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她有糖尿病(她糖尿病人吃什么好)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90后姑娘突患暴发型糖尿病,进ICU抢救!医生:她的爱好很多人都有

你还在执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

最近,关于奶茶、甜饮料的“反面教材”上了微博热搜!

近日,广州29岁的林小姐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确诊暴发型糖尿病送入ICU。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平时身体健康突患暴发型糖尿病危及生命

不久前,林女士出现口干、多饮、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还呕吐了10多次。7月25日,她被收治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内分泌科。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林女士的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她的胰尾部局部膨隆,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但是,林女士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2%,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个值的正常意味着林女士三个月前血糖稳定。最终,林女士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其输液、降血糖等处理。但林女士病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加重,并且逐渐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在场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将林女士转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抢救。

专家提醒,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发病急,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该事件一时之间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糖尿病真的来得太猝不及防了,而有部分网友则表示质疑,认为甜食和糖尿病没太大关系。糖尿病和吃糖吃甜食到底有没有关系?每日一杯奶茶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吗?爆发性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对此,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玉华表示,糖尿病分为很多种,包括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各种糖尿病病因有所不同,由于长期饮食不合理尤其是超量导致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然而,林小姐所患的爆发性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之所以短时间内出现爆发性糖尿病,并不单纯是因为喝奶茶喝饮料,而是以往就存在1型糖尿病却不自知。

警惕暴发型糖尿病!常在年轻时就发病,死亡率高!

暴发性1型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患者从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到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很短,多在1周以内,有前驱感染病史。

2.病情危重。90%以上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伴有意识障碍,高血糖、酸中毒、电解质严重紊乱,可伴有胰酶、肌酶、转氨酶升高,而且病情容易进展至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死亡率高。

3.胰岛功能衰竭。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在空腹、餐后2小时或经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的血C肽值均处于极低水平。经常出现年龄很小却完全依赖胰岛素的病例。

4.70%患者在起病前可有流感症状以及胃肠症状;可发生在妊娠期间以及分娩后的短时期内,易被误诊。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般起病年龄在18-35岁,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故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我国糖尿病人过亿关于糖尿病你得知道这些

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4亿,防治糖尿病,最关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认知。

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征兆?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

来源:深圳晚报(ID:szwb826)

综合澎湃视频、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

43岁阿姨被糖尿病“盯上”,医生助她成功“上岸”

#湘潭头条##湘潭爱尔仁和医院#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家住湘潭岳塘区的曹女士(化名),43岁年纪的她也被糖尿病“盯上了”。据了解,她有糖尿病家族史,3年前,她体检时的血糖指标都达到了临界值,但一直没有进行任何干预。

1年前确诊了2型糖尿病,因为工作原因,亦因暂时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就没有规律用药,也没有进行饮食及运动干预,间断测手指血,空腹血糖均>10mmol/L。近期因夜尿次数明显增多,5-7次,严重影响了睡眠,为此,曹女士感到苦恼不已,才决定去医院就诊。

曹女士经同事(一个老糖友)的推荐,来到了湘潭爱尔仁和医院就诊,湘潭爱尔仁和医院内科主任汤红光副主任医师接诊了曹女士,经过详细病史询问和检查评估,制定了针对曹女士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从糖尿病宣教开始,先从思想上改变其对糖尿病的认识,结合调整她的饮食结构,安排适量运动,减轻体重,以恢复胰岛功能的敏感性;并给予补充“基础胰岛素”治疗后。

曹女士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餐后2h血糖维持10mmol/L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6.5%左右,达到了糖尿病最佳控制状态!夜间不需小解,入睡明显好转。曹女士非常激动的说:以后一定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湘潭爱尔仁和医院内科汤红光主任提醒:糖尿病只要控制好了,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友”们对该疾病的不重视和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早期(空腹血糖受损),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不发生糖尿病。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40岁左右就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及早发现蛛丝马迹,正确看待“糖尿病“,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它,但不惧怕它,这样就可以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自然衰老的人一样走到八十岁、九十岁……也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的基本保障。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湘潭爱尔仁和医院 张烨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她将了糖尿病一“菌”

□本报记者 李晓敏

“粪菌移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5年前,当一位医生向糖尿病患者李先生推荐这一疗法时,他内心不仅写满了问号,甚至觉得有些“疯狂”;而今天,当身边的人有类似疾病又束手无策时,李先生会主动现身说法,向他们介绍这种疗法。

这位医生是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袁慧娟,5年前,她和她的团队在全球率先成功通过粪菌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从此打开了一扇以菌群为切入点挑战糖尿病的大门。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人,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多年来,袁慧娟和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更加有效的疗法,为糖尿病患者解除病痛。近年来兴起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人体内的细菌90%都在肠道。”袁慧娟说,研究表明,受人体内菌群影响的疾病不仅包括消化道类疾病如结肠炎、结肠癌等,还包括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人体内的菌群和糖尿病是不是也有关系?

从7年前起,袁慧娟带着团队和“菌”较上了劲。通过两年的潜心研究,2017年,她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体内的菌群和健康人明显不同,并由此考虑把健康人的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李先生就是当时参与此种治疗方式的病人之一。在进行粪菌移植一个月后,李先生双下肢疼痛难忍的症状消失,很多指标逐渐好转。随后,袁慧娟团队还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进行膳食营养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这个研究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

从医近30年,袁慧娟见证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糖尿病患者年轻化趋势。“20多年前,来看糖尿病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袁慧娟说。

为什么这群人会早发病?袁慧娟团队研究发现,这可能和母子代菌群垂直传递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妈妈有糖尿病,她的菌群很可能会通过顺产、哺乳等方式传给孩子,孩子就容易得糖尿病。“这说明,母子之间不仅基因遗传,菌也‘遗传’。”袁慧娟说。

怎么办?通过动物实验,袁慧娟团队证实了通过改变生产、喂养等措施,可以重塑新生儿肠道菌群,进而阻断有害菌群的传递。这就好比给一棵小树苗更换健康的土壤,可大大降低孩子得病的风险。

随着研究的深入,成果一个个出炉。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膳食营养干预治疗糖尿病”“粪菌移植治疗肥胖及糖尿病并发症”“菌群垂直传递对子代早发糖尿病的影响”“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系列研究,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从不起眼的人体肠道菌群中,袁慧娟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对付糖尿病的新方法。如今,他们正在糖尿病微生态防治领域奋力攻关,一定要再狠狠地将糖尿病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