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然(糖尿病自然进程)
揭示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浙大成果登《自然》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研究机制图。 受访团队提供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1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下称“浙大”)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徐国良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
5月18日,该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该成果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对症治疗。如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并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黄荷凤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黄荷凤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成年的慢性疾病都存在发育起源性,因此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
然而该学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证明。为了证实这一假说,黄荷凤团队开始关注以下科学问题:怀孕之前的母体不良环境是否会影响子代健康?以育龄妇女高发的糖尿病为例,母亲高血糖是否会通过卵母细胞增加子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雌性小鼠糖尿病模型。为了排除高血糖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持续影响,研究者将受影响的卵母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由健康雌鼠代为孕育和哺育。同时,他们对子代进行代谢检测,结果显示子代小鼠显现了糖耐量受损。
这些结果说明,卵母细胞受到高血糖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后代成年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是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元凶”?
在开展一系列复杂实验后,浙大团队找到了一把关键钥匙——DNA去甲基化酶TET3。
为此,浙大团队与徐国良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两个团队合作证实,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高甲基化”。
这就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现在少了一部分人,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即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那么TET3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
研究证明,子代胰岛中Gck等基因的高甲基化和低表达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降血糖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增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
据悉,这个研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证实。
黄荷凤表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孕前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环境作用于卵母细胞诱发子代成年疾病的现象进行了求证,并发现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
“这个结果,为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为提高中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说。
据悉,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大为论文第一单位。(完)
揭示糖尿病的传代“记忆”机制 浙大成果登《自然》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童笑雨 柯溢能)5月19日,记者从浙江大学(下称“浙大”)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徐国良团队合作,找到了糖尿病的代际传播新机制。
5月18日,该项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该成果为人类认识和防控糖尿病等成年慢性疾病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视角。
针对一些慢性疾病,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对症治疗。如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增高,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如何从生命早期找到疾病起源并进行早期干预,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黄荷凤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母亲对子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母体不良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成人疾病研究。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黄荷凤认为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些成年的慢性疾病都存在发育起源性,因此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
然而该学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证明。为了证实这一假说,黄荷凤团队开始关注以下科学问题:怀孕之前的母体不良环境是否会影响子代健康?以育龄妇女高发的糖尿病为例,母亲高血糖是否会通过卵母细胞增加子代慢性疾病的风险?
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雌性小鼠糖尿病模型。为了排除高血糖对胚胎和胎儿发育的持续影响,研究者将受影响的卵母细胞取出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由健康雌鼠代为孕育和哺育。同时,他们对子代进行代谢检测,结果显示子代小鼠显现了糖耐量受损。
这些结果说明,卵母细胞受到高血糖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后代成年慢性疾病的易感性。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是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元凶”?
在开展一系列复杂实验后,浙大团队找到了一把关键钥匙——DNA去甲基化酶TET3。
为此,浙大团队与徐国良课题组展开深入合作。两个团队合作证实,糖尿病雌鼠体内的高糖环境,让卵母细胞中具有重编程DNA甲基化谱式功能的TET3蛋白剂量不足,进而使得TET3在受精后进入雄原核中推动重编程的潜能不足,导致“去甲基化不足”或“高甲基化”。
这就好比原来有十个农民耕地,现在少了一部分人,很多地就没有开垦完全,影响未来的收成,即子代健康受到影响。
那么TET3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增加子代糖尿病易感性的?
研究证明,子代胰岛中Gck等基因的高甲基化和低表达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降血糖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增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
据悉,这个研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证实。
黄荷凤表示,该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孕前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环境作用于卵母细胞诱发子代成年疾病的现象进行了求证,并发现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
“这个结果,为慢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变革性思路,为提高中国人口健康水平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策略。”黄荷凤说。
据悉,参加这项研究的单位有浙大、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浙大为论文第一单位。(完)
得了糖尿病可能还会瞎?!不要被「糖」蒙了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生率接近100%。2型糖尿病患者,“糖网”发病率约为20%。我国“糖网”患者约1950万,其中约1/5危及视力。
“糖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此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你对它足够了解吗?
周健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龙达 |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医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形成的原因
高血糖是视网膜发生病变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在高血糖作用下视网膜微血管发生渗漏和阻塞,引起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水肿、新生血管出血、视网膜脱离。以上病变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最终完全丧失。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而它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是正值壮年的工作年龄人群视力受损及导致低视力和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疾病!
得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会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容易被患者混淆为白内障、青光眼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也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1
早期:
视网膜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如果病灶累及到黄斑区域,那么就会开始出现视力下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或者看东西有中央暗点甚至变形扭曲。
2
晚期:
视网膜大量出血或者视网膜脱离,造成视力骤然下降。甚至有的人会发展到晚期,发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出现眼痛伴头痛,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为了帮助大家更早发现早治疗,这里给大家总结一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常见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就医检查哦!
如何判断是否有
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果判断自己是否有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专家教了三种方法,赶快点开看看吧:
控制血糖 预防的最佳手段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控制自己的血糖在正常水平,方法包括规律锻炼,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
1
饮食:
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控制总热量、高纤维饮食、少量多餐、合理配餐、口味清淡、禁烟酒;维生素、无机盐要充足,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5-20%,脂肪25-30%;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的食物等。
2
运动:
规律运动的益处: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缓解轻、中度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推荐:散步、做操、太极拳、快走等。
3
用药:
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有力武器。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规律地服用药物。
4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认识糖尿病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危害。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生活干预措施、饮食计划、运动处方等;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日常护理技巧,包括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等。
5
自我监测:
何时监测血糖比较合适?一般在空腹时、午餐或晚餐前、餐后两小时、驾车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运动前后、睡前、夜间等。
除了自我监测,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生化、血压和血黏度、眼底等情况,以尽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阻止病情发展。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