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兄弟(糖尿病万)
糖尿病兄弟,不同态度下的两种人生
有老哥俩,都是老板,哥哥60岁,弟弟48岁,都发现糖尿病十年以上,弟弟的病史要短一些,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
先说哥哥。哥哥发现血糖高后知道治疗,但平时用药不规律,血糖控制的也不达标。近几年出现高血压,去年出现水肿而住入我科。经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肾性高血压,CKD已到3期。经住院治疗后血糖、血压达标出院。
前几天来院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9%,血压135/85mmHg,肾功能稳定。他说自去年出院后严格按医嘱用药,血压、血糖一直稳定,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好过。
再说弟弟。弟弟10年前也查出了糖尿病,但他根本不在乎,该吃吃,该喝喝,既不控制饮食,也不用药治疗。对哥哥的劝告充耳不闻,也很少去医院检查。去年感觉身体顶不住了,一查糖尿病肾病,已经到了尿毒症期,当时就开始透析了。
尽管前些年哥哥用药不规律,但并没有间断治疗,尽管有时候也大吃大喝,但还能控制,所以并发症较轻。而弟弟可就不一样了,虽然发病晚,但恶化快。现在弟弟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生意也没心做了,感觉什么都完了,后悔的不得了。
哥哥说,他从小就爱吃肉,有时候也想喝点酒,看到别人喝酒吃肉时也有点馋。可每当他快控制不住时,一想到他弟弟也就不敢了。
这兄弟二人的情况,可以说是许多糖尿病人的真实写照。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病,除了遗传因素外,长期高热量饮食、饮酒、肥胖、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血糖高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这因此让许多人不重视、不治疗。
一般来说,如果血糖控制不好,5-10年就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最缠手的当属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者导致尿毒症,后者导致失明。
糖尿病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同等重要。治疗一定要让各项指标达标,否则仍无法避免并发症,就像这个哥哥一样。当然,治疗就比不治强,就像弟弟,身体的城门洞开,让疾病长驱直入,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一定要有持久战之心态。有些人,病重了就“老实点”,饮食严格控制,用药也规律,可病情稍一减轻就放松了自己。和糖尿病作斗争确实考验患者的意志。
我有个建议,如果有可能,初发的糖尿病人要有意识的多接触“老”糖尿病人,听他们讲讲他们的故事,“老”病人的教训也许会促使新病人控制病魔,就像这位哥哥一样,用弟弟的教训教训自己。
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
东莞:兄弟俩同患糖尿病,专家提醒“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前段时间,44岁的骅叔被确诊双眼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就在一年前,他的哥哥也患上了同样的疾病。据暨南大学附属东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外伤科主任王虎介绍,骅叔父母均是糖尿病患者,遗传性因素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糖友来说,家人做好糖尿病筛查比正常人更为重要。
王虎为患者检查眼睛
一直以来,骅叔的血糖控制都不太稳定,左眼眼前出现了固定遮挡感,并伴有视物发红的情况。经王虎检查,骅叔左眼玻璃体积血,裸眼视力仅为0.15。就诊当天,骅叔接受了左眼眼内注药。经过数天观察,病情趋于稳定,后进行左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左眼视力提升至0.6。
早在一年前,骅叔的哥哥忠叔也因双眼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只能看到眼前20厘米内的物体在晃动而找到王虎,但因视力下降半年后才进行手术。术后一直坚持复诊,并控制糖网进展。
“骅叔和忠叔的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遗传性因素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虎表示,糖尿病患者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基因遗传。对于糖友来说,家人做好糖尿病筛查比正常人更为重要。如果掉以轻心,等到全身性并发性出现时,那么对身体的损害是迅速且不可逆的。
王虎指出,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的环境中,对全身的脏器微血管都有影响,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是早期糖网没有任何的症状,到了中期才会出现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等症状,此时视力已经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要保护好视觉,一旦确诊糖尿病须马上检查眼底,建立相关病例档案并遵医嘱定期复查,尽早管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日常生活中,做到控制血糖、稳定血压、戒烟、减重。”
文、图 | 记者 文聪 通讯员 林郁珍
听健康|三兄弟俩患糖尿病,一起来抗糖,快乐度晚年!
《健康时报大讲糖》栏目是由健康时报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想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下载喜马拉雅APP,搜索“健康时报”,点击“健康时报大讲糖”即可。
自我封闭和不爱学习对控糖十分不利,糖友要经常走出家门,参加学习、分享心得。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叶家兄弟的抗糖故事(上)——运动抗糖。
三兄弟有俩糖友叶宏生、叶宏光、叶宏亮这三兄弟在糖友活动中,显得很特别,他们统一着装,连戴的帽子都是一模一样的,都年过六旬。其中大哥和三弟是糖尿病患者。大哥有3年病史,三弟有20年病史。
三兄弟同活动:大哥叶宏生十几年前就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但由于不重视,60岁那年接连两次发生脑卒中,他开始醒悟,定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监测血糖,三年前查出了糖尿病,他这次没再拖沓,正规治疗、及早干预。在他的带动下,两个弟弟跟他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一起朗诵诗歌、演唱老歌,唤起更多的糖友认识到这个病的危害性,积极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
大哥叶宏生说,糖尿病患者从一查出糖尿病到接纳这个疾病,每个人走过的历程都不一样。疾病最能考量一个人的心态和对新生活的适应,而糖友的健康教育、互助活动、才艺表演,就成为新的生活模式。
迈开腿,兄弟齐出门老话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反映的是出行艰辛;但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应该把这句话倒过来讲,“在家一日难,出门千日好”。
大哥来带头:大哥叶宏生说,老年人千万别总在家里窝着,因为老人一在家待着,就容易胡思乱想,瞎琢磨、瞎嘀咕,让人越想越窄,整个身体也变得不舒展了,像一只蜗牛不停地往后退缩,最后索性“缩进壳里不出来了”。
二哥也跟随: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糖尿病患者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信息,如何辨明是非,就要多跟病友交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二哥叶宏光认为,老人走出家门,精神转移了,想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少多了。尤其是一家人同时走出家门,出来参加公益活动,有一种回归感,尤其是能结识更多的病友,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
三弟不落下:三弟叶宏亮做了几十年生意,他原来惜时如金,根本不愿意抽出时间学习防病知识,十几年扛着不吃药,直到两年之内接连出现四次低血糖昏迷,在两个哥哥再次提醒下,他才有意识地学习。“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他发现自己原来太愚昧了,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糖尿病防治的宣教当中。他说,跟病友唠嗑,就像帮助“昨天的自己”。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健康时报网2014年6月9日《叶家兄弟的控糖故事》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