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无助(糖尿病没钱治咋办)
糖尿病患者的绝境: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与永远医不好的无助
最近一个碰到准备手术的年轻人,才25岁,来医院一测血糖,18mmol/L。这个年轻人就说,我怎会是糖尿病呢?我之前感觉都很好,没有任何糖尿病的不舒服。
我当时就告诉他,其实糖尿病早期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不舒服!如果不是这次需要住院手术,完全不知道,等到出现了并发症,那已经难以逆转了!
这种情况,就是现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出现的二型糖尿病的早发型,“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明显。
但是并发症却开始悄然开始发生,因此导致很多人满不在乎、麻痹大意、放松治疗,最终引起各个组织器官的病变:
1. 心脏病变
国内外专家已经达成共识,心血管病是糖尿病病人第一位致死原因。糖尿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甚至是堵塞,导致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甚至是猝死。据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患病率为15.9%,45岁以下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变的比率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1]。
2. 脑血管病变
一般,糖尿病患者脑中风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轻者会出现半身麻木,重则导致瘫痪、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2]。
3. 肾脏损害
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分别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糖尿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危险性是非糖尿患者的17倍,在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3]。
4. 视网膜病变
早在2017年,中国就有1.1亿糖尿病患者(占成人总数1/10),预计2040年将增至1.5亿!所有类型的糖尿病(1型,2型,和妊娠)患者,都存在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几乎所有一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15至20年后都会受到视网膜病变影响,病程在十年左右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率达到了50%,十五年以上更是达到了80%![4]
糖尿病足
据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病人约有60.3%会出现神经病变。下肢远端神经异常、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组织破坏,难以愈合,最后很可能截肢!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占非创伤截肢的2/3。全世界每20秒钟就有人因糖尿病而失去一只脚[5]。
那血糖高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并发症呢?
主要还是对于神经和血管看不见的损伤。
1.血管:直接损伤血管
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进而致使血浆蛋白渗透性增加、血小板凝聚。长期高血糖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让血管直接失去原有的弹性。
2.脂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会降低,致使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和甘油就会进入肝脏。而过多的脂肪酸不仅造成Ⅳ型高脂血症,而且随着依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的酶活性跟着降低,还会出现高脂血症。而胆固醇和胆固醇脂在细胞内堆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糖尿病病人的血浆胆固醇也会升高。生长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不断增多,这些激素使胆固醇合成的酶增加,进而使胆固醇合成增加。
3.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
糖尿病各种炎症可导致动脉壁损伤和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当免疫复合物固定在血管内皮上,在补体参与下,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胆固醇和脂蛋白浸润到动脉内膜下并大量堆积,再次促使粥样硬化。
4.血小板聚集粘附能力增强
糖尿病患者的糖蛋白因子会增多,而这种增多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粘附在损伤的内皮下层,进而促使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加速和促进了大血管病变。
神经:
1.代谢紊乱
糖尿病时,高血糖还会激活葡萄糖的代谢和产生。而这种代谢的产物会导致神经细胞的肿胀、变性、坏死,最终使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神经传导障碍。
2.氧化应激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一方面机体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游离自由基大量产生。也就是说,体内氧化因子和抗氧化因子平衡失调。这种失调会直接引起神经元DNA、神经元的蛋白质和脂质损害,阻碍身体中各种生理反应的信号传输和传导。
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神经营养因子其实是一种可溶性的蛋白,它能影响人体内特定神经元的生长、成熟、存活和功能。糖尿病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相关的受体等都会缺乏,从而影响体内神经方面功能。
同时,血管损伤会导致神经细胞缺乏血供,而神经损伤会导致血管进一步失去神经的支配和调控,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目前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6],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所以说所有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为了预防并发症。
教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小方法
“5驾马车”:
1、饮食(关键词:规律):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
2、运动(关键词:适量):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不要过于劳累。
3、监测(关键词:全面):普通人群可以坚持空腹 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而已经得了糖尿病的患者,还需要了解血糖的波动水平,用来调整药物用量!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监测:
末梢血血糖水平监测:可从中发现自身血糖的控制情况及自身病情发展的程度,继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动态血糖监测:适用于疑似低血糖或空腹血糖不明原因的升高时。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可反映近期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若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2-3个月可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若血糖控制良好,患者可每半年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7]。
4、药物(关键词:依从性高):依从性是第一位的,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并让医生来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胰岛素注射。
5、教育(关键词:重视):这个重视体现在战略上的重视,要了解自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全方面的注意。同时你只要注意了,没有出现并发症,外人甚至都无法知道你得了糖尿病,完全可以获得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要不要打胰岛素?
遇到很多患者,对于注射疼痛非常抵触,还是觉得吃药好,就算血糖控制差点,也不愿意受打针的罪。
但是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糖尿病根本原因在于胰岛素数量不足或质量不好,导致不能有效降糖[8]。
1、1型糖尿病胰岛素数量绝对缺乏,医生一般会告知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病初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质量不好),医生一般会建议可口服药物治疗;但随着病程延长出现胰岛素分泌数量不足时,已服用1-2种口服降糖药仍血糖不达标时,医生会考虑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另外,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血糖需要严格控制的患者同样适宜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因口服降糖药可能对妊娠结局、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不确定影响,故此类人群医生一般情况会建议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总结一下,胰岛素只是糖尿病治疗手段上的重要一环,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判断严格的用药,不要因为恐惧、麻烦等因素耽误病情。
糖尿病的并发症难以避免。但是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来延缓发生的时间,有的人确诊了之后5年不到就因为肾衰需要透析、糖尿病足需要截肢、甚至是脑出血死亡;还有人确诊30年,每天注意控制饮食、检测血糖,不仅生活不受影响,外人都不知道他得了糖尿病。
假如不幸得了糖尿病,你想当哪种人呢?
参考文献:
- 向红丁. 住院病例高血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009):819-821.
- 苏俊,贾滢,田慧.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心血管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04):274-276.
- 江山, 李林云, 扈桦. 糖尿病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001):116-117.
- Gilbert, Richard E . Heart failure in SAVOR‐TIMI 53: The hindsigh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SAVOR‐TIMI 53研究中的心脏衰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尘[J]. Journal of Diabetes, 2015, 7(3):304-306.
- 许樟荣, 敬华. 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 戴颖秀. 糖尿病死亡分析及趋势预测[J]. 中国卫生统计, 1999.
- 黄敬泽, 王健.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J]. 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012):1101-1103.
- 王美玲, 黄平, 梁媛媛, et al. 正极性驻极体对胰岛素降糖效果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C]// 中国物理学会全国静电学术会议. 0.
1型糖尿病患者的“隐糖”路:大学时曾被退学,工作后又被开除
唐德看上去和其他人并无二致,却经常感到无助,因为他是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
从2003年17岁时发病到现在,已经18年,唐德习惯了每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却仍然不习惯“糖尿病”这个名称,让他更加痛苦的,是隐瞒自己患病的艰难。
每天都保持运动,血糖控制得也很好,唐德感受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有了一些对1型糖尿病的关注和呼声,但是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歧视,他表示,不得不“隐糖”,是这个群体目前的生存困境。
转学
2003年,唐德由于口干、尿频和身体不适,被县医院确诊为糖尿病。
“那时候,县医院医生诊断我是2型糖尿病。”唐德说,1型糖尿病比较罕见,当地县医院医生经验较少,误诊让他在患病的头两年一直在吃药,而这对绝对缺乏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来说,完全没有作用。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高血糖,目前暂无方法治愈,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
唐德双十一时囤的动态血糖仪。
“由于身体不好,高中头两年学业落下很多。”没有用胰岛素治疗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严重的时候,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上课期间不停去厕所,每天都感到精神恍惚,抵抗力也非常差,经常感冒。
后来,唐德在市医院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经过胰岛素治疗后好转。惊叹于胰岛素对身体的作用,唐德努力把学业补上来,备战高考,想要学习药学,复读了一年后,他被山东一家医学院录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患有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的,学校可以不予录取。而1型糖尿病就在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范围内。
面对高考体检,他巧妙地避免了被查出血糖问题。
“体检前一天我都不会吃饭,也很少睡觉,几乎一会儿测一下血糖,保障自己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熬到早上再去体检。”
离开家去求学,对于他也是一种考验。由于胰岛素需要在冰箱保存,而大学宿舍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唐德去了校医院,希望可以让校医院帮忙冷藏。
“校医院却向学校反映了我的情况,我遭到退学。”当时,唐德奔走求助,也无济于事。借助媒体力量,他被湖北一家学校录取转学,学习会计。
“虽然没有继续学药学,但是我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对收留我的学校很感恩。”
成家
2011年毕业后,他通过面试到一家企业工作,也用了自己的“办法”通过了体检,工作后住集体宿舍,“隐糖”生活又再次开始。
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他穿宽松的裤子,在自己的裤子里面缝了口袋,把胰岛素泵放进这个口袋里。宿舍里没有冰箱,他就把胰岛素放在保温杯里,唐德称,虽然没有冰箱效果好,但是也可以保障胰岛素的活性。
“除了这个难言之隐,我觉得我其他方面不比别人差。”唐德说,因为患病,他更加珍惜可以工作的机会,比其他人都要努力。
唐德冰箱里的胰岛素、无糖可乐和水果。
工作稳定后,相亲、成家成为了他的另一道坎,他也知道,很多“糖友”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我大学时候一直没有谈恋爱,因为自卑,后来相亲,每次提及自己这个病,都会被对方或者对方父母拒绝。”相亲上的失败让唐德很受打击,但他表示理解。
后来,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在重庆工作。一开始,他没有说自己患病的事情。过了一两个月,他内心不安,觉得还是不能隐瞒,鼓起勇气讲出事实,做好了感情走向终点的准备。出乎意料,他发现,这个女孩和之前认识的女孩都不太一样。“我告诉她自己有糖尿病,她一开始的反应就是很关心我的身体。”
很幸运,唐德拥有了普通人恋爱的甜蜜,结婚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唐德觉得,妻子愿意和他结婚,他已经非常感动,工作上自然不能让妻子再为自己付出,于是,只能他来“为爱妥协”,再次换工作,“刚好有个成都一家私立医院的工作机会,离重庆近一点”。
2019年,唐德结婚了。前提是妻子向自己的父母“隐糖”,因为怕父母不同意。
暴露
2020年9月,唐德在一次酒局上因为不得不替上司挡酒,他醉到不省人事,被同公司的行政人员送到医院急诊科救治。
“那时候我已经不清醒了,如果还有一点力气,一定不会去医院。”唐德回忆说,那时护士在他醒来时问他,测到的血糖超过了16,是不是有糖尿病,他十分慌张,矢口否认,但是不可避免的,同事已经知道了他患糖尿病的事实。
事后,领导关心地询问他身体状况如何。到了年底,唐德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公司人事找他面谈,以他工作存在问题进行劝退,并委婉表示“他最好去重庆工作,能和家人团聚”。
“我的工作或许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是绝对没有到被劝退的程度。在此前的评比上,我作为财务负责人,在二十几家子公司中,被评为第三名;在平时工作中,我也创新了财务管理办法,发挥了自己得价值。”
但是他不敢走法律途径:即使现在留下来了,合同到期公司还是不会续签;他更怕的是自己患病的事情人尽皆知,那么,很难再找到工作了。
拿着公司的离职证明,他乖乖离开了。
唐德表示,“糖友”被公司拒收或劝退,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他们不得不“隐糖”的原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找工作难,还要担心被开除。”
唐德再次找到新工作时签订的承诺书
现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6〕140号)自2017年起实施,第十条认定“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合格”,把患糖尿病的青年拒于公务员大门之外。
而《通用标准》与我国的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并不适应。
“我们这些‘糖友’,不能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身选择工作的范围就小了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是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取人的标准为‘风向标’的。”唐德表示,如果企业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对待1型糖尿病人,“糖友”们或许就不用“隐糖”。
被劝退后,唐德只能再次求职。“我找工作的时候非常痛苦,尤其是年初女儿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现在,唐德找到了新工作,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试用期,未来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说,一定会努力地工作、认真地生活。
呼吁
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存在对于1型糖尿病“糖友”的关怀和呼声。
“糖友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与普通人无异,能够实现个人梦想,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但糖尿病患者却被现行的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笼统认定为‘严重的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阻挡于高校和公务员队伍门外,这是不公平的!”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修改高校录取体检标准和公务员体检标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平等入学和参加公务员考试。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我国每年有1.3万名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但是可防可控。随着治疗手段和药物的技术进步,胰岛素注射方法越来越简单,血糖检测逐渐无创化,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异。
刘悦伦还表示,长期以来,由于科普宣传不够,人们对糖尿病还存在错误认知:一旦患病,就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产生歧视心理。社会的不理解让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除了公务员和高校,“入园难”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要面临的问题。唐德表示,在他们“糖友”群中,有家长称,孩子因为患病,幼儿园不敢接收,到最后,家长只能隐瞒实情,等入园后过一阵子再委婉向老师“交代”。
“我不想被同情,只想像被当正常人对待。”唐德说起一些啼笑皆非的经历。此前,他在“被退学”时,曾在媒体公开过自己的身份,还有有眼部疾病的大学生联系他,问他能不能捐献眼角膜。
“其实1型糖尿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和正常人相比,只是缺少胰岛素。”唐德说,在患病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不看好他;被大学开除时,同学们很多也不看好他。他用自己的自律和努力,过得像正常人一样,除了血糖需要控制,身体其他指标都很正常。
每天锻炼是他的习惯,有时候,他还会去长途骑行,“100公里都不是问题。”
他和“糖友”们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改变糖尿病的称呼,“糖尿病这个名字却让我们觉得被污名化了,如果能像高血压的名称一样,叫高血糖,就还不错。”
【记者】王越莹
【实习生】李雅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用为化名)
【作者】 王越莹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糖尿病肾病很无助?生活管理这样做
我们知道
糖尿病如果长期
得不到有效控制
对身体各个器官
都会造成严重负担
导致各类并发症
图片来源:网络
这其中
最为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之一
就是糖尿病肾病
大多数早期糖尿病肾病(DKD)是通过肾脏常规筛查发现后诊断的,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有尿蛋白水平升高,而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确诊后5年左右出现尿蛋白水平升高。因此,所有2型DKD患者以及病程≥5年的1型DKD患者至少每年进行1次肾脏病的筛查。
图片来源:网络
▶DKD的早期表现和指标
DKD早期常表现为微量蛋白尿。正常情况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mg/g;
微量蛋白尿的表现为UACR 30~300mg/g;
大量蛋白尿的表现为UACR>300mg/g,即:显性蛋白尿。
白蛋白尿筛查方法可敏感且特异地反映肾小球通透性改变,因此推荐UACR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筛查指标。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蛋白尿?
蛋白尿的出现主要与肾小球的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失常有关。滤过屏障就像个筛子,如果筛子完整,大个子的蛋白就漏不过去,电荷屏障就是给筛子带上负电,蛋白质也带负电,不能靠近。如果筛子有破损或带的电荷少,蛋白质就可以通过,于是出现了蛋白尿。
图片来源:网络
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糖尿病患者,长期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异常,会导致全身微血管损伤,肾小球也不例外。肾小球微血管损伤了,如果屏障被破坏了,滤过的筛子破损了,蛋白很容易流出。
▶生活管理
肾脏并发症容易被多数糖尿病患者忽视,但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延缓其进展。
1、低盐摄入
低盐摄入,可降低血压,有保护心肾的作用。DKD患者每天NaCl摄入量要<5.0g,限制盐分摄入可显著降低患者蛋白尿水平、减轻水肿。
图片来源:网络
2、控制蛋白摄入
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热量的基础上,适当摄入一定的蛋白,同时也要避免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根据2022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近期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2023版)》指南,建议:DKDG1-G3期患者的蛋白摄入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6~0.8g。以鸡蛋、牛奶、鱼虾类、大豆蛋白等优质蛋白为主。终末期肾脏病或透析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摄入的比例以维持体内氮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3、适当体力活动
适当体力活动有助于改善肾脏功能,DKD患者每周进行≥150min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避免久坐。
图片来源:网络
4、血压控制
DKD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30/80mmHg,较高血压会增加肾衰竭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中国糖尿病肾脏病基层管理指南(2023版)》指南
如果您也被肾脏并发症困扰
欢迎来广中医深圳医院
为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