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
糖尿病用药指南,专家带您用对降糖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患上糖尿病,降糖是关键。但是,你知道吗?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降糖用药存在很多认知误区,听听专家这样说~
赵维纲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加重吗?
过去,因为胰岛素制剂的纯度不够、数量不够、效果不稳定,导致只有紧急需要胰岛素的患者才能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胰岛素,因此造成了“打胰岛素就代表病情严重”的刻板印象。
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胰岛素已经变成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用药,打胰岛素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病情加重。
某一顿吃多了能多吃点药吗?
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控糖的糖尿病患者在某一顿吃多时,可适量多打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通过内因起效,当服用的口服降糖药到达一定浓度后,药物降糖能力会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即使增加口服降糖药,也无法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专家提醒:血糖波动大易引发并发症。
血糖稳定了能不能自行停药呢?
糖尿病患者不要自行停药。糖尿病是慢性代谢异常病,降糖药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药量增减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盲目停药可能会导致高血糖,从而引发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去旅游时胰岛素可以托运吗?
胰岛素的存放需要特殊条件,使用中的胰岛素需存在室内,温度不超过25℃,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用完。还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放在2~8℃的冰箱门边,注意,不要将胰岛素放置在靠近冰箱后壁的位置,因为气温过低容易导致胰岛素失活。
专家提醒:使用一次性针头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用药需谨慎,理清细节才能健康长寿,享受人生。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高川原 郭晓霞
来源: 央视科教
哪些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药?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原则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当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不能达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使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今天我们主要聊一下口服降糖药。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腺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降糖的作用。这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比较强,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 。
磺脲类药物
禁忌症
包括有1型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或者β细胞功能比较差的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围手术期全腺切除或严重的过敏反应,像这种情况是不能使用的。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低血糖反应、体重增加、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有时候可能还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
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磺脲类药物我们一般是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前半小时服用,而且逐渐增加剂量,就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且磺脲类药物有缓释片或者控释片制剂,每天服用一次就可以。
格列奈类药物
作用机制
这类药物是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作用于胰岛的β细胞,但是与磺脲类的作用位点不同,它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以在餐前或餐时即可服用,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3%-1.5%。
禁忌症
格列奈类药物的禁忌症与磺脲类是相同的。
不良反应
主要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是比磺脲类药物轻一些,它的适应症主要是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或者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老年人。在临床上我们常用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二、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临床上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也是联合用药的基础。
作用机制
双胍类的药物是抑制葡萄糖肝酶的输出,同时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且还可以改善血脂谱,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它不会增加体重。
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在临床上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的基础上也可以联用二甲双胍,还可以减少胰岛素的剂量,改善血糖的波动。
禁忌症
二甲双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是不能使用的,如肝肾功能不全、缺氧、高热,1型糖尿病不能单独使用。
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如感染、应激、外伤、手术、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或者酗酒者,以及使用二甲双胍以后出现过敏或者严重不良反应的人群,是不能使用二甲双胍的。
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可以避免;其次是皮肤过敏、乳酸酸中毒。还有一点,二甲双胍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是它与促泌剂或者胰岛素联用的时候,会出现低血糖。二甲双胍长期使用可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所以我们要监测及时补充。
注意:
在临床应用中,高龄其实并不是二甲双胍的禁忌症,我们主要看肾小球的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的时候,二甲双胍是正常使用的,肾小球滤过率在45-60mL/min,二甲双胍是要减量的。二甲双胍全天剂量500~1500mg,可以分2~3次口服,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g。
注意事项
现在我们在临床检查中使用碘造影剂的时候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看肾小球滤过率。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大于60mL/min的时候,在检查前停用二甲双胍就可以了。如果肾小球滤过率40-60mL/min的时候,我们要在检查前48小时停用二甲双胍,所有的患者在做完碘造影剂检查后48小时,必须复查肾功能,如果肾功能没有恶化才可以继续使用二甲双胍。
三、阿尔法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第三大口服降糖药是阿尔法糖苷酶抑制剂,这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肠道吸收比较少,没有全身的毒性反应,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可以达到0.5%-0.8%。
禁忌症
阿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以进食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人群,主要降低的是餐后高血糖,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口服降糖药物联用。
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的基础上也可以联用糖苷酶抑制剂来降低餐后血糖。糖苷酶抑制剂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时候是要慎用的。如果是胃肠道功能紊乱、孕妇、哺乳期妇女或者儿童糖尿病则不能使用。
不良反应
糖苷酶抑制剂这类药物应该与第一口食物同时服用。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排气增多、腹胀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就可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糖苷酶抑制剂单独使用的时候是不会出现低血糖的,但它与促泌剂胰岛素联用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低血糖。
提醒一下大家,如果我们在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出现低血糖的时候,一定是要静脉或者口服葡萄糖才可以纠正。如果使用淀粉或者双糖,低血糖是不容易纠正的。在临床使用中,我们常用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用药吗
答案是肯定的,需要终身治疗。
我们知道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治愈。而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全程。
我们建议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小于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如果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患者的血糖不能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就应该建议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所以说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
哪些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药
何时启用药物
何时启用药物治疗是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来决定的,还有糖病前期的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达标的患者,对于这类人群,我们可以暂时不启用药物的治疗。
糖尿病治疗五部曲,步步递增,强效降糖
一方面,糖尿病不可怕,因为它可防可治。另一方面,糖尿病很可怕,因为长期血糖升高可造成全身多部位损害,导致经济负担增重和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寿命。长期以来,糖尿病治疗已形成五大治疗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监测、教育、药物。但今天主题不是这五驾马车,而是当针对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控制仍不能达标的人群,我们应该如何五步为赢,继续治疗,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也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
所谓生活方式干预即为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划重点:是每一位糖尿病人群的基础治疗,需要贯穿于糖尿病人群的一生,是降糖药物不能替代的。部分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范围,同样,部分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当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不能维持在合理范围,糖化血蛋白≥7%时(糖化血红蛋白一个反应近三个月血糖水平的指标,正常值在4-6%.),这时需要启动药物治疗。
单药降血糖:二甲双胍为首选药物,其不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还可以减轻体重,更是二型糖尿病伴肥胖人群的“良单妙药”。其他可以单独使用药物有:阿卡波糖、格列本脲等。
降糖药物有9种,包括7类口服降糖药(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2类注射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
当单药降糖效果不佳时,可采用双药联合降糖,以二甲双胍为基础联合用药,联合其余任意一种降糖药物,比如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格列本脲等。
第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二不敌三
请注意:如此联合用药只适合糖尿病,其他的疾病联合用药请参照其他疾病的治疗原则。
当联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取三药联合治疗,同样,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药物,可联合其他8八类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比如胰岛素促泌(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不联合使用。
当三药联合都效果不佳时,这时往往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可采用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治疗或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注射,当然此时可同时加用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提是无二甲双胍禁忌症),尤其对于肥胖人群。
当然这是2型糖尿病正常发展趋势采取的五步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可能刚开始就要采取胰岛素替代或强化治疗。比如:1型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伴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的人群(比如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mmol/L)。
再一次强调,用药是一门学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物联合使用不一定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可采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不代表其他疾病同样适用,药物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