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心脏糖尿病(心脏糖尿病并发症)

心血管冯博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性心肌病您知道吗(糖尿病患者必看)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我们也许已经非常了解,它会引起身体各个器官的并发症,轻则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今天我们来讲讲因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性心脏病。

1、什么是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该病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引发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出现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猝死。

2、如何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是在糖尿病多年且血糖控制不佳,并且在排除了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病的基础上而诊断。糖尿病心肌病最初表现为无症状性舒张期功能障碍,继而进展至症状性心衰,心肌顺应性下降和收缩功能受损。

糖尿病性心肌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确诊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

2)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心脏扩大伴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心脏无扩大者则有舒张功能障碍;

4)排除了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衰;

5)必要时行心肌活检;

6)有其他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肾血管病变者则支持诊断。

3、如何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

1)生活方式改变

戒烟、戒酒。饮食和运动对糖尿病心肌病治疗是有益的,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同时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

2)控制血糖

虽然血糖控制是否改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程,但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这是避免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最关键和最核心治疗。

3)控制血压、血脂

治疗高血压是基本治疗措施,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钙通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高脂血症的概率高,所以有时需进行降血脂治疗。

4)改善微循环

尼可地尔:通过作用于K-ATP通道扩张微血管并模拟预适应,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降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复方丹参滴丸:扩血管的同时可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前列环素类物质,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阻断羟自由基的产生,阻止脂质过氧化。

抗心衰治疗:使用强心、利尿、扩管、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

5)治疗心绞痛: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糖尿病性心肌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糖尿病心肌病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特异性心肌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注意控制血糖,定期复查,避免因为糖尿病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生。

头条搜索已经成为“什么都可以搜”的综合平台,想要了解更多糖尿病性心肌病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搜索卡片,搜索“糖尿病性心肌病”进行体验。

糖尿病患者运动正确打开方式—糖尿病运动指南

糖尿病前期,治疗还是预防?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脏病,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据估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970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约1.5亿,此外,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大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危害极大,引发各类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由于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漏诊,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四种表现

体位性低血压

患者由卧位到站立时,收缩压(上压)下降幅度超过 30mmHg、舒张压(下压)下降超过 20mmHg,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其交感神经发生病变,控制血管收缩的能力下降,引发血压出现一过性下降。因此患者经常会有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厥。

静息心率加快

患者常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较快,大于90次/分。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迷走神经,而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以心率常有增快倾向。这种心率增快比较固定,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所影响,有时心率可达130次/分,是迷走神经损伤的重要提示。

无痛性心梗

一般情况下,当人心肌缺血缺氧时,会产生剧烈的心绞痛。而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普遍比较迟钝,使疼痛症状变得不典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情况时,往往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有些甚至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不一定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因此常常不自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甚至猝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多,且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更容易发生再次梗死,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必须提高警惕。

发病年龄早

一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心血管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10年,近年来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以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策:降糖降压兼降脂

降糖

糖尿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是长时间的累积而成的。早期发现糖尿病,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尤其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选择,更偏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这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另外,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不可忽视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时,应联合胰岛素共同治疗。

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危险性会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增加而增加。因此,患者需要尽可能保证HbA1c< 7.0%。值得注意的是,在降糖的同时需要避免发生低血糖,因低血糖容易加重患者的心脑供血不足状态,诱发脑血管意外。

降压

研究证实,收缩压< 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几率明显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尽可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还要进一步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普利”为后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以“沙坦”为后缀)、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因为短效降压药可致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导致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早期建议使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降压,对心脑血管有一保护作用。

调脂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国内外指南都认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治疗目标。降脂目标:TG< 1.7mmol/L,HDL-C男性>1.2mmol/L,女性>1.4mmol/L,LDL-C<2.6mmol/L,对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LDL-C需进一步降低至1.8mmol/L以内。

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通常使用降脂药物来调节患者的血脂,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其中,他汀类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TG,升高HDL-C;贝特类主要降低血清TG。与此同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日。日常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配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HbA1c等指标。如果突然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骤降、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都应引起警惕,尽快就诊,以避免漏诊和误诊。#联合国糖尿病日,关注糖尿病人#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糖心共治可改善长期治疗结局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过1.298亿,而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将给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带来更大压力。

不仅如此,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30至3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6.3%。可见,糖尿病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明确了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的目标。

与高患病率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15.8%。血糖控制不达标,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据统计,我国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治疗需聚焦患者全面获益,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在选择治疗降糖药物时,不仅要关注其降糖效果,还应关注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近年来,降糖效果显著、兼具多重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在各大指南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明确GLP-1 RA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地位。日前,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有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周制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其半衰期长达7天,实现一周一次给药,安全强效控糖、“按需”精准达标,并有全面心血管代谢获益,可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选择。该药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2型糖尿病管理面临血糖控制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和治疗不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上市将有望改善这一困局,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糖尿病治疗选择。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强调,对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治疗不能仅关注代谢异常中的某个“点”,而是应该关注整体代谢因素综合改善这个“面”,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综合管理血压、血脂和体重等代谢异常。应尽早起始具有明确心血管代谢获益的GLP-1类药物,从源头狙击多重危险因素,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长期治疗结局。此外,研究显示,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能得到更好的心血管获益。(安晓)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