而引起其他严重问题。
1.可引起眼底出血与失明:用力排便时,血压瞬间升高。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人,很容易因此造成血管破裂,引起眼底出血,导致失明。
2.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排便时过度用力会腹压增加、血压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会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梗、心律失常、主动脉瘤或心脏室壁瘤破裂而猝死。这样的例子临床上屡见不鲜,是对老年糖友最大的威胁。
3.其他危害:便秘会引起“粪石性”肠梗阻、诱发憩室病和憩室炎、诱发或加重痔疮和直肠脱垂、肛裂,增加结肠癌风险等。
老年糖友便秘的防治措施
老年糖友出现便秘,首先应该行相关检查,如内镜检查、胃肠道X线、结肠传输试验、粪便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门肌电图检查等以排外器质性病变并进行临床评估,了解便秘的原因、严重程度与危险因素等。对于器质性便秘应针对病因治疗,对于功能性便秘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增加膳食纤维:因膳食纤维本身不被吸收,能吸收水分,刺激结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糙米、胚芽粳米、绿叶蔬菜、山药、蘑芋、海带、洋葱、白萝卜、老南瓜、红薯及火龙果、猕猴桃等水果。
2.多饮水:这点对老年糖友尤其重要。因为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即便体内缺水也不一定会感到口渴。所以应养成定时和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
3.适当增加活动量:活动量减少增加便秘的风险,缺乏运动时,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导致大便干结,诱发和加重便秘。运动减少导致腹肌萎缩、肌力降低,屏气乏力,也不利于排便。
4.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利用生理规律建立排便条件反射,每天定时排便。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5.适当补充功能性低聚果糖:低聚果糖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或根本不能吸收,也就不给人提供能量,它具有低热量、防治糖尿病、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生理作用。可以多吃富含低聚果糖的食物,如大蒜、西红柿、芦笋、菊芋、豆类等,有利于改善便秘。
6.腹式呼吸、腹部自我按摩,都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饭后顺时针按摩结肠部位,可以帮助大便顺利排出。
7.生物反馈疗法:可针对性训练直肠肛门不协调的运动,对糖尿病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8.针灸、推拿等,效果也不错。
糖友便秘的药物治疗
老年糖友便秘往往难以自然恢复,通常需进行药物治疗。服药之前切记要咨询专业医生。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的药物很多,但不能盲目使用。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机体耐受力降低、行动不便及经济条件受限等情况,用药应以安全快速、服用简易、费用合理为宜,可根据情况选择如下药物:
1.泻药:不宜长期使用。可考虑使用容积性泻药(如果胶、欧车前、麦麸、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琼脂等)、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盐性泻剂硫酸镁)、润滑性泻剂(如液体石蜡、甘油),必要时使用刺激性泻剂(如大黄、番泻叶、酚酞、蓖麻油)。原则上对不存在器质性病变的便秘患者,保守治疗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泻药。
2.补充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可以防治有害菌的定植和入侵,调节肠道正常蠕动,改变肠道微生态,对缓解便秘和腹胀有一定作用。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三联活菌片、酪酸菌片等。有报道显示应用益生菌对2型糖尿病便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促动力药:常用药物有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对便秘有效,可长期间隔使用。
4.有效降糖药使血糖长期控制达标,以避免或延缓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如果出现神经病变,可口服营养神经类的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
5.清洁灌肠:对于粪便嵌塞可采用栓剂或清洁灌肠。
6.中草药及中成药(麻仁丸、四磨汤、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可以辨证选用。
老年糖友便秘的治疗不应完全依赖于药物,预防才是关键,控制血糖平稳、安全达标是首要的,大多数药物只能起到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平时应结合饮食、情志及运动等综合调理,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果,少食辛辣燥烈之品;适当增加运动量,避免久坐;保持生活规律、情绪安定、乐观积极的心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如此才能真正解决便秘的问题。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糖尿病患者合并便秘危害大,如何缓解你得知道
经常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问题除了血糖,还有就是便秘。很多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因神经损伤引起便秘。
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糖尿病合并便秘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便秘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有:
1.年龄
由于年龄的增加,食量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肠管的张力和蠕动减弱,肛门内外括约肌减弱,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引起便秘。
2.不良生活习惯
1)饮食因素:特别是精细的食物,缺粗纤维,使粪便体积缩小,黏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减慢,水分过度吸收而致便秘。
2)排便习惯: 有些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常忽视正常的便意,致使排便反射受到抑制。
3)活动减少:活动减少,会因缺少运动性刺激推动粪便的运动,导致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可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肠道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肿瘤、疝、直肠脱垂等。
5.肠外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盆底疾病、药源性疾病等。
6.滥用泻药:由于长期使用泻剂,尤其是刺激性泻剂,长期服用可造成继发性便秘。
糖尿病患者便秘,除以上原因外,多是由于高血糖、多元醇途径激活、自由基氧化应激等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神经性便秘。
发生便秘怎么办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合发症多的老年糖友,强行用力解大便会造成疾病加重,如诱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出血、“粪石性”肠梗阻、诱发憩室病和憩室炎、诱发或加重痔疮和直肠脱垂、增加结肠癌风险等。
每一个便秘患者,都应该至医院行相关检查排外器质性病变,如内镜检查、胃肠道X线、结肠传输试验、粪便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门肌电图检查等。
对于器质性便秘应针对病因治疗,对于功能性便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增加膳食纤维和多饮水
膳食纤维的补充是功能性便秘首选的治疗方法。因膳食纤维本身不被吸收,纤维素具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刺激结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糙米,胚芽粳米、绿叶蔬菜、水果等。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增加体育运动,避免滥用泻药等。
3.长期控制血糖达标,以避免或延缓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4.如果出现神经病变,可口服营养神经类的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
5.补充功能性低聚糖。
由于人体不具备分解、消化功能性低聚糖的酶系统,因此很难被人体消化吸收或根本不能吸收,也就不给人提供能量,它具有低热量、抗龋齿、防治糖尿病、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生理作用。
另外,富含低聚果糖的食物有:西红柿、红洋葱、芦笋、菊芋、麦类、豆类。乳糖属于低聚果糖,在牛奶中含有,酸奶中没有。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大蒜、西红柿、芦笋等食物。
6.饭后顺时针按摩结肠部位,可以帮助大便顺利排出。
7.药物治疗
1)泻药:分为刺激性泻剂(如大黄、番泻叶、酚酞、蓖麻油),盐性泻剂(如硫酸镁),渗透性泻剂(如乳果糖),膨胀性泻剂(如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琼脂等),润滑性泻剂(如液体石蜡、甘油)。
2)补充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可以防治有害菌的定植和入侵,调节肠道正常蠕动,改变肠道微生态,对缓解便秘和腹胀有一定作用。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三联活菌片、酪酸菌片等。
3)促动力药:常用药物有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对慢传输型便秘有效,可长期间隔使用。
8.生物反馈疗法:可针对性训练直肠肛门不协调的运动,对糖尿病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9.清洁灌肠:对于粪便嵌塞可采用栓剂或清洁灌肠。
对于所有糖友来说,控制血糖平稳、安全达标是首要的,控制饮食的时候注意营养均衡,出现慢性便秘时(持续>12周)或不适时要及时就诊。
作者:沐欣欣
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还是得了糖尿病肾病,原因是犯了这7个错
近日,门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问:“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为什么我的糖化血红蛋白一直正常,还得了糖尿病肾病呢?”
通过详聊得知,这位患者犯了以下7个错,希望你一定要吸取教训。
1.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血糖就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即反映的是最近2-3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
如果你经常低血糖,特别是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在餐后血糖经常高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也可能是正常的。
因此,安全、平稳控制血糖达标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2.血脂检查没箭头即正常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要关注体检结果中的胆固醇指标,但很少有人发现自己有胆固醇异常问题,因为化验单上并未发现有"箭头"。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控制在正常范围以下就可以,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需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合并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得更严格,需在1.8mmol/L以下。
3.肌酐正常即肾功能正常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每20克肌肉代谢可产生1毫克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
长期吃素食、但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的患者,仅看血肌酐正常就排外肾病不科学的。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一定要查尿蛋白排泄率、血及尿中肌酐的清除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特别是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或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
4.夜尿增多就是前列腺的问题
很多老年人,特别是男性病人,夜尿增多都以为是前列腺出了问题,其实不然。
前列腺增生确实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储尿期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以及夜尿增多等,排尿时主要表现为排尿踌躇、排尿困难以及间断排尿等,排尿后会出现排尿不尽、尿后滴沥等,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肾病,避免延误病情诊治。
5.清晨血压正常即全天血压平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有的糖尿病病人,血压增高时段出现在清晨,有的在下午,有的在夜间,因此需要多时段监测血压。
所以建议所有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一段时间都要行动态血压检查,以便发现血压高的时段及评估降压药是否合理。
6.吸烟只是引起肺部不适
长期吸烟只是会造成咳嗽、咳痰、喘息等肺部问题,其实不然。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造成身体长期的低度慢性炎症,导致血管堵塞等。
吸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加速器,建议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
7.尿酸高与糖尿病无关系
已有很多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互为因果,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影响胰岛功能,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一定要把血尿酸长期控制在360mmol/L以下。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要争一朝一夕,希望大家尽快走出以上7个误区。
作者: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