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糖尿病(非典病人的症状)
这八大“非典”症状“暗示”糖尿病,你一定要知道!
很多人误认为患上糖尿病就一定会出现“三多一少”,而当去医院却确诊为糖尿病后觉的莫名其妙,明明什么感觉都没有,怎么就成糖尿病人了?有研究表明,25%的糖友发病后还不知道已经患病。那如何才能尽早的发现呢?其实可以通过一些不典型的症状来判断自己的糖尿病风险,如果出现以下8大症状之一,就有必要做糖尿病筛查了。
1.已有下方病史
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血压粘稠的任何一种病症,发病为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因为它们之间是“好兄弟”,容易黏在一起给你添乱。
2.经常性疲劳、乏力
据统计,三分之二的糖友有疲劳的症状,因为胰岛素就相当于能量供应的开关,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或缺乏,血糖利用障碍,导致无法被细胞利用,而经常性的出现疲劳乏力的症状,就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3.皮肤瘙痒,干燥
皮肤莫名其妙的瘙痒,反反复复久治不愈,特别是中老年人群,那么就有必要考虑去医院做个糖耐量测试了。
4.伤口不容易愈合
伤口的愈合需要血液的流通,而高血糖会使血液变的粘稠,血液流动缓慢,延迟伤口愈合时间,所以如果经常性的流血不止,建议尽早上医院。
5.视力减退,模糊
视力怎么会与血糖扯上关系?还要归功于高血糖引起血液粘稠流动缓慢,这样一些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会沉积造成血管炎症以及硬化,血液随着大大小小的血管流动全身,流到眼睛视网膜上分部的大量的微血管,最终影响到视力,临床上不少糖友就是因为视力的问题才发现自己糖尿病。
6.干吃不胖
干吃不胖的人与很多因素都有关,比如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都会导致,如果同时也出现了其他的七个症状之一,您就有必要筛查血糖了。
7.足部疼痛或麻木
出现脚部的麻木或疼痛,这个是一个重要依据,一方面考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另一方面则很有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神经损伤而导致了。
8.喜怒无常,暴躁
英国医学教授斯蒂夫·巴扎尔博士曾经表示,血糖水平过低会导致脾气突发,因为血糖的失衡会引起大脑的化学物质平衡,出现发脾气、不安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进一步加重身体其他脏器的负担,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告诉我们,患上糖尿病后,若不及早的发现并控制血糖,发生心脏病、肾病、截肢、失明等的并发症风险就越高,所以出现以上的任何一到两个信号,建议去医院检查相关指标以便于病情的控制及治疗。
作者:赵波营养师
版权申明:本文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钟南山院士:管好“呼吸健康” 早防早治是关键
新华网深圳8月7日电(袁馨晨)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回首40载,我国呼吸领域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时表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呼吸道传染病、控烟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全病程规范管理仍存在巨大挑战。“呼吸领域发展到今天,单纯治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重视呼吸健康,实现早防、早诊、早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接受新华网专访
创新诊疗手段 助力我国呼吸疾病治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3年抗击‘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后,我国还经历了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多次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考验。期间,我国公共卫生制度进一步健全,已建成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锁定病原、找到防护措施、及时抢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也进一步提高。”钟南山表示,当前,我国在防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方面,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先进的医疗救治系统。
谈及过去的治疗水平,钟南山坦言,“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治疗水平相对落后,一是药物少,二是对国际先进的治疗手段认识欠缺。”当前,我国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如率先开展慢阻肺社区筛查,并结合国际指南制定了中国指南。“我们与勃林格药厂合作,通过发现早期病人,动员他们接受简单的药物治疗,经过两年的双盲试验,我们首次在国际上发现这些没有症状(或症状极少)的患者的肺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这说明,早诊早治对于慢阻肺的管理具有突破性的战略意义。”据悉,这项研究已在去年9月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他还介绍,2015年,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阿斯利康等机构成立了“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列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居民年度体检范畴的可行性和益处。
我国在支气管哮喘诊治领域也取得巨大突破。近年来,我国过敏性哮喘患者持续增长,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对螨虫的皮屑、分泌物过敏而引起。钟南山介绍,基于这种发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简称“健研院”)与全球多家知名研究所共同组织了针对早期哮喘患者的多中心干预研究,与阿斯利康药厂合作,采用按需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对早期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这个结果也在今年5月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或将成为哮喘早诊早治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肺癌诊疗手段也日新月异。钟南山说,现在可以对大部分肺癌患者做不插管、不做胸腔引流、不放尿管的“三无”手术,术后两三天就能出院。目前这种技术不仅在国内推广,还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的近20个国家推广,助推国际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迈上更高水平的台阶。
回顾过去40年我国呼吸疾病领域的发展进程,钟南山肯定了跨国企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是做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医疗的,接触的跨国企业比较多,应该说跨国药企,比如阿斯利康,对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他们帮助把很多对患者有益的创新药物和疗法引入国内。其次,他们做了很多公益活动,支持大专家、三甲医院到基层进行科普宣讲、义诊、网络查房等,对于提高基层规范诊疗有着重大意义。他们还热心支持‘生命绿洲’公益项目,捐赠药物、爱心筹款、送药上门。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很感谢他们的。”他说。
关注呼吸疾病早诊早治 “像测量血压一样测量肺功能”
1979年,健研院的前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简称“呼研所”)成立,时任所长的钟南山带领全所上下专攻多种呼吸疾病研究,可以说和我国呼吸领域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看来,当代呼吸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已不只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重视呼吸健康,呼研所也因此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什么是“呼吸健康”?“古人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也就是要采取相应措施,让人不发病或者得了小病别发展为大病。当前我国积极防治大气污染、呼吁控烟、努力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等,都是预防呼吸疾病、管理呼吸健康的具体表现。”钟南山说。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并称为“四大慢病”,但是公众对其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钟南山认为,进一步加强慢性呼吸疾病防控需要多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医疗界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对慢阻肺的防治意识比较落后,一般是等到出现上楼接不上气、经常咳嗽等症状后才看医生,这个时候通常已经是三期、四期慢阻肺了,肺功能至少损害一半以上,再处理就比较晚了。如果患者能在早期接受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异常,较早干预就能让肺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甚至是可逆的。”他介绍,为推动慢阻肺的早发现、早治疗,我国呼吸专家提出了“像测量血压一样测量肺功能”的口号,这在全球也是首次。
此外,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对疾病危害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在疾病诊疗上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当前,有些治疗呼吸疾病的重大药物还没有进入医保,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钟南山指出。
呼吁长期坚持规范诊疗 筑强全病程管理的系统“塔体”
慢阻肺、哮喘都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近1亿人,全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在钟南山眼中,慢阻肺、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就像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巨大冰山,一般人关心的只是露出来的部分,也就是表现出来的明显症状,事实上,在海平面下还藏着一大块冰,就是肺部和气管里的炎症。只有平时坚持预防性治疗、合理用药等,才能使气道康复水平不断提高,防止气道炎症急性发作。
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创新药物和疗法不断涌现,其中阿斯利康端到端诊疗一体化全病程解决方案的典型代表——儿童雾化中心受到广泛关注。雾化治疗能够实现连续雾化,让药物及时、精准抵达肺部、气管部位进行治疗,且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小。目前,雾化吸入疗法正在我国逐渐推广普及。儿童雾化中心已在全国开花落地,并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已建成超过350家。由儿童雾化中心所引领的一站式智能雾化以及全病程跟踪管理方案正不断惠及越来越多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
虽然创新药物和疗法不断涌现和普及,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是缺乏对慢病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如果把我国的医疗系统看成‘金字塔’结构,塔尖是高水平的大型公立医院,塔底是覆盖广泛的全民医保体系,塔体就是为基层医疗体系提供支持的县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在,这个塔体还不够大、不够强,筑牢做强塔体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钟南山说,构建全病程管理的系统塔体,需要多方携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阿斯利康借助远程医疗、智能雾化、国家级中央数据库等先进诊疗技术,打造基于物联网的一站式呼吸疾病解决方案,帮助慢阻肺、哮喘患者尽早诊断、获得规范化治疗,助力我国实现呼吸慢病全程规范化管理目标。
京城名医:仝小林 纯中药治非典 破解中药独立降糖难题
糖尿病是重大疾病。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人物档案:仝小林,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擅长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肺纤维化、晚期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胃癌前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糖尿病重症胃瘫、神经源性膀胱等内科疑难杂症。每周四上午在东城中医院出诊。
纯中药治疗非典获成功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仝小林考上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阶段在名医陈玉峰先生、首批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等的指导下,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硕士阶段,师从新安学派“张一贴”的第十四代传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并系统研究了风湿免疫疾病,曾与李济仁先生合著《痹症通论》。博士阶段,师从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周仲瑛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周仲瑛教授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造诣颇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暴发了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周老作为国家流行性出血热“七五”攻关课题的总负责人,深入疫区,开创了系列治法,大幅度降低了病死率。仝小林是周仲瑛教授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他在传染病高发的苏北地区,三年里治疗了大量高热、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等出血热重症患者,并积累了丰富的急危重症诊疗经验。这些积累,在此后的行医生涯中历经打磨,越发深厚。
2003年,时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原中风杂病科)主任的仝小林和全国的医疗同道一样遭遇了非典,当时的中日友好医院被国务院临时改为SARS专病医院。在当年5月8日举行的“在京名中医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问仝小林,是否可以用纯中医药治疗SARS?仝小林说:“可以试一试。”作为中日友好医院SARS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长,仝小林第一批进入SARS病房,亲手诊治200多例患者,通过直接接触大量患者,系统总结了SARS的发病特点、中医分期及症候规律,创制了“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的辨治方案。对其中11例初治患者采取单纯中药治疗,不仅全部病愈,且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创造了全世界唯一纯中药治疗SARS获得成功的记录。他撰写了纯中药治疗SARS的国际论文,被收录进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量效研究解“不传之秘”读本科时,首批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的一句话至今铭记在仝小林的心里,那就是: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从那时起,仝小林就认识到,剂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他说,中医在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加一个字:“量”。
东汉张仲景以后,由于历史传承等原因,《伤寒杂病论》中的本源方药剂量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失传。现代中医教科书,认为经方中的一两约等于3克。按照这个剂量,治疗急危重难疾病时,效果往往不佳。一些医家虽然认识到一两等于3克的剂量折算是不合理的,但即使认为经方的剂量比现代折算的剂量应该大四五倍,但临床上仍然不敢去使用。仝小林自1983年开始研究经方剂量,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文献及实物考证,确证了经方的本源剂量,在他所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中,经过1300余例、多个临床研究,最终验证了中医方药具有较宽泛的剂量范围,在经方本源剂量的框架内选择合理用量,能大幅提高急危重难疾病的疗效。
在仝小林的处方中,常可见到某一味药用到常规剂量的两三倍。实践证明,这么“大”的剂量疗效甚佳,正所谓“重剂起沉疴”。他掌握了经方“剂量”这一法宝之后,使很多过去认为单独中药不可能的疗效,得以实现。如单纯中药降压、降糖等。目前,以973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已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平台向全球发布,用作世界各地中医使用经方时的剂量参考。
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糖尿病是重大疾病。我国成年人中,每10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治疗”的层面上。仝小林在《黄帝内经》中寻找答案,创新性地提出了“脾瘅、消瘅”理论指导糖尿病诊疗,并重新构建了糖尿病中医分类、分期、分证体系,指导糖尿病的临床,填补了早中期糖尿病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空白。
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他将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经典名方运用到现代糖尿病的诊疗中,疗效显著。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了中药复方独立降糖的高级别循证证据,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仝小林还证明了中药能够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对糖尿病多代谢紊乱人群具有“糖脂肥同调”的效果,能够多靶点防控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他以第一完成人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理论及临床研究成果被整体纳入中西医糖尿病双指南。
仝小林认为,进入21世纪,多病因、多系统慢病对健康的威胁凸显出来,中医药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期。历史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在继承优秀传统医学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中医诊疗体系,促使中西医走向大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文并图
编辑:TF2046